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263期1999年8月)
靈修小品:[青年團契]聖經的文體──詩歌體的解釋

樗雲

願他的年日短少!
願別人得他的職分!
願他的兒女為孤兒,
他的妻子為寡婦!(詩一○九8、9)

【甲】

這段是大衛遭遇患難的時候寫的詩,之所以充滿悲憤,也可以知道當時大衛的靈性狀況一定很差,他滿腦子只有仇恨與報復,希望他的敵人短命、失業、絕後,所以這一段是一種負面教材,提醒我們,遭遇患難時,應該要保持寬容與堅強的心志,而不要像大衛一樣發出咒詛。

【乙】

《詩篇》一○九篇表面上講的是大衛請求神申冤,但是真正的涵義是講末世的情況,因此可以說這段是所有遭受迫害的聖徒,對神發出的不平之鳴,並且請求神施行審判,讓公義得到申張。

【丙】

《使徒行傳》一章20節曾引用第8節來說明猶大的結局,因此整首詩是針對猶大所發的咒詛,所以每一節都有猶大的影子,比如第4節可以看到耶穌替猶大祈禱,可是猶大卻以惡報善,出賣耶穌,8、9節所說的如年日短少(猶大短命)、別人得其職分(猶大的使徒職分後來給了別人)、兒女為孤兒妻子為寡婦(我們雖不知猶大有無娶妻生子,若有,他死後當然符合這情形),這都看出猶大的影子,因此這首可以說是預言詩。

【經文解說】


短短兩節四句經文,可是甲、乙、丙三人的解讀方向卻完全不同,甲認為憤怒、咒詛是負面的,所以這是大衛靈性低落時的錯誤示範,收錄在《詩篇》裏面的目的是要提醒我們不要效法。乙認為這首詩乃談論末世情景,那時,受迫害的聖徒求神申冤。丙則認為這是「預言詩」,預言猶大出賣耶穌以及所遭受的報應,因此每一節都可以對應出猶大的事蹟。以上三人理解上的歧異,並不是文字理解上的不同,而是前提。

甲的前提(雖然沒有說出來)是,良好的靈性狀況不應包含憤怒與咒詛,所以雖然這段經文這麼寫,但是不好就是不好,寫上去只是要我們警惕;乙的前提是把場景拉到末日,因此出現一幅動人而壯闊的畫面,眾聖徒在獨一真神面前屈膝申冤;至於丙,則是從新約的用法中尋找答案,並且認為只要新約有引用的舊約經文,大體上都有「預言」的意義。所以,他們對於經文文字意義的理解其實是一樣的,只是,出於某種理由,他們不願意接受其直接內容,於是想盡辦法把他「合理化」(?),所以,這就值得我們去思考了。

【詩歌講什麼?】


我們先去回想一個問題:當你碰到一段文字如「我們曾在巴比倫的河邊坐下,一追想錫安就哭了。我們把琴掛在那裏的柳樹上……,我們怎麼能在外邦唱耶和華的歌呢?」你怎樣去理解?我們會很自然地想到,這是一個以色列人,在異鄉的河邊,想起故鄉,想起真神,突然悲從中來,就放聲大哭,並且把琴掛在樹上,不想唱歌,因為,一個被流放到外邦的人有什麼面目唱耶和華的歌呢?

何等真實的畫面,何等真切的情感,我們不需要討論,河邊表示什麼,坐下的姿勢表示什麼,柳樹又有什麼象徵意義,當然也不必去討論在外邦唱耶和華的歌是不是律法所允許的(確實有很多人做這樣的討論)……,我們只要順著作者的情感,體會他的悲苦,就能了解這段話的意思。其他詩歌亦然。

我們再回想閱讀《詩篇》的經驗,通常,《詩篇》是曉暢易懂的,我們不必埋頭思索,一看就能明白。可是,每當靜下心來思考,就發現原本清晰的,會變得隱晦,一種難以言喻的困惑,或者是不能言傳的奧妙(彷彿透入生命深處),會不斷的浮現,比如:

「萬民都舉目仰望祢;祢隨時給他們食物。」(詩一四五15)

這段文字一看就懂,可是靜心思考,卻覺得這段話的涵義竟如此豐富,以至於無論如何思考都無法窮盡其內涵,彷彿有一服神妙的力量,以極為簡單的文句,傳達無窮豐富的意境,易言之,《詩篇》彷彿以某種特殊的方式,替我們將原先藏在心裏而說不出來的話講出來。(註3.)因此,我們可以說,詩歌體裁除了文學形式,其內容也有相當的特殊性,可以以獨特的方式,帶著美感,激發信仰的體悟,並深化屬靈的視野。

【詩歌的特徵】


簡單地說,詩歌有以下特徵:

1.舊約詩歌的特殊表現形式──對句(註4.)

提到詩歌,我們總是會想到「韻律」與「對句」,這兩種特徵在舊約詩歌裏面也都可以找到。但是,希伯來詩歌的韻律並不明顯(甚至有人乾脆就說沒有)。至於對句,是運用「用字」與「用字」之間的特殊關係(比如相對、相似、印證、類比……等)所得到的效果。其分類及舉例請參考註4.所列相關文獻。

2.真誠的告白

詩歌講的,乃是作者把遭遇的種種狀況,以及其內心深處的感受,真實地描繪出來,比如耶利米曾咒詛自己的生辰時日(參:耶二十14、15),還有大衛所描述,在罪性中掙扎、想逃避神(參:詩一三九7),也因為作者是如此真實地把內心的感受說出來,而他們的感受卻不一定如此平衡,他們可能是在恐懼、震怒、委屈中寫下這些詩歌(請閱讀《詩篇》八十八篇),也可能是在典禮歡樂敬拜中,或在遠行途中,或在沉思靜默中,而其表現方式,有的極為奔放,有的極為節制(註5.),但總而言之,他們都用詩歌紀錄一種真實的狀況。(註6.)

3.神的鑒察

舊約詩歌最大的特色就是,「這一切,有神鑒察」。人活在世上,與神相遇,神賜福,神也咒詛,而賜福與咒詛的依據,就是神純全的律法。並且人的一生都在神手中。所以無論遭遇困苦、患難、福樂、平安,以色列人都會想起神。在這樣的背景下,許多詩歌有了新的意境與視野。比如《耶利米哀歌》說:「我回想我的困厄和痛苦,猶如茵蔯和苦膽,我越回想,越覺沮喪,但我必要追念這事,以便獲得希望。」(哀三19-21,思高譯本),明明越想越沮喪,為何還要繼續想?因為有神鑒察,在神的鑒察下,極其沉重的失落,成為奇妙的恩典的途徑,所以痛苦追想的盡頭,是希望。同樣的,一些咒詛詩歌,也是詩人對神傾心吐意,將滿心的憤慨化作對敵人深惡痛絕的詈罵(比如開頭所列詩句),就像受人欺負的小孩,依偎在父親懷中說別人怎樣怎樣不好。

【如何解釋詩歌?】


以下從上述特徵,引申幾個重要的解經原則:

1.掌握基本文字意義

在此要特別指出的是,由於詩歌可說是最難翻譯的部分,因此閱讀詩歌可參考一些其他的翻譯版本,有助於掌握正確的文字意義。

2.學習使用「對句」

由於希伯來詩歌的特色就在於以「對句」來增強表意效果,所以學習分析經句,來掌握作者表達的內容,對於理解會有相當的幫助,也可以避免把明明是講一個東西的經文拆成兩半。

3.掌握修辭手法

詩歌裏面有許多修辭手法,比如:「大山小山必在你們面前發聲歌唱;田野的樹木也都拍掌。」(賽五十五12),我們不能說山真的歌唱,或樹木真的拍掌,詩歌裏面有許多類似的用法,我們必須分辨哪些是運用特殊修辭,哪些沒有,這樣可以避免不必要的「誤解」。(註7)

4.正視經文中的「人性」

讀詩歌最大的興味,就是在裏面我們可以看到人性最深沉的表現,而所謂的人性,是很難用敬虔與不敬虔、道德與不道德等二分法來截然劃分的,簡單的說,每個人都有點敬虔,也有點不敬虔,有時是好人,有時是壞人,而詩歌也精確的反應這種特質,比如掛名大衛的詩歌,有時滿心頌讚,有時口出咒詛,有時逃避真神,有時深切悔改。而這些在「神鑒察」的背景下,有時雖然會令讀者感到難以接受,但是這正是人最佳的寫照──一個帶著諸般軟弱的人「拼命」跟隨神。

5.掌握關鍵詞彙

許多詩歌都有關鍵字,比如《詩篇》一一九篇的關鍵字是「律法」,掌握這關鍵字之後,讀起來就比較容易,而且,聖經裏有許多詞彙都有特別的意義,比如「王」、「受膏者」、「僕人」等等,這些詞往往把新舊約連在一起,或者是對於了解耶穌事工有一定的意義,所以碰到這些詞也要特別留意。

【咒詛詩歌】


那麼,我們怎麼去解讀像《詩篇》一○九篇(另請參閱《詩篇》八十八篇)這樣的詩歌呢?這涉及到我們信仰的一些基本態度。簡單地說,「不公義」是社會現實,今天的信徒比較沒有經歷過極端不公義所帶來的痛苦,但是,對於受到這種痛苦的人來說,比如被凌辱的婦女、孩子被綁票殺害的父母、戰禍中流離失所的群眾、被雇主剝奪欺壓的勞工、或是受到社會制度化歧視欺壓的原住民及弱勢團體,他們心懷滿腹冤屈,我們怎能期望他們像我們一樣平心靜氣地向神祈禱?他們除了神無處申冤。(註8.)

咒詛詩也開啟我們兩方面的視野,第一是對公義的強烈渴望,以至於他希望神親自出面,為受屈的人申冤,懲罰敵人。第二是對神極度的信賴,作者傾心吐意,向神完全顯露自己的憤怒與不平,並確信神站在自己這一方。

所以,對於開頭所列經文,我們不必說那是作者靈性低劣的作品(他可能只是「情緒惡劣」),也不必把它當作是末日聖徒的禱告;而直接將它當作作者受到極度的不平,向神發出的呼號,他切望神替他「報仇」,所以他咒詛他的敵人,而這些咒詛的內容,比如短命、別人得其職分、兒孤妻寡,都是作者心中憤怒的表現,作者把這一切陳明在神面前,希望神鑒察。至於這段經文是不是預言猶大,這涉及到我們對「預言」的認知(參閱本專欄〈預言的解釋〉),本文採取否定的態度。

末了,我們仍要再強調一次,把「詩歌」列為聖經的特殊文體,就釋經學來說,與其說是學習一種技術,毋寧說是建立一種態度,也就是在人生的起伏中,對神不止息的信賴與讚美。

【注釋】


1.「聖經裏面有詩歌體」成為普遍的常識還是近幾十年的事情,比如,當RSV譯本剛出版時,還有許多人抗議為何把某些地方「變成詩歌」。

2.比如目前市面上可以找到的釋經學書籍,多半不會把「詩歌體」獨立出來介紹,他們認為詩歌只是一種修辭技術,對於聖經的解讀並沒有特殊的意義。

3.許多哲學家認為詩是最高級的語言,是靈魂迴盪的音響,是最發自人心最深處的洞識。(參:《海德格文選》,上海出版社)

4.關於希伯來詩歌的對句(parallelism),一般被翻譯為「平行體」,但是這樣的翻譯就中文意義上來說「語焉不詳」(一般我們所說的「平行」並不是那個意思,所以第一眼看到這個詞,根本搞不清楚在講什麼),就所要表達的內容(亦即詩歌的形式特徵)也是文不對題(詩歌裏並沒有什麼東西是「平行」的),所以本文不採,而翻譯成「對句」,另關於詩歌中「對句」的說明,參考本會出版《進入聖經的世界》上冊〈不廢江河萬古流──詩篇導讀〉(該文亦翻譯作「平行體」),以及Lectures on the Sacred Poetry of the Hebrews,by Robert Lowth,以及Patterns in the early poetry of Isreal,by S.Gevirtz。

5.比如詩歌裏有所謂的「字母詩」(亦譯作「離合體」),乃是每句的第一個字的字首,按照希伯來文字母排列下去,字母詩計有《耶利米哀歌》、《詩篇》九、十、二十五、三十四、三十七、一一一、一一二、一一九、一四五篇、以及《箴言》三十一10-31。

6.曾有人把《詩篇》的詩分成三類:(1) 根源神之詩:在幸福美滿順境中,對神不斷的感恩與讚美。(2) 偏離之詩:逆境中的烈怒、怨恨、自憐和咒詛。(3) 重返根源之詩:歷經絕望深淵,領受神奇異豐盛的恩典,重新又回到對神不斷的感恩與讚美。

這樣的分類有相當的價值,對個人靈修也有一定的意義,參閱《詩篇信息──生命的對話》,W.Brueggemann原著,范約翰譯,道聲出版社,1996。(附帶一提的是,有人認為詩篇都是為了某種禮儀需要而作,而非個人感懷。如此則對詩篇的解讀將充滿古代中東的神怪氣息,對此一見解的批評請參考:丁道爾著,《舊約聖經注釋詩篇之導論》,校園出版社)

7.有關聖經中的修辭,請參考:《基礎解經法》177頁以下,蘇克著,楊長慧譯,宣道出版社。

8.這也讓我們反省我們信仰的整體狀況,我們如今大體上非常平順,營造出的信仰氣氛也是太平豐年的,也往往因此比較不能注意社會上弱勢的人,對正義也比較麻木。

(原[青年團契]1999年08月號)


作者: 樗雲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8/01/1999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