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豪
對我們多數人而言,因著休閒文化的倡行與交通工具普及便利,並不缺乏訪問山地部落的經驗──熱切真誠的款待、真心而單純的笑容、巍峨堂皇的山地教堂、面對攝影機時的羞怯靦腆……。不容否認,的卻是山地訪問見聞的制式素材與模式。
是沙西米也好、醃魚醃肉也好、水蜜桃也好、石板碳烤也好,一碗小米酒配一把老吉他,淌流入喉的是都市叢林謀生的苦澀,吟唱迴盪的是出走原鄉與候鳥歸林間的徘徊;激情豪情褪去,生活現實的擠迫,卻像每逢風雨過後,產業道路周而復始的坍塌、柔腸寸斷而令人辛酸和無奈。
泡一壺烏龍,嚐一盤高山魚,主人盡意,來客盡歡,迎來送往之後,原住民社會的深層隱憂,諸如青壯年人口外流、青少年傳統道德與信仰之根基脆弱、原住民學子在經濟壓力下升學與就業的徬徨、面對社會時尚潮流衝擊之撤防、XY世代金錢價值觀之物化、傳統部落型態與家庭結構之崩解與重組等問題,不僅依然存在,也可預見無法於短期內獲得紓解與診治,那──現下我們能做什麼呢?
有人做了,而且一做做了15年。基於肢體分享的觀念,也因基督愛的激勵,1984年暑假開始,一群北區的大專生將「山輔」的種子,撒在桃園大溪鎮一處原住民學生中心。晨昏朝夕、日昇月落,從伴讀、課輔、休閒團康,續至今日,知性灌溉、教育耕耘、輔導培植、信仰造就、生活營建、乃至自我茁壯,將關懷落實充填於師生相處的四、五星期中。
從大溪一處,延展至和平鄉、仁愛鄉、南澳鄉、成功鎮、阿里山鄉、卓溪鄉、三民鄉,至今全省開辦七處山輔班級;從「山地學生中心暑期輔導活動籌備小組」的臨時任務編組,至今日成立常設性「山地輔導事工小組」組織,及「山輔同工勤耕團契」之自發性團體。15年來,一步一腳印,回望來時路,方知基督愛的眷顧保守、恩典相隨與共不曾斷過;而歷屆近280名山輔同工在這塊園地上揮汗灑淚、前仆後繼,終使一場愛與生命的希望工程,紮實開展。
保羅說:「我栽種了,亞波羅澆灌了;惟有神叫他生長。」(林前三6)。主啊,感謝祢,賞賜我們機會與同工,栽種耕耘「山輔」這塊園地;感謝祢,保守建立我們手所作的工;更感謝祢,激勵一群熱情有勁的大專青年,縱橫奔走廣袤山林,願為服務原住民青少年盡愛主之心、事奉之志。我們除了獻上虔敬的感謝,更求祢繼續堅固我們的腳步,帶領山輔工作邁入另一個十五年。阿們!(節錄自《山輔白皮書》)
(原[青年團契]1999年07月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