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佳佳
耶路撒冷花園墓中疑為埋葬主耶穌遺體的「兩室古墳」,其門上寫著饒富趣味的一行英文字──「耶穌不在這裏」。我想其意當是說耶穌已經復活升天,祂的遺體不在這個洞裏。是的,耶穌早已經復活並且住在我們每一個敬畏主、愛主之人的心中,我們的身體已被建造成為主的聖殿,是神藉著聖靈居住的所在(弗二21、22)。
因此,我們都清楚明白,此行來到以色列,不是來尋找神,不是來朝聖,更不是為參觀各式的紀念會堂,而是來體念主耶穌昔日為著成全救恩無止息付出愛的心腸。跟隨祂的腳蹤行,思念祂的作為,愈發地激動我們事主愛主的心志,奠定我們終身無悔的事奉意念。也因為以色列地是神應許給舊約選民的賜福之地,是聖經這部記載神救恩經綸巨著中,從舊約上古時代起一直到新約主耶穌時代所發生點點滴滴歷史故事的背景。
因此,對於我們這些非猶太民族,按肉體而言是外邦人的蒙恩信徒,能親身來到這裏,實際瞭解此地的人文、地理、社會等環境背景,不僅就過去、現在事物的比較,進而推敲未來的演變與發展,並與聖經的記錄相對照,實有助於我們對聖經在知識方面的理解,配合我們屬靈的體驗與認知,得以更建立全備的福音基礎,預備實現真教會福音遍傳的目標。
在這次實地教學旅遊中,看到一些問題與現象,有些感受覺得應該提出來彼此提醒與共勉。或許因為社會文化背景認知的不同可能會存在一些偏見與誤解,因此,於此所提之觀點是用信仰的角度來著眼的,也純屬個人之感想。
一、信仰虛樣化的省思
以色列地主要的宗教有猶太教、基督教、天主教及回教等,而「到底在以色列中總共有多少會堂?」恐怕很難回答。這些會堂又分屬不同的宗教及教派,對於各教派的淵源與特色實不容易了解。
然就參觀各會堂所得的主要印象是,猶太教與回教的會堂較為樸素,沒有偶像的陳列;基督教與天主教的會堂則五花八門,各式的彩繪與人像,還有禮台上各項佈置與裝飾,在崇拜的儀式似乎也顯得十分考究、繁瑣。幾乎每一個會堂建設的地點,都有一段聖經中的背景故事,或許也可以這麼說,只要在聖經曾記載過的,發生在舊約裏古聖徒或新約中耶穌及其門徒、家人事蹟的地點,都被立名建堂紀念;而且多半的會堂都是建設在刻意保留的舊有遺跡上,並以廣招遊客。甚至同一建築、同一屋頂下竟分屬不同的幾個教派,而能「相安無事」,各作各的儀式崇拜,無視於對方的干擾。
據我看來,大部份外來教派的會堂,恐怕都少有本地的信徒,只是聖職人員定時的自我禮拜、頌讚,或應觀光客旅遊團「有償要求」的特別崇拜聚會吧!
當我們看到那些會堂中的佈置、崇拜儀式及焚香的氣味,內心覺得十分不舒服,與我們的信仰經驗有許多的出入。或許他們認為這樣的作法有其傳統意義與根據,但是我們卻明白這許多是出自人的私慾與對舊約遺傳的誤解,忽視了神救恩經綸的歷史演進與發展。甚至許多現今猶太教已不採用的舊約禮儀,他們仍樂此不疲,並且添加了許多拜占庭時期之後的私意崇拜觀念,而自以為是。
來到加利利海南端出口處的約旦河洗禮場亞得尼時,也看到一群某教派觀光客教徒正在舉行聖禮崇拜,就現場觀察並不是洗禮的儀式,倒像是聖餐禮或某種特別聚會。年前,也曾看過有教派專程帶領信徒遠道而來在此舉行洗禮的相片,或許他們認為耶穌昔日是在約旦河受洗,也在約旦河為人施洗,就以為在這邊的洗禮有特別的果效吧!
耶穌對撒馬利亞婦人說:「妳當信我,時候將到,你們拜父,也不在這山上,也不在耶路撒冷。」;「那真正拜父的,要用心靈和誠實拜祂。」(約四21、23)。此外,保羅也對羅馬的信徒說:「但我們既然在捆綁我們的律法中死了,現今就脫離了律法,叫我們服事主,要按著心靈的新樣,不按著儀文的舊樣。」(羅七6)。
是的,不是因為基督在橄欖山升天,祂就一定是從那裏下來,那大費心思將自己安排葬在此山上墳墓裏的人,以為就會先復活,他們恐怕要大失所望了。
耶穌為實現拯救世人的大愛走上「苦路」,也不因設了14處紀念的標誌或會堂,我們就更能體念並堅定我們的信心。重要的是,將這發生一幕幕的景象活畫在我們各人心中,明瞭、感念耶穌為我們受難的心意,更當看見那已經復活升天的主。
我們已是藉著洗禮歸入基督的死,與祂一同埋葬,叫我們一舉一動有新生的樣式,像基督藉著父的榮耀,從死裏復活一樣(羅六4)。因此,我們信心的依據與動力,不是在這屬世以色列地上所留下的古代遺跡及現代紀念的建築,而在於是否願意追求成為真正屬靈的以色列民,時刻為神的愛所激勵,並且願意付上代價,過敬神守道、榮神益人的基督化生活,彰顯基督豐盛的生命力。
二、信仰商業化的省思
旅遊觀光業是以色列國第二大收入來源,僅次於鑽石加工業。主要拜它是基督教、天主教及回教「聖地」所在之賜,也是許多「善男信女」朝聖或回顧歷史、緬懷先賢、探訪古蹟必到之地。「One dollar」成為攤販與遊客間最好的溝通語言,只要是與聖經中有一點關係的東西,幾乎都被商品化,成為討價還價的有價俗物。
許多外觀富麗雄偉的建築或處心佈置擺設的內部格局,係出於人對聖經的揣測,甚至蓄意捏造,為的是滿足朝聖觀光客「眼見為信」的需求。不禁地令人懷疑,有的教堂及神職人員是否也是為了騙取觀光客的荷包而存在,就如台灣許多私設的寺廟、神壇,利用信徒的迷信及破財消災的心理,行不肖之行徑一樣。信仰果真敗壞如此,有如為利往巴蘭的路直奔,那麼即便這地是神曾經應許祝福之地,也必因得罪神,而自取滅亡。
一個人若愛世界及世界上的事,愛父的心就不在他裏面了(約壹二16),如果一個服事神的人、教會或國家,常存物慾貪婪的心,終必步上猶大出賣主的悲慘下場中。貪財是萬惡之根,有人因貪財就被引誘離了真道,用許多愁苦把自己刺透了(提前六10)。我們當深思,如果昔日耶穌無法勝過魔鬼以世界為誘餌的試探,如何能要求我們生發信心勝過世界呢?
如果教會與聖職人員無法跳脫世俗的迷惑,以敬虔為得利的門路,如何能教導信徒過分別為聖的屬靈生活呢?又當教會從事公益事業時,若處處以商業利益掛帥,或是教會經營只是不斷累積信徒的奉獻,卻不知積極投入福音工作及社會關懷工作,金銀愈發增多,只會帶給教會愈多的腐敗。
因此,真正帶領信徒走上信仰的道路,不是倚仗教會的財勢,而是倚靠聖靈的大能大力,不但忠於管理神託付的世上錢財,更忠於管理神所託付「真實的錢財」(路十六11)。
三、信仰妥協化的省思
猶太教本是一個排他性極強的宗教,耶穌時代的猶太人對舊約律法的持守非常執著,甚至自訂了許多繁文縟節來遵守,也因此耶穌及門徒的許多作為,成為他們嗤之以鼻、憤怒難扼的話柄。當他們為求將耶穌釘死,竟然以自己及子孫的禍福為賭咒(太二十七25),終於為以色列人世世代代定下了悲慘的命運。
不但家破人亡、流離失所,分散世界各國,被萬國所看輕,甚至多次神興起「邪惡分子」無情的殺害猶太人,單希特勒時期就有六百萬人之多。若不是神的憐憫與信守祂的諾言,在四圍仇敵的環伺下,如何能奇蹟似地於1948年5月復國,並堅定地豎立在眾阿拉伯國家之中。但是,誰能保證它永遠堅立呢?如果以色列再硬心得罪神,如同歷史中千百次的悖逆經驗,神還是一樣會棄絕他們,因為神是全然公義的神。
由於新的猶太移民不斷地移入,大部分來自鄰近的阿拉伯國家,使以色列各階層的人民不斷擴增。然而,並不是每個回到「祖國」的猶太人都能持守傳統的猶太信仰,同時許多地區早已是信仰回教的阿拉伯人區,加上社會習尚愈發注重物質文明的追求,在信仰上儆醒的心就日漸喪失。
有的是極端的敬虔派,有的卻是對信仰毫不在意的自由享樂主義者。雖然,在安息日裏,街頭商店休息、路上車輛稀落,但是也有不少猶太人趁此不塞車時刻,到處遊山玩水。其實,最大的關鍵是至今多半的猶太人,仍然不承認耶穌就是舊約聖經中所預言的彌賽亞,只是把耶穌當成商品吸引世界各地的基督徒來此消費。而且回教的勢力在以色列中不斷地擴張,光是從人口的成長比較,就足以讓猶太人倍感壓力了。
雖然,表面上許多的妥協,包括政治或宗教各方面的,使得外在環境看起來很平安,但不知這種假象還能持續多久,畢竟聖經《啟示錄》中最後的戰場哈米吉多頓正是在這裏(啟十六16)。
當我們看到別人眼中的刺時,是否也能回過來看到自己眼中的樑木?今天,基督的選民最大的危機不是來自外在的為義受逼迫,而是來自內在與世俗敗壞不斷的妥協。有時,甚至忘卻了誰是我們的主,反倒以滿足自己的肚腹為行事作人的依歸。
雖然,可能還不至於完全不來聚會,但是整個生命的價值觀已受到極大的扭曲及變形。或有用人意私解聖經的,為要叫道理容易守一點;或有善於作「雙面亞當」的,表面一套,內中又一套,對神毫無愧對之意;或有少數疏於職守的傳道工人,傳平安假象,悠遊於閒散享樂或股市漲跌等虛浮事上,而忽略了信徒屬靈生活塗炭。
聖經教導我們的是:
「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羅十二2), 「你們和不信的原不相配,不要同負一軛……, 『你們務要從他們中間出來, 與他們分別; 不要沾不潔淨的物,我就收納你們。 我要作你們的父; 你們要作我的兒女。』」 (林後六14-18)
信仰妥協的結果,注定要失敗,以色列民在聖經裏不就是一再重演這樣的戲碼,為要讓今日的信徒作為鑑戒嗎?願神賜給我們一顆勇敢的心,並賞賜屬靈的智慧,使我們有勇氣、有悟性,向世界的妥協說「不」。
(原[青年團契]1999年06月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