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263期1999年8月)
靈修小品:[聖靈月刊]詩篇一二九篇──釋後感懷
目錄 | 上一章 | 下一章

這是第十篇「上行之詩」。這是一首信靠之詩,相信神必不讓敵人得勝。本篇詩與一二四篇都是讚美和感謝上主的詩歌,在結構上十分相似,有可能是同一時期同出一人的手筆。因為兩篇開頭均有「以色列當說」一語,第一節後半和第二節前半,都是兩句重複的話語。兩篇雖然相似,但也有相異之點,一二四篇的語氣比較激動,有些火藥氣味;本篇則平和而靜謐,語氣較溫和。

從詩的內容看來,以色列人已經脫離敵人的壓迫。詩人追溯過去的歷史,想到敵人的苦害,不禁痛恨仇敵,對敵人作無情的反擊,「願恨惡錫安的都蒙羞退後」,並形容敵人像「房頂上的草,未長成而枯乾;收割的不夠一把,捆禾的也不滿懷」。雖然以色列飽經憂患,但靠著主的保守,未被消滅。詩人深信敵人終必失敗,因為「耶和華是公義的,祂砍斷惡人的繩索」。

有人根據第六節的詩句「願他們房頂上的草,未長成而枯乾」,比對以賽亞先知對希西家王所傳達的話中,也有「他們像野草,像青菜,如房頂上的草,又如未長成而枯乾的禾稼」(王下十九26),類似的語氣,認為本詩是希西家王所作。但這說法有疑點,同樣都以「房頂上的草」來形容,本詩是用以形容仇敵,以賽亞是用以形容以色列民。

另有人認為本詩是較晚期的作品,可能是以斯拉或尼希米的時代寫成。從被擄之地回國的以色列民,所見的不但滿目瘡痍,一片荒涼,且受到四週的外邦人聯合迫害與攻擊,生靈塗炭,飽嚐苦害。

作者為了慰勉同胞的頹喪情緒,詩中除了向主訴苦之外,將以色列民形容為一生受苦受害的人,「從我幼年以來,敵人屢次苦害我」。他鼓勵同胞,也提醒他們,不要因受迫害而擔心膽怯,在過去的艱難中,主都伸出援手拯救他們,從未使他們遭到滅頂之禍,目前的苦難又算得了什麼?只要全心倚靠耶和華。

作者


作者是誰,已無從查考。不過從其內容看來,顯然是被擄後的作品。

分段和註解


一、昔日的痛苦(1-4)

以色列人的歷史是一篇血淚史。詩人代表以色列民向主訴苦:

1.自幼年以來,敵人屢次苦害我(1-2)

這個民族多災多難,飽受仇敵欺壓。以色列民族的形成是自出埃及開始,但從此就走上坎坷崎嶇,困難重重的路程,苦難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來折磨他們。在埃及曾作人的奴僕,在曠野有亞瑪力、以東、摩押人的侵襲,進入迦南與迦南人爭戰,士師時代受異族的侵凌。

大衛王朝和所羅門王朝,雖然享有八十年的太平盛事,但王國分裂之後,又有埃及、亞蘭、亞述和巴比倫的侵擾,北朝在主前七二一年亡於亞述,南朝則於主前五八六年在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大軍之前倒下,人民被擄巴比倫。從此國破家亡,民族的自主權和自尊幾乎喪失殆盡,這是以色列民族最大的悲劇,最慘痛的教訓。

詩人寫本詩時,甫由被擄之地歸回重建聖城與聖殿,這時內有撒瑪利亞人,外有亞捫、以東和亞拉伯人,朋比為奸勾結來迫害,極盡阻擾之能事,打擊他們的重建和宗教。詩人說:「自幼年以來,敵人屢次苦害我」,這話全然是事實。

2.如同扶犁的在我背上扶犁而耕(3)

詩人以「扶犁而耕」來描寫屢次受敵人欺壓蹂躪,創鉅痛深。他們的脊背有如農地,任仇敵在上面犁耕,且「耕的犁溝甚長」。

3.耶和華是公義的,祂砍斷惡人的繩索(4)

雖然敵人不斷的欺壓迫害,因為耶和華是公義的主,每次都及時救了他們。「砍斷繩索」大概指牛或驢拉犁的繩索,耶和華砍斷敵人的繩索,使他們脫離敵人的欺壓迫害。

二、將來的盼望(5-8)

詩人向主訴苦之後,接著向主祈求,求神主持公道,打擊敵人,不讓他們的詭計實現,且讓他們蒙羞退後。

1.願恨惡錫安的,都蒙羞退後(5)

敵人不斷攻擊以色列,原因只有一個,就是「恨惡錫安」。恨惡錫安就是恨惡神,抵擋神的必不亨通,願神刑罰他們,使他們蒙羞退後。

2.願敵人如房頂上的草(6-7)

近東地方的房頂是平的,他們在房頂上曬禾稼,房頂上有泥沙積塵,不久就長出草來,因泥土太淺又缺少水分,經太陽一曬,很快就枯乾了。房頂上的草,既短又少,收割時當然「不夠一把」「也不滿懷」。願敵人像「房頂的草」,不持久,也不得善終。

3.敵人沒有人會祝福他們(6)

思高譯:過路的人們永不會再說:願上主的祝福臨於你們,我們奉上主的名祝福你們!

根據猶太人的風俗,凡從田間經過,見到收割禾稼的人,一定要向他們問安祝賀。當波阿斯從伯利恆來到他的田間,就對收歌的人說:「願耶和華與你們同在。」他們就回答:「願耶和華賜福與你!」(得二4)。以色列的仇敵「像房頂上的草,未長成而枯乾」,過路的人當然不說:「願耶和華所賜的福歸與你們。」敵人無人會祝福他們,只有咒詛臨到他們。


作者: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8/01/1999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