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258期1999年3月)
藝文特區:[聖靈月刊]意義的失落與追尋
目錄 | 上一章 | 下一章

鐘嵊

範圍:創世記一-五章


「神就照自己的形像造人。」(創一27)

人是照著神的形像造的。問題是,什麼是神的形像?

亞當為萬物命名,但是,兩個跟他關係最深的,卻不是他命名的,一個是他自己,一位是神。如果說,命名意謂著權力,那麼,亞當對神、對自己的權力是受到限制的。易言之,在伊甸園裡,亞當管理萬物,但是,亞當要聽命於神。

換句話說,神的形像不是亞當可以定義的。

亞當不能定義神的形像,而亞當卻又是照著神的形像造的,那麼亞當要怎樣了解自己呢?

當然,亞當無須追問我從何而來,也無須追問我將往何處,他身處在人類所有「終極問題」的答案裡,一切都那麼明顯,我是神造的,而神在我眼前。在事事都是如此理所當然的天地中,他的心靈會是平靜的嗎?

以前,亞里斯多德苦思人的定義,最後把人定義成:無毛、兩腳站立的動物。結果,隔天庭院裡出現一隻毛被拔光的雞。所以亞里斯多德學乖了,把人定義成:有理性的動物。從此之後庭院裡面就再也沒有出現怪物了,因為理性是看不到的。

那麼,亞當怎麼定義自己呢?

「莫非你吃了我吩咐你不可吃的那樹上的果子嗎?」(創三11)

萬物造成,由神評定美好,亞當亦由置喙。故而,公義良善,全在乎神。

可是,夏娃卻看神吩咐不可吃的果樹「悅人眼目」,而且,把神的命令由「應」改為「得」,經過這番鑑賞、評價之後,就吃了。

夏娃發現自己的評價標準,美不美、好不好、可不可以,都不必再仰賴神了。接著,亞當也跟著愛妻的步伐,宣佈價值獨立。

在一個大池塘裡,住著各種不同的生物,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一日,池塘來了一條美人魚,牠大小魚通吃,連蝦米都不放過。牠說,大魚吃小魚是弱肉強食,不正義,所以牠要維持池塘裡的合理秩序,所有的魚都是餓了就吃,只有美人魚,要為吃找理由。

本來,神造世界,已經賦予內在的良善,使萬物依時序輪轉,每物皆有其位,只有人,他想建立自己的秩序,想重新找「人在宇宙中的位置」,他為自己的行為找理由,形成一套價值體系,他也「造出」許多東西,儼然是神。

結果,亞當、夏娃被趕出伊甸園。

換句話說,他們按照自己的價值觀活著,他們可以自己定義自己了。

可是,神所造的完美秩序已經被人破壞了,所以,人要承擔已經失落真、善、美的殘破天地,以及與造物主決裂的飄泊無助,於是,他們發現自己的渺小。

面對神所造的宇宙,他們根本沒有能力定義自己。曾經,他賦予一切以意義,為萬物命名,而今,他卻找不到「我」的意義,他為自己打造最堅固的船,卻在生命之海中迷航。

「該隱起來打他兄弟亞伯,把他殺了。」(創四8)

如果亞當破壞與神的盟約,那麼,人與人之間還會有真誠的情誼嗎?

所以我們不必訝異何以人類第二代就會發生兇殺案。

當人以自我為價值中心,除非世上只有一個人,否則只有一個結果:那就是紛爭與混亂。

「壯年人傷我,我把他殺了;少年人損我,我把他害了。」(創四23)

紛爭則導致疏離,因為親密的情誼以及安全感都沒有了。

因此該隱要在世上流離飄盪。

「那時候,人才求告耶和華的名。」(創四26)

產業、藝術、技能、器具都發達了,人應該更堅定吧?

恰恰相反,人在學會畜牧、吹簫,並製作銅鐵利器之後,生命依舊漂泊。

人的智慧、能力終究不足以解決所有的問題。

於是,以挪士舉起禱告的手。

人再次願意接納神的引導。

「以諾與神同行,神將他取去,他就不在世了。」(創五24)

《創世記》第五章記錄位人類始祖,他們的一生,都記載得很簡單,「生兒養女」,然後就「死了」。

很難想像,活了八、九百年,值得記錄的事情竟只有生兒養女,這樣的生命,與其說是人,倒更像是動物,他們來世上的目的與意義,只有一個,就是繁衍後代,中間不計其數的活動,都毫無意義,而其結局,同樣空虛。

順著讀下去,只有以諾,多記載一件事,他「與神同行」,最後的結果不是死,而是被神接去。

這是第一次人與其他動物有了不同的樣式,人找到人所以為人的意義。

這也是第一次,人回到神為他所創造的形像裡,人追求真神的形像,以求了解自己的形像。

人繞了一大圈,終於還是回到原點,才找到「人」的意義。


作者: 鐘嵊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3/01/1999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