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賢明
1935年的「屯子腳」大地震,造成新竹、台中一帶三千多人的死亡,六萬多間房舍的損毀;如今相隔六十多年,921集集大地震在台灣中部,又展現了大自然驚人「淺層地震」的毀滅力,其中死亡人數超過兩千,上萬間房屋倒塌,公路是柔腸寸斷,產業損失更是難以估計,僅新竹科學園區廠商因停電便損失超過百億台幣。台灣,這個因板塊運動而誕生的寶島,雖然一次又一次在毀滅中重生,然而也帶給人們心靈的創傷和哀痛。
集集大地震,儼然是台灣島上同胞共同的記憶,那因震災所帶來的生命、財產的損耗,也使得各界人士重視「重建」的問題;期盼不止是重建房舍,還要重建「人的組織」和「人的生活」。惟台灣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原是全世界六個最容易發生地震的地區之一;因此,生活在這塊土地的基督徒,必須在災後的生涯規畫之中,納入風險管理概念──即生命規畫(路十二16-20;雅四13-15),也藉此振動了人心的思考空間,才能獲致生命、力量和盼望。
一、從地震斷層的範圍,思考信仰的根基
根據氣象局地震測報資料,集集大震的初動點是在雙冬斷層上,當雙冬斷層錯動的能量傳遞、壓擠到車壟埔斷層後,因為車壟埔斷層的活動性較強,整個主震的能量就在車壟埔斷層釋放出來;於是沿途經過的竹山、名間、南投、中興新村、草屯、霧峰、車壟埔、太平、大坑到豐原、東勢,地表破裂明顯,被震得山河破碎,強大的震力也重挫了台北、苗栗、彰化、雲林……等地。
此次地震所釋放的能量,據氣象局副局長辛在勤推算,相當於33顆原子彈的威力。因此,九份二山露出大面的土黃斜壁;山頭翠綠的九九峰震成了光禿禿的山頭;觀光勝地的日月潭景觀走了樣,光華島半邊沒入湖中,一分為二;嘉義和雲林交界的清水溪上游,因走山所帶來的土石流,形成三十公頃的草嶺潭。山川都被震得變色,更何況是建物和血肉之軀?難怪中寮的居民說:「強震比戰爭更可怕。」
於今,我們不是因餘震而恐慌,或是遠走他鄉避難。有位南投災民到嘉義避難,恰巧又遇上1022民雄地震;南部一位信徒,921地震之後來到美國,又在洛杉機經歷地震的驚嚇,因為世事無常如同火星飛騰(伯五7,十四1)。我們首要的課題是如何記取地震的教訓而自處,就如政府研討斷層帶禁限建問題一樣;換言之,在信仰上如同大衛以神為「磐石」(詩三十一2、3,六十二7);如彼得以耶穌基督為「活石」(彼前二4、5);又如保羅以耶穌基督為「根基」(林前三11)。
在現今的社會,有許多人的信仰觀念,始終建立在「現世報」和「造神運動」的思維框框裏,致使「以物贖罪」、「名人崇拜」的宗教百出,信仰的價值和內涵也因之扭曲,這好比建立在斷層帶上,將面對未來不可知的危險;也就是說,這世界是個歎息的帳棚,它將會在一時之間,使富有歸於無有、荒場的(林後五2;啟十八14-20),故應當殷勤追求不朽之國的盼望為要(彼前三11-14)。
二、從建築物的結構面,思考教會的走向
近年台灣都會發展迅速,櫛比鱗次的高樓不斷地興建,在此次震災中也震垮了被列為「地標」的名門大廈。若以新莊民安路「博士的家」為例,住宅大樓1、2樓採挑高的開放空間設計,優點是增加住戶活動休閒之公設面積,以補公園的不足,卻忽略了營造的品質和搖晃時的力學原理。
另以斗六「漢記大樓」為例,其一樓中庭挑高為公共空間,牆壁很少、開窗很多,外牆又未設補強的「剪力牆」,且柱子的箍筋不足、樑柱過淺、樑斷面過小,形成建物的耐震力不足;再加上混凝土品質不良、樑鋼筋深入柱的錨定長度不足,這使得地震一來,樑柱混凝土容易被壓碎和剪斷,釀成了大災禍。有些倒塌大樓的破損樑柱內竟是大批空的沙拉油、油漆鐵桶所填塞,難怪強震來襲時猶如積木般地傾倒一邊。
建築物的「設計不當」、建商的「偷工減料」,是造成多少悲劇的主因。為此,忠於建築法規──聖經,和敬業精神──靈修生活,乃是基督徒打造美好聖殿,理當加以深思之處。保羅曾說:「你從我聽的那純正話語的規模,……從前所交託你的善道……。」(提後一13、14),就是要提摩太堅持神的道,不要因人或環境而有所改變,意即以真理為圭臬且如此而行的,乃是承受雨淋、水沖、風吹……等外力的祕訣(參:太七24-27)。
目前推動的各項教牧活動,當思考如何將神的話深植人心,順服聖靈而據以脫離這彎曲的世代,如同使徒時代那種關懷、代禱的團契生活(參:羅八7-9;徒二40、41)。惟不可諱言的,現今某些感性的崇拜方式,容易使人墜入群體激昂情緒之中;而此一風氣似如一波強震,影響著教會原有虔誠的聚會型態。若過度傾向此種金玉其外的建築方式,缺乏「真理內涵」和「團契營造」,豈能因應未來可能的信仰衝擊,為主打那美好的仗呢?(參:提前一18、19;太二十四23-26)。
三、從深沉的民力激發,思考事工的活力
「921大地震」當中,最令人感動的是全民資源的挹助,它震出民心沉寂已久的愛心。記得那時電視的字幕上,不斷打出捐款賑災的單位,又一車車載滿泡麵、礦泉水、乾糧、睡袋、棉被……等物質的車輛並醫療救難人員大批地進入災區;同時,來自美、日、德、俄、韓及土耳其等二十一個國家的救難團體,再加上國內軍方、警消、民間團體等,不顧安危地深入災區救援,可以說是為此悲慘的災變,譜下人性善良、光明的一面。
然而,一波一波的救援行動,卻也暴露「資訊掌握不全」、「缺乏資源整合」「毀損認定不一」的窘境。於是媒體報導的地區,竟有五、六個救難團體趕赴同一災區,形成資源浪費和過剩;而那身處通訊中斷的死城災民,卻在焦土的瓦礫堆中掙扎;補償發放問題遲遲不能完成。這都是對災變危機處理觀念不足所致,當然事出突然任誰也無法預料而忙亂,其情是可憫卻有待檢討的,使今後資訊掌握、人力物力和重建等機制,得以在平日整備更為周延。
話說回來,本會信徒在這次的救災中,也發揮了無比的愛心,雖然在媒體上少有本會賑災的相關報導,卻不能掩蓋既有的事實。若以台南教會為例,先後透過市政府和動員信徒,將物質馳援埔里仁愛之家也有三、四次,賑災捐款也在60萬元以上之譜;這僅是眾多教會之中的個案而已,因為許多教會對於災區,無論是在物質和心靈上,事實上也都竭盡所能,協助災區的復建工作,故本文不再贅述。
經由這次的震災,看出沉潛的民力是充沛的,我們應當開發和善用它,因為那是我們的本分(太二十五40;林後九11-13),尤其平日的急難救濟功能、訪問的福音組、各項庶務編組,乃至教育系等機制,都應適時且就近主動地投入,再結合小區或區的資源,使關懷的層面具體而落實。如同保羅所言:「……要你們的愛心在知識和各樣見識上多而又多。……結滿了仁義的果子,叫榮耀稱讚歸與神。」(腓一9、11)
(原[青年團契]1999年12月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