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尊民
在整體教會的事工中,不外分為對外的宣道工作及對內的教牧工作。一方面須戮力對外開拓福音的工場,一方面須將每位信徒建立好穩固的信仰根基,如此教會才能健全發展!
最有系統的培育工作
本會在牧養上最有系統,投資最大的事工,應屬教牧股中的宗教教育系,其硬體方面,各班教室(多數教會均按各年齡層的需要規劃、設計)、桌椅、教材、教具、佈置等;軟體方面:教員的遴選、定期培訓、長執的協助等。無論人力(教員、講員的時間、精力)、財力(教材訂購、教具製作或購買、活動開銷)或物力(環境的提供)都是長期不斷地投資。
雖然目前為止仍不能算是全人教育的系統培育,但就一個從小在教會出生的信徒而言,宗教教育系著實提供了最基礎、最有系統,也是時間最長的信仰栽培。自幼兒起教育系就開始提供適當的場地,然後按年齡分班、供給總會系統化的教材、安排有教學恩賜、靈性美好的信徒定期教導,下表是各年齡之分班情形:
年齡 | 4歲前 | 4-6歲 | 7-9歲 小學一-三 | 10-12歲 小學四-六 | 班別 | 幼幼班 | 幼稚班 | 幼年班 | 少年班 | 年齡 | 13-15歲 國中生 | 16-18歲 高中生 | 19歲-畢業 大專以上 | | 班別 | 初級班 | 中級班 | 高級班 | |
一個信徒若能從幼年就不停止接受教會宗教教育的課程,他不但能夠認識真神、建立純正的信仰觀念,在行為上也能學習正確的基督化生活方式,很自然地行出虔誠、端正的好行為。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教會提供每週一次約二小時的宗教教育系課程,似乎不及學校教育的專業,但仔細再比較後,教會所著重的乃在思想的傳遞──屬靈智慧的啟迪及有系統的灌輸聖經知識。屬靈品德的陶冶──教員、長執們以身作則的言行、肢體生活的分享──平日的關懷等,都是宗教教育系培育一個人信仰的內涵。
而各教會所長期投資的背後,更不可少的是總會藉助專業人才規劃、設計、編寫的宗教教育教材,以及推動每年教員基礎訓練的講習課程,都是大量人力(上百人)、財力(上百萬元)的投資,還有各教區教員進修課程等,我們確實看見宗教教育培育工作是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事。
宗教教育發展的歷史
教會初期皆賴以家庭的宗教教育來教導自己的兒女,教會發展至第四、五世紀時,教堂也設立教區學校教導青少年或帶領兒童學習聖經道理。
直至十六世紀英國的雷克斯設立有組織的兒童聚會,開啟現代宗教教育的起源。剛開始是以些許錢聘請四位婦女來教導兒童,但不久,漸成自願、無酬勞的服務工作,本會也是採取如此無酬的服務。
在教材方面,英國曾成立「星期日學校聯合會」,統一出版有系統的課本,十九世紀更發展成適合各國使用的兒聚課本。
本會的宗教教育發展
本會自1917年在大陸建立後,靠聖靈向各處傳道、設立教會,雖然教會如雨後春筍地發展,但尚未有宗教教育的設立。等到福音傳到台灣,時為日據時代,1937年日籍在台信主的須田清基長老,利用他巡牧嘉義、台南教會時,常於會後聚集兒童,為之畫圖講故事、教導他們學習如何敬拜神,學習禮貌並連絡彼此之情感,使他們喜愛親近教會,此為台灣宗教教育之濫觴。
1938年兒童人數增加,正式舉辦合班之兒聚、增加教員,如此延續至1944年,因二次大戰,信徒疏散而兒童聚會亦告暫停。
1950年於嘉義、民雄分別舉行第一次青年靈恩會,會後青年返鄉紛紛設立兒童聚會,領導兒童敬拜神,自此展開台灣的宗教教育;1951年8月7-16日首次於嘉義教會舉行第一次兒童教員講習會,各地有31名青年參加,1952年經傳道提議編印兒童詩歌,出版幼年、少年詩歌本。
1953年8月再度舉辦教員講習,並於次年制定許多規則、編寫教員手冊,使兒聚工作漸入軌道。
1954年,台中教會首先試辦青年聚會,以《聖經要道》為教材。1957年嘉義教會設立青年班,以《舊約聖經概論》為教材,1958年,台北、三重合辦青年班;1960年台南亦成立青年班。
1962年春季起將原有之組織改制,設立輔導員輔導各教會宗教教育工作,並於各教會成立宗教教育系,正式推選系負責。
由於1962年出版青年初級班教材,各地教會紛紛設立青年聚會,1964年在台中教會舉開第一屆青年聚會教員講習會。1965年出版青年中級班教員課本,感謝主,無論兒童或青年的宗教教育普遍在每處教會設立。
屈指一算1937年至今1999年,台灣宗教教育的工作已逾六十年,對台灣教會的發展著實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這項信仰的培育工作,投入了不少優秀的事工人員,相對的,也造就出教會各項重要的事工人才,繼續推動著本會福音的工作。這種薪火相傳的工作,在這個急遽變化的時代中,正遭受嚴格的考驗!
宗教教育週的用意與推展
歷年來台灣宗教教育系均與學校制度一致,以每年9月為新學年的開始,至隔年8月底止。每三個月分為一季,因此在8月底前,即最後一季的季末時,就做一個年度末的驗收,選定最後一週的週六或週日為「年末特別聚會」(早期稱為「年末總會」),會中邀集宗教教育系全體師生及家長們,在會堂或會堂附近的空曠地方,讓全體學員展現一年來在聚會中所學的,如講聖經故事、詩歌演唱、樂器表演、聖句背誦、聖經猜謎、見證信仰等等,並且將學員出席和學習的成果表現作統計,頒發獎品以資鼓勵。
年末特別聚會其原意在使教會和家長間能肯定教員的辛勤教學和學員的學習成果,重視下一代信仰的傳承,不僅支持教會的宗教教育,也與家庭宗教教育相輔相成,共同培育下一代的信仰根基。但近年來,我們深感社會型態的改變,時代潮流不斷衝擊下,宗教教育的工作受到考驗,部分家長重視升學下的學校課業而忽略兒女的家庭宗教教育,連教會的宗教教育也受到影響,致使過去培育出來的青年在現今社會裏漸漸迷失,有感於種種信仰危機的出現,開始加強宣導重視宗教教育的呼聲一一升起,故有「宗教教育週」的推行。
約在十多年前,即有一部分教會的宗教教育系,利用每學年年末最後一星期的時間,安排長執、傳道或宗教教育資深的教員以專題方式向眾信徒主講有關宗教教育的主題,或將原有的年末特別聚會內容分散在一週幾個聚會的晚上,如一個晚上一個或兩個班級表演,安息日再作專題勉勵;亦有利用一週時間展出各班在共習時間製作的成品,或設計家長與教員的座談會。不論靜態或動態活動的設計,目的都在喚起全體信徒關懷並支持宗教教育的工作。
近年來北、中、南各區,甚至原住民教會已普遍開始提倡「宗教教育週」,其內容均以各教會所需要及人力所及去舉辦。時間上,也有利用8月底學年末以外的時間舉辦,如新春期間、春假期間。內容上,除了有聖經為主的論述性道理、兒童或青少年的心理輔導、父母和兒女的溝通、教員心聲等等多方面專題外,又增加了許多親子活動,如:親子音樂會、親子座談、親子遊等,增進家長和子女的互動及了解。
宗教教育週對現今教會的意義及重要性
是否每處教會有必要舉辦宗教教育週?人力資源不足的鄉村或遍遠地區教會如何舉辦?
過去的教育方式和社會型態並不易直接或間接影響我們對教會或信仰的投入,信仰本身不是家庭生活,就是聚會─教會生活。因此宗教教育較能深入信徒的生活之中,學校課業壓力尚未能全盤影響學生生活的全部,家長也不致受兒女學業競爭的壓力過分注重課業,身為教員的也為神的事工而能投入相當多的時間和心血。單就晚間聚會就明顯看到:過去兒童跟隨家長參加每晚的聚會,直到青少年、青年都不曾間斷;教員更是教會中熱心聚會的青年。但工商業社會以後,漸漸地,教育程度提升,升學壓力劇增,成人則在工作壓力及兒女教育雙層壓力下,加上休閒方式不斷增添,佔據不少家庭時間,維持信仰的心力便逐漸減少,相對的,宗教教育在家或在教會也慢慢被忽視。
現代家庭的生活方式已大不同於往昔,凡事須事前規劃、注重目標與效率,講求質的提升,如此演變成時間安排緊湊,生活步調快速。宗教教育的內涵也隨著求進步,運用各樣新的教學方法和活潑生動的活動,促進學員的學習效果,又尋求各種管道了解學員的思想和心理,給予適當的關懷和輔導。
鑑於此種種需求,因此推動「宗教教育週」,藉著教會教育系的籌備、推行,針對宗教教育當前面臨的難題製定主題,例如:為幫助青少年的正確成長而訂「陪他成長」、為促進親子間的溝通而訂定「與孩子一起成長」、為鼓勵更多人加入宗教教育的行列而訂「宗教教育與我」、為實行家庭宗教教育而訂「基督化的家庭」或「基督為我家之主」……,依此主題再衍生子題作專題,透過多方面深入的探討,配合各種親子活動、師生座談來達到教會上下都重視且了解現今宗教教育的情況,又能提供實際的支援(財力、人力、家庭關懷)。
由此可見,「宗教教育週」不僅僅是一星期的活動,乃是超越一個月甚至更久的規劃及宣導工作,也超越了不到半天的年末特別聚會內容,所參與宗教教育的人不再只是少數的教員或長執傳道而已,而是全體信徒共同參與的教牧事工。
我們深切盼望,不但是人力充裕的大型教會推動此重要的事工,在信徒及兒童不多的小型教會,也能向外求援,和其他教會聯合舉辦「宗教教育週」,也期望宗教教育的資深事工人員能多輔助人才外流的遍遠地區,讓宗教教育的工作無處不在推動,不讓下一代的信仰成為荒田。
(原[青年團契]1999年07月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