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258期1999年3月)
靈修小品:[聖靈月刊]但以理書第二章──但以理第一次為王解夢(上)

昀寧

《但以理書》第二章記載一段事蹟:神讓尼布甲尼撒王作了一個夢,巴比倫國中無一個術士能說出他做什麼夢,更無法解夢。此時但以理與其三友同心協力地禱告,不但化解了一場屠殺,更向世人勾畫出未來世界政治趨勢的藍圖,彰顯神是人類歷史的主導者,也宣告人的國度是短暫,神的國才是最終的歷史結局。

一、尼布甲尼撒王作夢與要求解夢(1-23)

1.王被夢擾亂(1-2)

西元前603年,就是這裡所談到的「尼布甲尼撒王在位第二年」,這年也正是但以理及其三友剛剛接受訓練結束的那年(按:習慣上巴比倫把王登基的那一年稱作「登基年」,換句話說此年就是尼布甲尼撒第三年做王)。

此時尼布甲尼撒王做了一個很奇怪的夢令他「心中煩亂,不能睡覺」,內心很想探個究竟,到底這夢有什麼不為人知的奧祕使他失眠呢?之後他就馬上召集他手下所有的術士為他解夢,想藉由身邊的能人異士,將這個棘手的答案探究出來。

「王吩咐人將術士、用法術的、行邪術的,和迦勒底人召來,……」(2),此處所用的「吩咐」與「神說:『要有光』,就有了光。」(創一3)中的「說」同一個字,作者形容王差使部下的口吻、權力,比擬成神創造萬物的情況一樣,說有就有、心想事成。

巴比倫是一個「神權政治」的國家,國王養了一批宗教食客,且相當禮遇這些宗教巫師,例如替他們修神廟、送食物、擁有自己的土地、向百姓索取「保護稅」、甚至作起如錢莊、釀酒廠等的事業來……等。因此當王一聲令下,這群人誰敢不從,盡力為這位「衣食父母」效勞呢?

當中尼布甲尼撒王所請教的人包括:

「術士」:通達各種占卜,包括天文學、星象學、曆學之人;

「用法術的」:通達各種規則、法律之人,在七十士譯本的新約中,該字譯成「博士」(太二1、7、16);

「行邪術的」:行巫術、咒術、奇術之人;

「迦勒底人」:通達巴比倫之各種古學,包括蘇美文化所遺留的知識,又能解夢與異象之人;

尼布甲尼撒王可以為一個夢召集天下的能人,為他解決一切問題,這種權力恐怕連希特勒、史達林、毛澤東等獨栽統治者也望塵莫及。但這個權力如此大的王,卻栽在小小的夢,若非神的旨意,他大概這輩子都無法解開這個謎。一個毫不起眼的夢,可以讓這位曠世奇人的軍事、政治奇葩,無法克服自己內心的世界,任憑這個夢宰制他的心理,難怪《約伯記》中形容人是「如蟲的人、如蛆的世人。」(伯二十五26)

2.王下令哲士解夢(3-13)

王所做的夢中的景象,已震懾了王的思緒,「我做了一夢,心裏煩亂,要知道這是什麼夢。」(3)。一個威震天下的中東霸主,竟在臣子面前公然提出自己的問題,可見他是多麼殷切地想「知道」這夢的實情!另外這些哲士、祭司智慧過人,也是王重大事情的參謀,甚至他們常會因著宗教的緣由制衡王權。

因為國王是「神」的代理人,他的代理角色需要從百姓信服的祭司手中接受「權杖」,因此當這些國王繼位時,一般都有莊嚴的遊行,祭司藉由儀式代表守護神──Marduk授與王神權,並藉此向人民宣告:「我是由眾祭司所見證被膏立的王。」但精明的尼布甲尼撒王卻利用這個機會考驗這些哲士、祭司的能力:若連夢都無法說出來、解出來,如何叫他信服他們的宗教特權呢?

因此當這些哲士第二次請王說出夢的內容時,王甚至懷疑他們會對他「預備了謊言亂語」(9),順便藉此將這些哲士、祭司一併除去。神藉由他的精明與強烈知道夢之內容的心,讓剛「結訓完的菜鳥」──但以理能脫穎而出,在眾多哲士無能為力的時候,顯出誰才是真正出於至高神的哲士,成為神往後計畫中的一粒活棋,「神的意念高過人的意念」(賽五十五9),人如何靠有限的智力測度祂的旨意呢?

一個夢竟讓這個王喪失理智,當他手下的哲士無法達到他的要求,他寧可將這些哲士處死,也要逼他們將夢解出來,殘酷、暴躁、無情正也是尼布甲尼撒的化身。

孤寂的他,當別人不能符合他的要求就要致人於死地;心中煩亂的他,他所擁有的權勢便成了傷害他人的利器。因此《箴言》有云:「人有疾病,心能忍耐;心靈憂傷,誰能承當呢?」(箴十八14),尤其是握有大權的獨裁者,他內心的憂傷更是別人的負擔。

尼布甲尼撒王擁有極多的錢、極高的名、極大的權,尤其是握有生死大權的國君,他以為這些能解決他的問題,他更以為這群他平日禮遇的智慧人,能幫他解決問題,豈知所得的答案竟是無解。因此迦勒底人才會說:「除了不與世人同居的神明,沒有人在王面前能說出來。」(11)。所羅門王深深了解成為一個萬民之上的君,也有他一定的限制,因為王所擁有的一切都是神在掌控著,誰能掙脫祂的旨意呢?

「若不是耶和華建造房屋,建造的人就枉然勞力;若不是耶和華看守城池,看守的人就枉然警醒。」(詩一二七1)

二、神把夢的意思指示但以理(14-23)

1.但以理為此夢求告神(14-18)

當尼布甲尼撒王下令殺掉國中所有哲士時,但以理及他的同伴這群剛出爐的哲士,免不了要遭受此災難。但以理在此時的表現,實在看不出他只是十來歲的少年人,竟能從容面對死亡,說服護衛長暫時停止這場殺戮之禍。此種因著信產生的力量,以及他如何處理這場危機,值得我們深思。

(1)但以理首先查明事情緣由,了解真正問題之所在(15)。

「王的命令為何這樣緊急呢?」但以理委婉地問護衛長亞略,王的主觀意識太強,認為經驗老到的哲士都沒有辦法,何況是年輕沒有經驗的,因此一定有許多像但以理一樣的人,莫名奇妙地就要面對死亡。或許有人開始準備逃命,有人哀聲載道,心中充滿怨氣而被環境淘汰……,但是神賜給但以理穩定的力量,讓他以平靜安穩的心面對問題。「心中安靜是肉體的生命。」(箴十四30),遭遇事情能夠平靜下來,思考問題的癥結,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之道。

(2)請求給予一段時間緩衝,不倉促求解決之道(16)。

危機也是轉機,但需要時間的緩衝,就如當車子要轉方向,必須先煞車、打方向燈、車子靠邊……等,貿然尋求解決危機之道,卻沒有思考神的旨意如何,就如同驟然將車子轉向,很容易出車禍造成更大的災害的。耶利米先知勉勵選民苦難是出於神,所以遭受苦難應該是「仰望耶和華,靜默等候祂的救恩。」(哀三26),讓神在適當的時機展露祂的作為。「但以理遂進去求王寬限」(16),以求神的旨意成全。

(3)尋求同伴支援,集思廣益、群策群力(17)。

「但以理回到他的居所,將這事告訴他的同伴……」,危機的處理不能像好萊塢電影一樣,「眾人皆醉我獨醒」的英雄主義,這種不切實際的劇情,只有讓危機蔓延得更厲害。保羅這位信心偉人,當他面臨危機時,總有他的同伴陪他一起面對,或西拉、或耶孫、提多、提摩太、路加……等,連保羅都需要同伴與他一起面對苦難,我們是何等人,豈能單打獨鬥地面臨危機的挑戰呢?

參孫就是典型好萊塢的英雄人物,他的戰績成果輝煌,一人即可敵千人,但他的功績只有惹人恐懼、不滿,有哪一個選民因為他歸向耶和華?而且他最終的結局如何呢?要同心合意;要彼此和睦。如此,仁愛和平的神必常與你們同在(林後十三11)。

(4)同心合意向神禱告,神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源(18)。

同心合作的力量固然大,但同心合意地求神同在的力量更是大而且實在。「要他們祈求天上的神施憐憫,……」的確!但以理非常清楚,解鈴還要繫鈴人,只有神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源,若不是神的憐憫,誰能在這件事上站立得住呢?更難能可貴的是:他們四人的禱告不單單為他們自己,還擴及到其他哲士,這是一個充滿愛心及同心的禱告,必蒙神悅納與開路。

(下期待續)


作者: 昀寧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3/01/1999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