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260期1999年5月)
靈修小品:[聖靈月刊]但以理書第三章──信心三勇士(上)

昀寧

信心是個抽象名詞,因為它存在內心,無聲無息。人有時藉由外在的表現表達內在的情境時,卻往往有很大的差距,讓人無法真正評斷他的信心是出自內心或是別有居心。

唯有經煉患難困苦,甚至生命的威脅的時候,這時才能將內在情境與外在表現差距縮小,以凸顯信心的價值,究竟是不堪一擊或是經得起千錘百鍊。《但以理書》第三章就是記載但以理的三個朋友──沙得拉、米煞、亞伯尼歌,在面臨不願跪拜金像就要遭受喪命的情境之下,仍然不為所動,視死如歸地堅守原有的信仰原則之一段值得後人深思的事蹟。

一、尼布甲尼撒王下令拜金像(1-7)

1.王造金像並舉行開光之禮(1-3)

一座高60肘、寬6肘(約27公尺高,3公尺寬)的金像矗立在杜拉平原上,這座約高8層樓高的金像,背後有一股看不見的惡勢力隨之而來。統管巴比倫帝國的尼布甲尼撒王建造這尊偶像,有人說它是尼布甲尼撒王自立的像,也有人認為是巴比倫主神米達羅(Marduk)的像。無論是誰的像,都暴露出尼布甲尼撒王狂妄的心理。

這座像從頭到腳用金箔包裹,似乎受到但以理說的夢中的像影響,希望他的國度不單單只是金頭,更是金胸、金肚、金腿、金腳、金腳趾頭,表達出他想要他的帝國存到永遠,這種一廂情願的想法,與中國的秦始皇有「異曲同工之妙」。其實在他內心深處,何嘗不希望他的國能跳脫出那位「不與世人同居的神明」(二11)的佈局,但這種一廂情願的想法隨後就被拆穿,因為後來他連人的性命都奪不走,又如何維持他的萬代之邦呢?

正常人高與寬的比例是5:1,但這座像卻是9:1,我們姑且不去探討到底是一尊瘦而長的像,或是有一個將近公尺的金像底座。說穿了這尊刻意塑造的金像,反映出尼布甲尼撒王的一個用意:希望它很容易被人看到,「見像如見王」,它就是我的替身,是多麼高聳雄偉令人遙不可及!人愈是高人一等,愈是容易被自己所擁有的假象騙了,還以為自己是那尊8層樓高的金像,殊不知自己仍是5尺高的人,逃不出生老病死的桎梏。

2.王下令全國人民一律要跪拜金像(4-7)

可是尼布甲尼撒被他的王權啄瞎了心眼,他看不見他的「有限」,卻下令全國人民一律要跪拜這金像,企圖利用宗教的力量,駕馭他所統治的異族。但諷刺的是,這種力量卻是如此地脆弱,需要強大的公權力作後盾,因此「烈火的窯」在旁伺候著,形成一種外在形式統一的假象。的確!「百姓一聽見……,就都俯伏敬拜……。」(7),當時的情況誰敢不拜,畢竟人命只有一條,何必為了這種事與自己的小命過意不去呢?

十誡的第二誡一開始就道:「不可為自己雕刻偶像。」(出二十4),人不但非常容易陷入偶像崇拜,更容易陷入「塑造偶像」,尤其是高人一等的人。這種為自己雕刻的偶像,就好像海灘的堆沙,一下子就被海浪沖垮消失得無影無蹤。

所以許多人為了維持這種假象,便要用盡許多法子來撐場面,有使用國家機器的、有花大筆銀子的、有利用威脅人生命之黑勢力的、更甚的是有人乾脆與撒旦打交道,使許多人掉入拜偶像的流沙中,自己所換取的只不過是短暫的利益而已。

二、沙得拉等三人違令(8-18)

1.有人向王控告有人未拜金像(8-12)

在眾人都俯伏下拜的同時,有三人竟站立不動,這種唐突之舉,使整個開光之禮,有了極不協調的畫面。果然過沒多久,就有密探將這種搓破王權無限的斗膽之事傳到王的耳中。

本段中的「控告」(8)一詞,原文的意思是「撕開之後,一片片地吞吃。」人類社會是殘酷的,當某人的資源有機會被人奪取時,絕不會有人放棄掠奪的機會,甚至把他當作獵物,想盡辦法找到可吞吃的部份一一蠶食。

當中控告沙得拉、米煞、亞伯尼歌三人的迦勒底人,既知道他們是猶太人,又知道他們是管理巴比倫省的官,極可能是熟識者,才有辦法馬上知道他們的背景。又可能因為嫉妒這三位亡國奴竟然能在短時間之內,被高舉管理巴比倫省,此時真是千載難逢的機會,正是將他們「拉下台」的好時機。

這些控告者,把他們扣上種族主義帽子,藉以強調他們是猶太人,更讓王覺得他們是很難馴服的頑梗份子。更甚的是,他們又加增了誣告詞,強調他們「不理王」,明明三人只有不拜金像,對王仍然恭敬,反而把「不事奉你的神,不敬拜你所立的金像」放在其次,歪曲事實。

其實撒旦更是如此,嫉妒我們有得救的盼望,怎能輕易放過我們呢?牠時時刻刻都在尋找我們的弱點,打擊我們,控告我們,破壞神與人之間的和諧關係。彼得將牠形容成「獅子」(彼前五8)是很貼切的,當牠找到了可吞吃的人,便將獵物一塊塊地撕開,毫不保留地吞下去,這是身為神的選民一定要確知的事。

2.王再給他們機會(13-15)

這時但以理並不在場,否則他一定也是另一個信心的勇士。王知道那三人是但以理提拔的人才,雖然聽到了奸臣誣告,他仍然在氣忿中問他們:「你們不事奉我的神,……是故意的嗎?」(14),頗有試圖為他們找尋生路。可見他們若不是因為信仰的緣故,平時的表現一定十分優良,讓想拉他們下台的人沒有機會。

但他們不但要經歷角、笛、琵琶、琴、瑟、笙等眾樂器所塑造的嚴肅莊嚴的氣氛,早奮力地克服這讓人喘不過氣來的無形的壓力,馬上又要面臨一齣場景:「王關愛的眼神」,這樣剛柔並施,招招打在他們三人身上,若不是信仰的「內功」練到爐火純青的地步,試問有幾個能在這一波波攻勢中存留下來呢?

有學者認為本章發生在尼布甲尼撒王在位18年之時,因為該年他攻陷耶路撒冷,可能乘勢立像彰顯自己的威勢。此時他的想法是連猶太國都被我殲滅,還有什麼神能救你們脫離死刑呢(15)?難怪就在他們國破家亡之時,詩人亞薩會說:「祢為什麼縮回祢的右手?」(詩七十四11),他們不解為何神會放任敵人蹂躪選民,卻絲毫沒有動靜,似乎祂已經不存在呢?

(下期待續)


作者: 昀寧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5/01/1999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