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262期1999年7月)
靈修小品:[青年團契]啟示與釋經──再思為何要學習解經技巧

樗雲

第一要緊的,該知道經上所有的預言沒有可隨私意解說的;因為預言從來沒有出於人意的,乃是人被聖靈感動,說出神的話來。(彼後一20、21)

【甲】

這段闡明聖經都是神所默示,故讀經也必須靠著聖靈的引導,才能真正明白。

【乙】

人應該避免用自己的想法來解釋聖經,私意、人意指的就是世間的學問,有學問的人不一定能明白聖經,要真正的明白聖經,必須要有聖靈的感動,輔之以堅定的信心。因為神的啟示是直接進入人的內心,與一般世俗的學問不一樣。

【丙】

這裏講的是我們讀經的態度問題,「隨私意解說」,指的是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來解釋聖經。聖經是神的話,而不只是人的想法,所以我們不能把聖經當作人的話來了解。

【解說】


這段經文經常被當作解經的「基本教材」,彼得在這裏提醒我們面對聖經的基本態度──聖經是神的話,所以我們不能用人的意思來解釋聖經,而應該在聖靈的引導中明白。甲、乙、丙三人基本上都說出了重點,乙並且進一步認為私意、人意是指「世間的學問」,丙則認為是「自己的想法」,於是我們產生這樣的疑惑:彼得所要我們避免的「私意」與「人意」,究竟是什麼?我們學習許多方法,運用許多資料來讀聖經,是不是一種拒絕(逃避?)聖靈引導的做法?這是千百年來經常迴盪在基督徒心中的迷團,也是我們如今學習釋經技巧必然要行經的幽谷。

由於「案例釋經」專欄已執行半年,想藉著對這樣一段經文的探討,對一些基本問題作一個比較深度且回顧式的省思,一方面釐清一些可以避免的困擾,一方面則作為下半年繼續執行的起點。

【為何讀經】


我們先思考這樣的問題:我們為什麼要讀聖經?對這問題的回答也將決定我們讀經的方法。因為目的不同,就會產生不同角度的理解,進一步產生截然不同的結果。比如:

     →哲學家
     →人類學家
     →歷史學家
     →文化學家
讀經   →經濟學家
     →文學家
     →考古學家
     →神學家
     ……

同樣是讀經,可是結果截然不同,讀經並不是基督徒的專利,因此對「為何讀經」這個問題的答案,就顯得重要。耶穌有一段教訓,尖銳得讓我們有所反省:

你們查考聖經,因你們以為內中有永生;給我作見證的就是這經。然而,你們不肯到我這裏來得生命。(約五39、40)

不斷查考聖經,最後卻拒絕到耶穌那裏得生命。這讓我們進入這樣的視野中,信徒讀經的目的在於得著永生。我們經常把重點錯置,以為讀經的目的在於「瞭解」,結果瞭解之後,反而遠離聖經應許的永生──世上有多少聖經專家竟是無神論者。我們有必要先建立這樣的觀念,避免讓「求知」與「瞭解」的滿足感淹沒我們對神的渴慕;易言之,聖經重視的不是知識,乃是救恩。也就是說讀聖經最重大的問題不是「我知道什麼?」,而是「我當作什麼,怎樣行才能得救?」──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我們不應該尋求瞭解。

【啟示、權威與理性】


「聖經是神的啟示」是我們公認且耳熟能詳的說法。「啟示」一詞表明,有關神的知識原本是客觀隱藏的,非我們所能瞭解,但是神卻向人成為可經驗、可思考的對象,因此我們可以認識神,而聖經正是神的啟示。於是形成如下的聯繫:

神 → 聖經 → 人

神藉由聖經啟示祂自己,所以人可以藉聖經認識神(注意,這段話並不是說人只有靠聖經才能認識神)。聖經是神的啟示進一步表明,聖經對神的描述(見證),是一種「標準」的陳述;易言之,就見證真神這點來說,聖經具有「權威」性。

再進一步分析,聖經這權威的啟示乃是用人的文字表現的,人的文字,包含人的思想、觀念,是人類理性的表達工具,,因此神的啟示轉化成人的文字,已經包含了人之理性的因素(所謂「包含人之理性的因素」意思是說,是人所可以瞭解的,理性簡單的說,就是一種瞭解的能力)。換句話說,在聖經傳遞神啟示的過程中,必然包含理性的成分。所以理性的法則在解讀聖經中有一定的重要性。因此我們可以說,聖經是人認識神的媒介,而理性是人解讀聖經的工具。「釋經學」就是要讓我們妥善運用自己的理性,以便進入聖經的啟示中,也就是在這樣的觀點下,釋經學獲得了正當性的基礎。

【二律背反】


固然,如上所述,釋經學有其一定的基礎,但是仍有人會質疑:信仰的目的在於「因信得救」,那麼,對聖經錙銖必較的研究,似乎只會導致對神的「無盡探索」,而不會產生「順服」。確實,對於問題追根究底的人不容易給我們「順服」的印象,比如像多馬這種非得要看到、摸到才肯低頭的人,我們很難說他是順服的。那麼,該怎麼辦?我們先從一個比較大的角度來思考這個問題。

【恩典與自然】


人看世界,有千百種不同的角度,有人眼中的世界是物理的世界,依照力學定律運行,有人眼中的世界則是性靈的世界,映照人內在的情性。從人類學來看,有人認為人的世界是人的理性、意志與情感所塑造,因此萬事萬物都瀲灩著人的色彩,凡此種種,都顯明一項事實:人的世界觀千差萬別,不同的世界觀,產生不同的價值觀,從而產生不同的行為。

那麼基督徒眼中的世界如何呢?我們相信,這世界是恩典的世界,宇宙萬物都反映神的全能與榮耀。換句話說,大自然不只是大自然,除了星宿萬物,人畜走獸,還有神的臨在。所以《詩篇》說:「諸天述說神的榮耀;穹蒼傳揚祂的手段。」(詩十九1),在這樣的觀點下,人對世界的理解有了不同的層次,在自然的層面,我們憑藉的是不止息的探索,在恩典的層面,則須進一步仰賴堅定的信心。(註1);並且,由於神是「既超越又與人同在」,且「蹤跡難尋卻又顯現啟示」。(參考《耶利米書》二十三章23、24節:「我豈為近處的神呢?不也為遠處的神嗎?……我豈不充滿天地嗎?」),因此我們得到這樣的結論:我們認識神,必須同時從神「可知」及「不可知」的角度來思考。

進一步用上述觀點思考讀經,我們可以說,經文一方面呈現出神「可知」的一面,而另一面,則在淵深奧秘中。所以,摩西教導以色列人對律法的正確態度時說:「隱祕的事是屬耶和華──我們神的;惟有明顯的事是永遠屬我們和我們子孫的,好叫我們遵行這律法上的一切話。」(申二十九29),換句話說,聖經是以「確定的、明白的」道理,來指引我們面對「未知的、奧秘的」世界,所以我們有一個任務,就是要把握「如同雲彩圍繞著我們的見證人」,這樣才能有堅固的信心,踏上未知的旅程。因此,探索與順服,一方面有如二律背反,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實則相輔相成,藉著不斷的探索,我們得以分享「古人在信心上」所得著的「美好證據」,並進一步堅固自己的步伐。

【從文字到文體】


我們已經在專欄裏介紹了聖經的文字,以及比喻、預言、預表等三種文體,或許我們會問,這樣的區分有什麼意義?對我們讀經有什麼幫助?難道非要懂得希臘文或希伯來文才能讀懂聖經嗎?學習這樣的知識,對我們的信仰很重要嗎?其實,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問題。我們常常讀到一些釋經學的書籍,或者是解經書,覺得茫然,覺得他們越解釋越模糊,明明很簡單的東西,他們說起來卻很複雜。因此在本專欄,我們不斷強調的觀念是:文體的「分類」,其目的在於「方便瞭解」,換句話說,如果無助於瞭解,就是「無用的分類」。所謂「有助於瞭解的分類」,指的是:該種分類已指示一種普遍的特性,掌握該特性之後,對於被納入該種類之經文,將更能掌握。

對聖經的文字亦然。我們並不主張一定要精通希伯來文或希臘文才能瞭解聖經,而是說,原文的知識「有助於瞭解」,換句話說,無論是文字、文體,其主要功能都是「輔助性」的。因此我們必須避免「反客為主」,「不懂釋經學就不懂聖經」這句話有嚴重的錯誤。

【界限問題】


無可否認的,人的理解有其界限,「界限」意味著我們理解的盡頭,越過界限,即非「知識」之範疇。問題在於,這界限在哪裏?我們讀經其實也不斷面對著這樣的問題。我們對經文的理解,是否有其界限?我們如何界定?這涉及到我們解經是否合理的問題(也就是所謂「正當性」的問題),這有助於區別某種講法究竟是「聖經原義」,還是「個人感懷」。


人對事情的理解具有多樣性,比如我們討論過的「紅馬」,有人說是指蘇俄,有人說是指魔鬼,有人說是一種殘暴的力量,都不一樣。面對這種理解上的多樣性,我們所採取的辦法是:以文字為基礎,考察其可能的涵義,進而找出「最有把握的意義」(註2)。換句話說,如果所提出的解釋與聖經用語間的關係是微不足道的,比如說「五塊石頭」是指「五大教義」,這樣的解釋就是有問題的,是一種「過度的詮釋」,並不具有正當性。

界限問題在解讀一些特殊文體,比如詩歌(特別是《雅歌》)、啟示文體,顯得特別重要,在此謹先做一些提示,細部問題俟討論各文體時再予說明。

【私意與聖靈──代結語】


作以上討論之後,我們發現,所謂私意,其實不是那麼清楚,因此我們回過頭來思考彼得這段話的用意,乃在於要我們用敬畏的心來閱讀聖經。因為聖經是神的話,與一般書籍不同,內有神的大能、有神的拯救,與我們的生命亦有終極的關聯,所以讀經應謹慎為之。

「我們如今彷彿對著鏡子觀看,模糊不清。」(林前十三12),「案例釋經」專欄執行半年,我們深深感受到當年約伯面對在旋風中說話的神,頓悟自己實屬無知,於是沉默。只是,無論知或不知,我們都立志要在有限的人生中,更加得神喜悅,也更加榮耀神。         

【附註】


1.例如《希伯來書》十一章3節:「我們因著信,就知道諸世界是藉神的話造成的。」明白指出,「神造萬物」作為恩典事件,我們之所以能更理解,並不在於理性的探索,而在於信心。

2.對此,以下三個原則是必要的:

 (1)常識原則:對文字的理解不能偏離一般的「常識」。

 (2)一致性原則:對文字的理解要有一致性,而不能雜亂無章。

 (3)必須與別的證據(聖經別處用法)相互吻合。

(原[青年團契]1999年07月號)


作者: 樗雲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7/01/1999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