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259期1999年4月)
靈修小品:[青年團契]民數記中之基督-隨露而降的嗎哪(下)
目錄 | 上一章 | 下一章

陳勝全

2.隨著露而降的

再說,這些如白霜的小圓物,是隨著露而降的:「……早晨在營四圍的地上有露水。露水上升之後,不料,野地上有如白霜的小圓物。」(出埃及記十六13、14);「夜間露水降在營中,嗎哪也隨著降下。」(民數記十一9)

嗎哪既然是隨著甘露而降,足見嗎哪和甘露兩者是不可分開的,有甘露才有嗎哪,正如聖靈和基督是不可分的一樣。

前面已經提過,基督的出生不是出於情慾,乃是童女所生,她是從聖靈懷孕(參:馬太福音一18-20),基督降生的奇妙,不僅是空前也是絕後,西元前六百多年,神再一次的藉先知宣告:「主自己要給你們一個兆頭,必有童女懷孕生子,給祂起名叫以馬內利。」(以賽亞書七14)。

基督是應許的救主,也是應許的君王,祂的降生原是出於耶和華的計畫,祂的出現不是突發性的,是那一千多年前隨露而降的嗎哪,是耶和華計畫的實現。因此,主耶穌從出生開始,即與聖靈有不可分離之關係了。

祂在宣傳天國的福音之初,於約但河受了約翰的洗,經上記著說:「耶穌受了洗,隨即從水裏上來。……神的靈彷彿鴿子降下,落在祂身上。從天上有聲音說;『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馬太福音三16)

基督既是藉聖靈懷孕而生,不是出於情慾,同樣地,祂又因受洗被神稱為愛子。尤其在與門徒分離前的吩咐中,把聖靈和祂的關係,作了愷切的說明,祂說:「但我要從父那裏差保惠師來,就是從父出來真理的聖靈;祂來了,就要為我作見證。……我若不去,保惠師就不到你們這裏來;我若去。就差祂來。等不多時,你們就不得見我;再等不多時,你們還要見我。」(約翰福音十五26,十六7、16)。這就是基督與聖靈的關係。

保羅在闡釋教會與基督的關係時,他說教會是基督的身體,是那充滿萬有者所充滿的(以弗所書一23),這是神學上的大突破,是從啟示而來的,因為當他逼迫教會時,主在異象中告訴他:「我就是你所逼迫的基督」(使徒行傳九5)。保羅的學問加上從神來的啟示,使他集真理之大成,教義之規模因此而顯明,從此啟示了真理的本質。

他領略到教會是基督的身體,是藉著聖靈而建設的,既然身體沒有靈魂是死的,那麼教會沒有聖靈,也必是死的(參:雅各書二26)。從此開啟了真理的堂奧。

今天我們的教會也是藉聖靈建設,成為基督的身體,也因著所領受的聖靈而確定屬於基督:「如果神的靈住在你們心裏,你們就不屬肉體,乃屬聖靈了。人若沒有基督的靈,就不是屬基督的。」(羅馬書八9)。我們既已領受聖靈,從聖靈而生的(參:約翰壹書五18),這是何等的恩典和尊貴,更應該珍惜那從聖靈而來的真理,讓靈性得以滋潤,生命得以豐盛(參:約翰福音十10)。

「國者,人之積;人者,心之器。」世人的心好像一片田園,早已失去了甘露的滋潤,都變成不毛之地,只待真理的聖靈降在世人的心地,因為聖靈來了,就要為耶穌作見證,只要何處有聖靈,何處就有基督的同在,並且可以藉基督耶穌的真理,叫那早已荒廢的曠野,得以變為肥田,喪盡天良靈命的世人,才得復活(參:以賽亞書二十六19)。

甘露是維持植物的生命要素之一,尤其是天乾地燥的時期,若沒有甘露的滋潤,一切的植物都必枯萎,以致於滅絕。耶和華將甘露作為聖靈的象徵,再美不過了,所以藉著先知以賽亞如此說:「死人要復活,屍首要興起。睡在塵埃的啊,要醒起歌唱!因你的甘露好像菜蔬上的甘露,地也要交出死人來。」(以賽亞書二十六19)。聖靈猶如甘露,是生命的滋養品。

3.為選民預備的

曠野路的艱苦和枯燥,糧食不足自是意料中之事,但耶和華既有其救贖的預告,當然就有其救贖的計畫。

以色列人的先祖──亞伯拉罕,有一次獻祭時,得到了耶和華的啟示和所立的約:「日頭正落的時候,亞伯蘭沉沉地睡了;忽然有驚人的大黑暗落在他身上。耶和華對亞伯蘭說:『你要的確知道,你的後裔必寄居別人的地,又服事那地的人;那地的人要苦待他們四百年。並且他們所要服事的那國,我要懲罰,後來他們必帶著許多財物從那裏出來……』當那日,耶和華與亞伯蘭立約,說:『我已賜給你的後裔,從埃及河直到伯拉大河之地,就是基尼人、基尼洗人、甲摩尼人、赫人、比利洗人、利乏音人、亞摩利人、迦南人、革迦撒人、耶布斯人之地。』」(創世記十五12-21)

對先祖而言,這是一則尚未成就的應許,但從神敘述的口氣來看,卻是「我已賜給亞伯拉罕的後裔了」,似乎是以色列人已從埃及出來,走完了曠野40年,進入迦南地,並且已擁有這應許之地了。其實不然也!因為這事是早在以色列民出埃及的600年之前。然而在這位「昔在、今在、永在」之神的眼中,其應許卻是已成全。

既然選民會按著應許,出埃及、走曠野路、進迦南,那麼在曠野的這段期間,不管是長達40年,或者是短短三、五年,這條漂蕩之路,糧食從何而來?可有買賣、耕作之地?縱使只要一、二天,耶和華豈不事先預備其救贖的方法和選民曠野中的糧嗎!耶和華是「以勒之神」(參:創世記二十二13-14),凡事都在祂的計畫和應許之中,所以嗎哪的賞賜當然不在話下了。

作詩的人溯及選民的違逆及神的恩導時,如此歌頌耶和華:「祂卻吩咐天空,又敞開天上的門,降嗎哪,像雨給他們吃,將天上的糧食賜給他們。各人吃大能者的食物;祂賜下糧食,使他們飽足。」(詩篇七十八23-25)

嗎哪的降下,絕不是一件偶然的事,它是出自耶和華的預備,必隨著清晨甘露而降,它出於神所預備,天天賞賜給選民,表明了神計畫的周詳和偉大,祂的慈愛永遠長存。

保羅在《哥林多前書》述說古事以為鑑戒時,他就不願意他們不曉得他們的祖宗都在雲下,都從海中經過,並且都吃了一樣的靈食,也都喝了一樣的靈水(哥林多前書十1-4),也就是說,以色列人當時所吃的,原是神所預備的嗎哪,所以他說是「靈食」。那麼保羅何以不直接說是嗎哪,卻刻意的把嗎哪說成「靈食」呢?這是他在用詞上的一項巧妙,因為他特別要強調的是:那時的嗎哪,不僅是當時日用之食物,是基督的預表,也正是聖徒的靈糧。所以耶穌說:「我就是門;凡從我進來的,必然得救,並且出入得草吃。……我來了,是要叫羊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約翰福音十9-10)

故此,神向人類表明了一件事,就是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著祂口中所出的一切話,而這些話是神的旨意,是祂為維持世人的生存所預備的真正食物。

4.白白賜給人

不要以為百姓沒有嗎哪,也可以殺牛羊供作食物,耶和華是不願如此地讓以色列民作這等殺雞取卵的事,何況憑他們的能力,豈有辦法日日提供兩、三百萬人口之糧食的能耐,所以人所畜養之物,是不足他們所需,因為從人而來的糧,畢竟是有限的,百姓必須仰賴日日而降的嗎哪才得養生。

但反觀耶和華全能的神,祂施恩憐憫這些無知和無信的百姓,日日藉著祂的大能,讓以色列民不用付出任何勞力和代價,就可以白白領受從天而降的糧食。他們天天看到神蹟,日日領受主恩,卻沒想到這種具有各種口味,可以隨著各人所好而變化的天糧(參:民數記十一6-8),百姓沒因白白得來而知恩圖報,反而因日久生厭,甚至口吐怨言。

這些選民沒有料及爾後的路尚遠,能享有糧食而保住性命,已是萬幸了,豈敢大言不慚地抱怨神,其心之不知足事情還小,更甚者,乃是傷了那日日施恩、白白給糧的耶和華的心。如此豐盛的食物,別說要以代價換取,在這茫茫曠野之地,用金錢尚都買不到。

人性本就低賤,對於免費所得之物,從不想去珍惜,甚至棄置如蔽帚,簡直是「暴殄天物」。在長期的救贖中,早已忘了從前撒但掌控中之舊人的痛苦,也不再記念從前絕望黑暗的景況,對於新鮮的生命和屬靈的真理,已不再有興趣,對於神的話語和禱告,也失去喜樂和滿足。

回頭來看,基督徒對所領受的救恩、聆聽的真理,得到靈命上的滋潤,有哪一樣能以真正付出的代價去換取呢?(參:馬太福音十8)

今天,我們成了何等的人物,所擁有的一切,豈非出於神賞賜。大衛曾如此地稱頌耶和華:「豐富尊榮都從祢而來,祢也治理萬物。在祢手裏有大能大力,使人尊大強盛都出於祢。……我算甚麼,我的民算甚麼,竟能如此樂意奉獻?因為萬物都從祢而來,我們把從祢而得的獻給祢。」(歷代志上二十九12-14)

經過何等的奮鬥努力而得的權勢,誰不以為是自己的成就,然身為一國之君的大衛,卻深深明白,一切都是來自賞賜的神,甚而以懇切的態度求耶和華領受他的奉獻。我們對於神的賜予,不知感受多深呢?或者接近不滿的邊緣呢?

5.人要自行拾取

「百姓周圍行走,把嗎哪收起來……」(民數記十一8)

「耶和華所吩咐的是這樣:你們要按著各人的飯量,為帳棚裏的人,按著人數收起來,……他們每日早晨,按著各人的飯量收取……」(出埃及記十六16、21)

耶和華在降下嗎哪之餘,要求百姓得自行去拾取,其實拾取嗎哪並不是一件困難的事,百姓只要周圍行走,就可把嗎哪收拾起來(參:民數記十一8),有撿拾就有所得,輕而易舉,何況為了維持自己生活之需,總是要持之以恆,每天撿拾就可免除肚腹的挨餓。若比起往日於埃及為奴之地,在督工的鞭打蹂躪之下尚不得糊口之苦境,實有天淵之別,絕不若此輩閒雜之徒所胡扯的:在埃及坐在肉鍋旁邊那般輕鬆愉快。算了吧!誰會相信?可是很奇怪的,這些選民就是喜歡睜眼說瞎話,自欺欺人,對免費且隨手可得之物,不但不知珍惜,還視為天經地義。

看看今天的基督徒,也不落世人之後,似乎興致勃勃地奔波於社會潮流、大眾文學、文化講座、歌唱晚會、娛樂表演、流行歌曲……,更不可思議的是,愈光怪陸離的演唱會、音樂會、神祕活動,則愈趨之若鶩,不但所費不貲,還得換來一身的精疲力竭,甚至非弄到人性腐敗墮落才甘心,一個稍有靈性、良知的平凡之輩,一定看得眼花撩亂,莫名其妙,何況是靈命充實的基督徒,難道不知分辨何是何非。可悲的是連嘗過天恩滋味的基督徒,也難倖免,甚至視教會的保守為落伍而自以為前衛先進,以髮試火而不自知,真是哀哉!

「弟兄們,我們既因耶穌的血得以坦然進入至聖所,是藉著祂給我們開了一條又新又活的路,從幔子經過,……你們不可停止聚會,好像那些停止慣了的人,倒要彼此勸勉,既知道那日子臨近,就更當如此。」(希伯來書十19-25)

聚會聽道以養靈命,是自古以來聖徒所強調的自守法則,讓我們多多親近神,「不要像某些人,放棄了聚會的習慣」(參:現代中文譯本),這是受洗歸入基督的人極大的恩典,也是領受靈糧的不變之理,靈命不但可以得到飽足,以神為樂(參:路加福音一46),也才能免去信仰產生危機。

雖然嗎哪是白白得來,但並非沒有代價的,也就是說凡事沒有不勞而獲之理,即使是從天而降,還得每天早晨外出拾取。物質的掘取尚得如此,何況屬靈之糧的領受,總得一點一滴的拾取,日日拾取,按著個人的飯量拾取,絕沒有任何快速而僥倖之道。

6.接受各種煎煮

「這嗎哪彷彿芫荽子,又好像珍珠。百姓周圍行走,把嗎哪收拾起來,或用磨推,或用臼搗,煮在鍋中,又做成餅,滋味好像新油。」(民數記十一7-8)

選民所拾取的嗎哪,果真就如這些外邦之民(參:現代中文譯本)所形容的那麼平淡無味、粗俗無價,以致叫選民「心血枯竭」了嗎?其實嗎哪的味道是多重的,口味遠勝韭菜蔥蒜的辛辣。

我們是可以體諒曠野流蕩之民對於過去在埃及時的食物,不同口味之懷念,他們早習慣於埃及的口味,但耶和華為了滿足他們的口慾,所賜的嗎哪也是多重的滋味;嗎哪其性必是如米、麥或豆類的子粒,故可以用磨推成粉狀,或用臼搗細,而且也可煮在鍋中,又可做為餅,甚至亦可直接烤而食之(參:出埃及記十六23),任憑各種不同的調製方法,味道極其豐富多變。神如此設想周到和用心,不外是為了使百姓的食物有變化,維持會眾的興趣,沒想到再周到的設想,仍舊受到會眾的抱怨。

其實嗎哪所預表的基督,何嘗不是如此;為了成全救恩,免除世人的虛空,不但降生世間,受盡了人世間的痛苦,猶如嗎哪般,順服地打破自己被磨成粉,在火中遭受煎熬,正如保羅所說:「祂本有神的形像,不以自己與神同等為強奪的;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像,成為人的樣式;既有人的樣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順服,以至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上。」(腓立比書二6-8)。彼得也說:「祂被掛在木頭上,親身擔當了我們的罪,使我們既然在罪上死,就得以在義上活。因祂受的鞭傷,你們便得了醫治。」(彼得前書二24)

基督如此受到煎熬,到頭來,還不是為了世人的生命。

基督又像嗎哪所做的餅,正如祂在最後的晚餐指示門徒的:「又拿起餅來,祝謝了,就擘開,遞給他們,說:『這是我的身體,為你們捨的,你們也應當如此行,為的是記念我。』」(路加福音二十二19;哥林多前書十一23-24)。祂誠然成了我們的靈糧,養育我們的靈命。可惜的是世人竟不接受祂,不願歸向祂,甚至連信徒都不懂得珍惜這種恩典。

7.口味極其清香

把口味十足的嗎哪,形容成「淡薄」之物,這是出於抱怨而扭曲的說法,聖經談到嗎哪時說:「做成餅,滋味好像新油」(民數記十一8);《現代中文譯本》譯為:「它的味道像用橄欖油烤的餅」;《思高譯本》譯為:「它的滋味有如油餅的滋味」;《出埃及記》則說:「做成的餅,滋味如同攙蜜的薄餅」(出埃及記十六31)。

足見,嗎哪的味道極其清香,攙有橄欖油再加上蜜的味道。既有油香又有蜜甜,味道何其美。這就是神言之美,唯有用心者才品嚐得出。神的話不僅是生命之所恃(參:申命記八3;馬太福音四4),其味也如蜜甘甜,一代明君大衛說:「耶和華的道理潔淨,……都比金子可羨慕,且比極多的精金可羨慕;比蜜甘甜,且比蜂房下滴的蜜甘甜。」(詩篇十九9-10)。他是一個信靠神的人,對神的應許有太多的體驗,他經歷患難危險,常常離死只差一步,神卻救了他,因為大衛相信耶和華的話。

另有作詩的人也如此形容:「祢的言語在我上膛何等甘美,在我口中比蜜更甜!」(詩篇一一九103)

結語


從一個基督徒對物質的索求,就可以表現出他對神話語的態度和敬虔的指標,真實的信徒是不應該在食物上和神計較的。因為我們本來就不應也不可以在乎日常飲食的良窳,總得按著規矩領受(參:使徒行傳十五58-59)。

至於在真理的追求上,也是按著讀經、聚會,一點一滴追求,而不是以那永不滿足的慾望,不斷去求取他所想像的人間美物,世俗的慾望是無法填滿的。唯願當今的選民,認明生活的真正意義和目標,絕不是那曇花一現的虛浮榮華,而是追求那永恆、永存的盼望,所以當滿足於神每日所賜的糧,切勿輕忽主所預備的天上之糧,才能避免捨本逐末地為世界的野味所擄。

至於教會中,更應該明顯防備這一撮閒雜人敗壞靈命的毒(參:馬太福音十六12),並且慎防惡徒口中所出的胡言亂語,不允其任意誤導聖徒,而走回放蕩無度的埃及。

(原[青年團契]1999年04月號)


作者: 陳勝全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4/01/1999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