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昀寧
人一生的過程好像田徑賽的徑賽項目,有人的一生好像跑百米賽,曇花一現便消逝而去;有人的一生好像四百米賽,說長不長,說短不短;但以理的一生好像跑五千公尺障礙賽,他一生的年歲很長,看到一代一代的輪替,看到這國盛那國衰,也見到自己的同胞被異族統治及準備重建聖殿。
更難能可貴的是,他一生遭遇到許多患難,一次比一次更艱難,尤其是本章是記載他老年的這一次,因他表現優異,深得大利烏王的重用,反遭同事嫉妒而設法陷害他。但以理為了信仰的原則,觸犯信仰法令而被扔入獅子坑,卻蒙神奇妙拯救的過程。他年輕時為主忠心,到老也仍舊持守那顆對主不變的忠心,這是後代讀者所學習的榜樣。
一、大利烏王重用但以理(1-5)
1.背景(1-2)
一切都是新的開始。這時的天下已經改朝換代,金頭的時代已經過了,當然統治者也換了新面孔、執政的官員也換了新面孔、國家的制度組織也煥然一新。當中卻有一個舊面孔──但以理,他仍在這一波「換血」的行動中,屹立不搖。
當中的大利烏王(註一),為了維持他廣大版圖的安寧,他設置了120個總督及三個總長,其中但以理被王選中,成為三個總長之一。為什麼這位新的統治者願意重用但以理呢?或許是因為但以理是巴比倫國滅亡時位階最高的官,若以波斯帝國的懷柔政策,只要將王室的人消滅就夠了,重用前朝重臣既不用和臣民過意不去又能收買人心,何樂而不為呢?
加上但以理有多年的處事經驗,早在尼布甲尼撒王時代就聽說他滿有智慧,能為王解夢,又不是巴比倫人,年紀老邁比較不具野心……等種種理由,最重要的因素是神美好的旨意及保守,藉由他在朝中的表現,將神的名彰顯出來。
2.但以理遭朝中官員嫉妒(3-5)
原本王任命但以理只是消極的想法──「免得王受虧損」(2),沒想到這個八旬老人有「美好的靈性」(3),很明顯地把其他人比下去。這美好的靈性,特別指他有卓越的洞察力,能看見別人所看不見更深入的癥結。因此大利烏王是個「惜才之將」,他看出來若再將「治理通國」的大權交給但以理,他的國必得到更大的益處。
原來屬靈的人能參透萬事(林前二10),其實滿有神所賜的屬靈智慧,並不與治理地面上的事相互違背。有人會以為屬靈的人就應該清心,遠離俗事,以免落入各樣的私慾,攪擾我們的心,基本上這只是消極的做法。
更積極的做法應該像但以理或約瑟一樣,因為他們滿有神的靈,所以他們能輕易地看到問題的核心,即使有再大的危機及試探,他們都能平靜地靠聖靈的幫助來面對問題、解決問題。因此他們知道如何處卑賤、處豐富、如何面對試探並勝過、如何待人接物、如何作決策使百姓蒙福……等。因此追求屬靈的智慧,決不是遙不可及只能與信仰有關,而是以神的智慧解決任何周遭的事。
「人的嫉恨成了烈怒,報仇的時候絕不留情。」(箴六34)。嫉妒是競爭下的產品,而競爭正是經濟學的精髓。因為人的慾望是無限的,而有形的資源是有限的,偏偏「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因此爭不到的人自然就會吃味,妒火油然而生。但以理早在年少的時候,就達到孔子「七十隨心所欲而不踰矩」的境界,壓根就不願與人爭競,只因他自然而然,不需矯揉造作,就能把那股內心的「靈氣」散發出來,大利烏王選擇但以理為「總理」,當然會讓其餘有機會卻得不到的人嫉妒,一場權力爭奪戰就此爆發了。
這些總長和總督想盡辦法找但以理的把柄,想找看看他是否有辦事不利的情況。一個人要在行政上毫無缺失比登天還難,因為有時不是錯在己,而是屬下犯錯連累到長官。想不到令找他麻煩的人感到害怕的是,連但以理手下的總督、官長也沒有行政上的疏失,因此他們轉而從他的私生活著手。
但是但以理的私生活也竟是如此完美,不但找不到任何缺點,反而使找碴的人因而想起自己的罪,內心更加不平安。最後心頭一狠,只有從但以理與眾不同的宗教信仰下手了,想盡辦法除掉這個心頭之恨,以免與他相較起來,只有讓王更唾棄而已。
二、朝中官員用計陷害但以理(6-24)
1.官員策動大利烏王頒佈禁令(6-8)
這群心術不正的官員知道但以理對信仰的執著,特別慫恿王簽署一條反宗教的法令:「三十日內,不拘何人,若在王以外,或向神或向人求什麼,就必扔在獅子坑中。」(7)。瑪代波斯政府對戰敗國採懷柔政策,他們不像亞述、巴比倫藉鎮壓屬民的諸神而誇耀;而是開放宗教自由,扮演屬民諸神的敬拜者,以安撫各民族的被統治者的宗教情操。因此不解的是大利烏王為什麼會答應此事,來開罪他的屬民呢?
人總是會被民意沖昏頭了,尤其是政治人物,常是喜歡擁有愈多民意愈好。一方面沉浸於被人愛戴的感覺,飄飄然的感覺真好;一方面人害怕被人孤立,多數人的民意常常左右我們的選擇,假若我們的選擇有違背眾人意志時,就會愈來愈沈默,德國傳播學者諾爾紐曼(Noelle Neuman)將它稱作「沉默螺旋理論」。
因此這些總長總督找個藉口就說「國中的總長、欽差、總督、謀士、和巡撫彼此商議」(6),用這種開場白就有如「猛獸、洪水」的壓力,之後又說「什麼神或人都不可求,只求王而已。」(7),這種突來的榮耀、民意的肯定,哪一個政治人物能抗拒呢?大利烏王當然也不例外,很快就蓋上玉璽公告這條法令。
2.但以理仍舊一日三次禱告(9-10)
但以理知道這禁令蓋上了玉璽,其生命受到威脅的時刻即將到來,雖然王之所以會無緣無故頒佈這條故意為難他的法令,乃是背後有一群利益份子,想搶奪他所擁有的地位和權力。如今他要做一個人生重要的選擇:是選擇暫時不公開他的信仰,以免落入敵人的圈套中,待30天之風暴過後,再恢復以前的生活,況且等到他正式被任命為「總理」的時候,他便可在同胞歸回家園重建聖殿之時,大大地贊助這個歷史任務;還是選擇堅持自己的信仰生活之原則,過一個隨時以神為依歸的生活,掉入敵人所設計的圈套,準備結束他所僅存的風燭之年。
但以理選擇了後者,他認為信仰不是與人妥協的產物,假若他今日為了得著王的肯定暫時保全了性命,明日就失去了神的肯定而喪失永遠的生命,因此他此時所需要的就是進一步尋求內心的平靜與勇氣,而力量的源頭就是他每日祈禱的神。「得救在乎歸回安息;得力在乎平靜安穩。」(賽三十15),因為人一但面臨苦難和引誘的時候,內心就有失衡的衝擊,彷彿船在海中遇到波瀾翻騰,此時當務之急不是將表面的問題、危機消失在我們眼前,也不是忙於尋找方向,重新出發;而是更進一步尋求內心在失衡中的平衡。
因此唯有歸向神、親近祂,誠心展開心扉,省思神要我學習的功課,我學會了嗎?才能真正地面對問題,發現內心失衡的瓶頸,之後我們便能尋求來自上頭的力量,為我們的問題尋求解決之道。自然而然地內心就會獲得那股平衡的力量,重新面對使我們不安的危機與誘惑,得到真正來自內心的安息,那不就得救、得力了嗎?
另外但以理的禱告是他坦然面對死亡的利器(10),但好的利器也需要配合熟練的「工夫」,特別是在家中所操練的靈修工夫。家是人最嚮往、溫馨的地方,也是真實的我顯露的地方。在家裏,我們不必矯揉做作、不需提心弔膽、更不用隱藏自己。但以理不但在職場表現出與眾不同,並且他也在最放鬆、最自在的地方,展現他紮實的信仰基礎。
再說但以理對神的倚靠,特別展露在「素常」的習慣,每日三次禱告的自律,必須要面對刻板、形式化的考驗。患難是最好的檢視工具,因為建立一個真正蘊含生命力的習慣,那需要長期的培養與操練自我的工夫,「若你的禱告是日常生活中最有規律的事,我想你會發現它能掌握其他一切的事」──W.Orchard。因此但以理能夠用素常的禱告戰勝死亡威脅的恐懼情緒,在面對生死交際的時空下,竟能如此地平靜,以「感謝」的心境來靜候他最後一日,而不是「拼命」、激動的態度來面對。
◆註一:據史料記載,大利烏王就是瑪代王朝之居亞撒列二世(CyaxaresⅠ),也就是亞士帖基之子(Astyages聖經稱亞哈隨魯,「但九1」,其實就是「王」的意思)。亞士帖基之女曼丹尼(Mandane)嫁給波斯王甘拜西一世(CambysesⅠ)後生下古列,因此大利烏即是古列之舅,甚至因其女嫁給古列,而又成為古列之岳父。BC550年古列一統波斯與瑪代,立大利烏為聯軍總帥,殆滅巴比倫後,及認命大利烏為巴比倫及大河一代的總督或副王,史稱阿哈隨魯(Ahasuerus),在波斯帝國享有極高的行政實權。(下期待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