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樗雲
問題一:請解釋以下經文
「摩西怎樣在曠野舉蛇,人子也必照樣被舉起來,叫一切信他的都得永生。」(約三14-15)
【甲】
這段經文是說,銅蛇預表耶穌,銅蛇被舉起,預表耶穌被釘在十架上,看到銅蛇的以色列百姓可以得醫治,同樣的,信靠耶穌的人可以得永生。
【乙】
這段是用摩西舉銅蛇的事件來比喻耶穌被釘十字架,藉著摩西舉銅蛇讓被火蛇咬的人得救的事情,說明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也是為了讓我們得救免死。
【丙】
這段是耶穌用舊約的典故來預言自己將要被釘在十字架上。
問題二:什麼是預表
【甲】
預表是說,舊約的一些人物、獻祭,在新約裡成全。
【乙】
預表就是預先表示的意思,也就是說,在舊約裡預先把新約要發生的事情表示出來。
【概說】
這段經文並不難瞭解,是耶穌把自己要被釘在十字架上跟舊約的銅蛇事件做了個比較,而這種比較,甲認為是預表,乙認為是比喻,丙認為是預言。因此,才會產生第二個問題:什麼是預表?我們參加聚會,常常聽到講台上講,這個預表什麼,那個預表什麼,問題是,什麼是預表?恐怕就不容易說清楚了。另外,從我們一般的讀經經驗來說,被歸類為預表的經文並不會特別難解,事實上,真正的困難在於「決定哪些經文是預表」。我們先看看以下幾種說法:
【對預表的幾種態度】
我們可以把對預表的看法簡要分類如下:
一、第一種態度
認為聖經裡到處都是預表,舊約隱含豐富的新約真理,採取預表的解經法,有助於發掘舊約隱藏的真理,所以他們不厭其煩的列舉大量舊約經文,說明這段經文可以印證新約的哪些道理。採取這種態度的人,其目的在於:證明新、舊約是完整一體的,以及證明基督教的古老(帶有護教的目的)。
二、第二種態度
與上面完全相反,他們認為並沒有預表,預表只是人強加在經文上的個人意見,缺乏根據,而且所謂預表所處理的經文,以別的解經方法就已經可以得到充分的解釋,所以預表的存在,既不必要,也無功能。
三、第三種態度
則採取比較中庸的觀點,他們一方面認為主張聖經裡到處都是預表的人濫用想像力,因此其解釋常常出現匪夷所思的謬誤,而主張無預表的人則輕忽聖經明白的教訓,因為新約聖經裡確實有使用預表(新約聖經裡所說的預表下文會作詳細的討論),所以他們認為聖經有預表,但是沒有那麼多。持這種態度的人因為提出不同的分別原則,所以又可分為兩派:
(一) 認為唯有新約聖經明白表示出來的才是預表,這派提出的原則看似簡單,可是針對「什麼才是新約聖經明示」卻有不同的看法,因此有人認為新約明示的預表有十七種,有人卻認為有一百餘種。
(二) 第二種觀點則認為除了聖經明示,還有一種是推論出來的預表,也就是從新約的原則,推論出舊約的某些經文是預表,他們做了這樣的比方「我們不必等到預言應驗了,才宣告這段經文是預言。同樣,我們不必等新約宣告某段經文是預表,才承認那是預表。」(注意:這段話在邏輯上其實是沒有意義的)問題是,持這種觀點的人並沒有說明要怎麼從新約的原則推論出舊約的預表。
【什麼是預表】
看完了上面的對立意見,心裡會浮現這樣的問題:預表到底是什麼?
首先,回到我們談論聖經文體時所說,預表是一種「表達方式」,而且是只有在聖經詮釋才有的表達方式;別的文學分類並不會出現「預表」。
那麼,預表是一種怎樣的表達方式?它與別的表達方式有何不同?我們甚至該先問:預表是一種表達方式嗎(這問的其實就是:預表可以算是一種文體嗎)?
讓我們回到文體分類的起點:文體分類是為了幫助了解,因此我們要問的問題變成:預表「幫助我們了解什麼」?--然而,對我們有什麼幫助卻取決於我們對預表採取什麼觀點而定。在思考什麼是預表的時候,我們陷入這樣的困境中,因此,我們先考察一下「預表」。
一、typos
預表一詞源自「typos」這個希臘文,這個字在新約出現十五次,該字據推測來自typo,「擊打」,因此typos原義為擊打後留下的痕跡,和合本分別翻譯作:痕、像、樣式、預像、鑑戒、榜樣、模範。可見typos的意義有多種,而且和我們直覺中的「預表」有一段距離。因此可以推論出:typos的出現並不保證那段經文是預表。
再進一步觀察typos這個字,我們發現這個字總是出現在兩個東西互相比較的狀況,而且可以從這個東西想像到另一個東西,比如我可以從「痕」想像到釘子的模樣,也可以從榜樣、鑑戒想像到自己某方面的狀況,所以我們知道,預表一詞也應該有這樣的特質:有兩個東西(可能是事件、人物)相互比較,從這個東西看到那個東西的特色。因此有人說,預表就好比模子和用模子塑造出來的器具,看到模子,就想到器具的樣子。但是,我們還是不瞭解為何要特別把「預表」提出來作為特殊的聖經文體,我們先做一回顧。
二、預表法簡史
「你們讀聖經,因你們以為內中有永生,給我作見證的就是這經。」(約五39)在這段著名的經文裡面,耶穌把舊約聖經當作自己的見證。此宣告意義在於:確認舊約與新約都是神的啟示,有同樣的權威。因此耶穌也好、使徒也好,都直接把舊約當作神的話語加以引用,並且認為許多舊約所提及到某些東西、事件,跟新約講的是一體的兩面。
初期教會時期,鑒於當時許多異端主張舊約是過時的、次要的,而且基本精神與新約相互矛盾、衝突,有些人就以許多方法找出舊約與新約相一致的證據,他們主張:舊約的事件和人物是新約事件和人物的預表,歷史是在神不變的救贖目標下,逐漸揭開的佈景,因此從創世到審判,歷史的每一片段都可以看到神不變的計畫,早期階段是後期階段的影兒,或初步的素描。而他們證明新、舊約一致性的方法,其中之一就是預表法。
到了中世紀,受到「寓意」解經的影響(關於寓意解經,將另文討論),雖預表法之名仍存,但其基礎卻是建立在「象徵」的思考。直到馬丁路德改教,預表法才又受到重視。之後歷經啟蒙運動理性主義對聖經的批判以及自由主義神學對預表法的攻擊,基督教界對預表的界說與應用雖然仍存有差異,但都認為預表是聖經的解讀方法。
三、預表的特性
簡略回顧預表的發展之後,我們得知預表的應用有其長久淵源,前人運用預表,或為護教,或為闡明新舊約之間的聯繫,也可知預表具有以下幾個特性:
1.預表的基礎,在於肯定神對萬物的主權,歷史的發展都在神的旨意中,所以歷史中的每件事情都彰顯神的旨意。
2.預表解釋的方法是找出新舊約之間的同一性,並進一步認為,在神彰顯其旨意的過程中,啟示的基本陳述是不變的,但其形式會經歷某些發展和擴張,直到應許成就為止,因此藉著預表的解釋方法,我們可以看出神的旨意行在地上的見證。
3.預表與寓意不同,預表法是建立在「字義」的基礎上,肯定歷史有其意義,神的啟示唯有在歷史中才能獲得正確的理解。而寓意法則否定歷史的意義,認為歷史事件只是某個觀念的「記號」,記號本身不重要,觀念才重要,因此有沒有摩西這個人、是否有創世事件、以色列是否被擄巴比倫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在這些事件背後所蘊含的「永恆觀念」。這兩種不同的解經法除了上述方法的歧異,其結果意大相逕庭,寓意法否定舊約聖經存在的必要,而預表法則認為舊約是構成新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們從舊約可以看到神的旨意。
【預表的定義】
所謂的定義,是指出概念的特徵,以界定其範圍,讓我們藉著定義,可以清楚知道這概念在講什麼,以及這概念和別的概念有什麼不同。所提出的特徵如果不充分,那麼概念的範圍就會出現差錯。我們先看看幾家不同的定義:
1.預表表現出舊約聖經中的某些人物、事件和制度,在神事先的安排下,有代表性的功能,其所代表的本體是新約中相關的人物、事件、和制度。
2.預表是預先表明的記號或型態,預表論到新約中的人或事務,特別是基督及其事工。
3.預表是神用來教導百係有關祂的恩典和救贖能力的圖片和輔助教材。
以上三個定義都不太一樣,因此提出定義以前我們先思考預表本身。如果主張預表是一種有意義的聖經文體,其特徵、功能為何?藉著區別預表,可以幫助我們瞭解什麼?
上文說過,預表有兩種東西(預表和本體),問題是,怎麼去找這兩種東西?我們為什麼要把這兩種東西放在一起?這些問題,是處理預表的過程中常常浮現的,而且都關乎價值判斷,而價值判斷,必須考量其「正當性」。換句話說,我們必須經常自問「我這樣做合理嗎」?
討論正當性,就要找尋正當性的基礎,而正當性可以從兩個角度來談,其一,目的正當,其二,方法正當。區別預表,一如區別其他文體,是為了讓我們更明白聖經,進而更加認識神,所以,從目的的角度來看,預表談論的內容必須讓我們更加認識聖經,如果偏離這目標,我們就說這目標是有問題的。其次是方法,方法是達到目標所使用的手段,那麼,預表所使用的手段是什麼?簡單的說,就是找出舊約與新約之間的一致性,並從這種一致性中找出舊約與新約之間神逐步闡明的旨意。
【預表的要素】
1.預表法包含舊約的預表以及新約的本體,而且預表與本體之間有相似或對應之處。
這裡所謂相似,指的是「基本陳述(命題)一致」,也就是說,雖然講法不同,可是講的其實是同一種內容,比如不管說是基督、彌賽亞、神的兒子、救贖主、或以馬內利,講的其實都是耶穌,獻上贖罪祭以及耶穌一次獻上,其實講的都是「代贖」,又比如麥基洗德以及耶穌基督,都是「非利未支派且具有君尊的祭司」。(相似並不是預表的充分條件,因為許多歷史事件看起來都差不多,預表解經法並不是「連連看」,因此除了「很像」以外,還必須具備以下要素才是預表。)
2.預表必須是聖經中的「歷史事實」。
預表是曾經存在過的人、事、物,其本體也必然是曾經存在的人、事、物(因此有人說大衛迎戰歌利亞所檢拾的五塊石頭預表五大教義的說法恐需斟酌),因此解釋預表必須忠實的看待舊約所記載的歷史事實,換句話說,預表是從聖經記載中自然浮現的,而非由人將某些預設立場讀入經文裡(預表並不是「幻想看看」),這也是預表與寓意最大的區別所在。
3.本體具有提昇預表的功能。
本體能增加、提昇、超越預表,所謂的超越或提昇,抽象的說就是讓我們對神的旨意看得更清楚、領受得更多,具體來說,是指就基本陳述的傳遞上,本體的表達方式更清楚、效果更完滿充實、或直接實現舊約的理想,比如基督相較於麥基洗德,基督是更大的祭司,是萬王之王,耶穌被獻上相較於贖罪祭,耶穌一次獻上之後,就實現了贖罪祭代贖的理想,這是預表最重要的特質,如欠缺此一要素,就不是預表,略以圖說如下:
→ 形式擴張 → 預表 → 意義充實 → 本體 → 功能完滿 →
*從預表到本體,我們看到神的旨意逐步實現。
4. 預表是神的設計。
這點很重要,神設計預表,使他與本體相似,神也設計本體,實現並提昇預表,因此我們可以從預表與本體的對應中間,看見神旨意逐漸向我們展開,也可以瞭解舊約對我們信仰的意義。(有人會問:我怎麼知道這是不是神的設計,其實,提出這點要素的目的在於承認預表的基礎乃是神對整個宇宙的擘畫。因此在這裡還是要重申解經的基本態度,我們解經的目的並不是要代替神發言,而是要更加瞭解並親近神。)
綜合以上要素,我們可以簡單對預表做這樣的定義:「預表」乃是基於神的設計,使得舊約某些事件(包含人、事、物),在新約中得到提昇(或實現),我們可由其中看到神旨意的開展與實現。
另外要附帶討論的是:是否新約明指才是預表?這涉及到預表的「界線」究竟在哪裡以及確定界線的依據問題。我們先思考以下案例:
1.大衛預表基督為王。
2.方舟預表教會。
3.摩西預表基督先知與中保的職分。
以上三者均非聖經所明指,因此主張必須聖經明指才是預表的人就說,我們必須區別「預表」以及「說明」,大衛王權可以「說明」基督為王,可是不能「預表」基督為王。問題在於,「說明」一詞是相當含混的,本體本來就是對預表的一種說明(否則預表解經的目的就不再是讓我們更了解聖經),因此區別說明以及預表其實並不成立,所以本文主張:只要依據上述定義來界定預表,至於是否聖經所明指(什麼是「明指」其實並不明白),並非預表的必要條件。
【預表的種類】
1. 人(含其職分):比如麥基洗德預表基督永遠的祭司職分,亞倫預表耶穌的祭司事工。
2. 制度:比如獻祭預表基督十架事工,五旬節預表聖靈降臨,吹號節預表以色列再次被招聚。
3. 物件:比如會幕預表基督道成肉身(神與人同在)。
4. 事件:舉銅蛇事件預表基督被釘十架。(注意:是「舉銅蛇」整個事件預表「基督被定十架」整個事件,因此不能說銅蛇預表基督)
【預表的功能】
預表的功能,可以區分以下幾點來說:
1. 表明舊約與新約都出自神的啟示。
2. 耶穌基督明白宣稱舊約是祂自己的見證,我們可以從舊約中找到基督。
3. 預表法可以讓我們看見神的旨意如何逐漸開展,也可以看見神亙古以來對人不變的慈愛。
4. 藉著預表法可以讓我們了解舊約及新約的意義。
【銅蛇與基督-結語】
經過以上的討論之後,回過頭來想開頭的問題,其實,預表並不難解,問題在於,我們對預表預否有正確的認識,因此,本文開頭所列案例,甲乙丙三人的理解其實都沒有問題,問題在於他們對預表的認識出現歧異。因此本文並不另對預表的解釋方法提出說明,因為只要學會判別哪些經文是預表,其解釋並不會有太大的困難。或許我們會問,何必花那麼大的精神來區別預表?對這樣的問題我們只能說:新舊約都是神所默示的,因此從舊約的某些經文印證新約的真理乃是讀經必然的結果,而舊約的應許在新約的成就與實現,也給予我們一個印象,那就是保羅所說,萬事萬物都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我們從預表中所看到的,正是神在歷史中綿綿不絕的愛顧。
【主要參考書目】
1. 蘭姆(B.Ramm),基督教釋經學,詹正義譯,活泉出版社,1996。
2. 丁偉佑,釋經學的理論與實踐,劉秀珠譯,信義神學院出版社,1998。
3. 蘇克,基礎解經法,楊常惠譯,宣道出版社,1996。
4. 麥葛福,基督教神學手冊,劉良淑、王瑞琦譯,校園出版社,1998。
5. 高偉勳,認識聖經神學,林向陽譯,校園出版社,1998。
6. 凱利,早期基督教教義,康來昌譯,華神出版社,1988。
(原[青年團契]1999年05月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