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雅
這是第十四篇「上行之詩」。這是一首可愛的詩歌,富有智慧意義的詩篇,主題是歌頌弟兄和睦同居的美善。弟兄姊妹歡聚一堂,其樂融融,是人間最大的幸福。按律法的規定,以色列民每年有三大節期,他們要往耶路撒冷朝見神,並且奉獻禮物(申十六16-17)。朝聖客從四面八方不遠千里而來,他們不怕長途跋涉之苦,耶路撒冷因朝聖的人潮而熱鬧起來。
來到聖城,有親的探親,有友的訪友,於是住家、客棧處處暴滿,平日難得一見的親友,聚首寒喧,倍感親切。在聖城守節的時日,相會交談,喜氣洋洋,大家忘卻了日常生活的勞累與煩惱,彼此之間的嫌隙也一掃而空。大家歡天喜地,載歌載舞,歡度佳節。
詩人在節期中看見這種和睦相處,融洽親愛之情,溢於言表,有感而作。詩人用兩個比喻來描述這種融洽的情景,好比貴重的膏油,澆在亞倫的頭上,流到鬍鬚,又流到他的衣襟。又好比黑門的甘露,降在錫安。
有人認為這是一篇問候詩,詩人拜訪某一家庭,發現這家庭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倫常表現,以及兄弟姊妹相處和諧,一團和氣,其樂融融的情景,使他既羨慕又稱讚,在驚喜之下唱出這首美妙的短詩。
有人認為是為大衛登基,全國統一時所寫。大衛在希伯崙登基作猶大家的王時,北邊的以色列人並未歸附。他在希伯崙作王七年,以色列眾支派遣人來見大衛說:「我們原是你的骨肉。從前掃羅作我們王的時候,率領以色列人出入的是你;耶和華也曾應許你說:『你必牧養我的民以色列,作以色列的君。』……他們就膏大衛作以色列的王。」(撒下五1-3)。全國統一,弟兄和睦同居,是何等的善,何等的美。
也有人認為本詩作於王國分裂之後,在希西家王年間邀請猶大和以色列眾人到耶路撒冷守逾越節,兩國人民共同響應,自南至北,參加的人數眾多,人民睦誼融洽,盛況空前(代下三十)。詩人有感而發,作了此詩。
另有人認為是作於被擄歸國重建聖城與聖殿之後,眾民聚集在耶路撒冷守住棚節之時(拉三1;尼八1)。
作者
因為作詩的背景,看法不一,作者是誰就無從得知。但學者從文法的特點來看,認為是比較晚期的作品。總之,凡是「上行之詩」都是較晚期的,是被擄之後的作品。
分段與註解
這一首詩描寫到耶路撒冷朝聖的人群,到達聖城後和來自各地的同胞一起生活,一同敬拜神的優美和諧景況,讀這一首詩,如入芝蘭之室,馨香無比。讀本篇詩也讓我們想到《約翰福音》十七章,主耶穌與門徒分離的禱告。本篇詩也是描寫真教會的生活。
一、何等美善(1)
《現代中文譯本》:弟兄和睦相處是多麼幸福,多麼快樂!
1.弟兄和睦同居的基礎是「愛」,因為神的愛,在主裏成為弟兄;因為愛神,大家從各地來到聖城朝聖,在此聚首寒暄,相會交談,分享神恩,是何等美善,是多麼幸福,多麼快樂!
2.教會是基督的身體,而信徒是互相為肢體;肢體雖多,仍然是一個身體(林前十二12)。從主耶穌為門徒祈求,可以看出合一的重要。「聖父啊,求祢因祢所賜給我的名保守他們,叫他們合而為一像我們一樣。……我不但為這些人祈求,也為那些因他們的話信我的人祈求,使他們都合而為一。……像我們合而為一。我在他們裏面,你在我裏面,使他們完完全全地合而為一。」(約十七11-23)
3.真教會是基督的身體,有一體的精神,「凡事謙虛、溫柔、忍耐,用愛心互相寬容,用和平彼此聯絡,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弗四2-3),過著一家人的生活,如同使徒時代的教會一般(徒二41-47),真是何等美善。
二、兩個比方(2-3)
詩人借用兩個比方來說明弟兄和睦同居是何等地美,何等地善。
1.好比貴重的膏油,澆在亞倫的頭上。
亞倫受命為大祭司,摩西用膏油澆在他的頭上,將他分別為聖,好供祭司的職分(出二十八41),膏油自頭上向下流,直到胸襟。胸襟上有「決斷的胸牌」,上面鑲有十二塊寶石,象徵以色列十二支派,每塊寶石上刻有一個支派的名字(出二十八9-12,15-21)。
聖膏油代表聖靈的恩膏,有聖靈的澆灌,就有神的恩福。膏油是馨香的,聖靈的運行工作,使信徒發出基督的香氣(林後二14)。聖靈降臨建設初代的教會,聖靈做工使他們同心合意,祈禱聚會敬拜神,大家存著歡喜誠實的心用飯,讚美神,得眾民的喜愛,主將得救的人天天加給他們(徒二41-47)。
2.好比黑門的甘露,降在錫安山。
黑門山有充沛的雨露,潮濕的空氣被風吹向南邊,遇冷凝結為霧露,使農作物得以滋潤成長。南北人民到錫安朝聖,相會交談,親如手足,喜氣洋洋,歡度佳節,有如露水滋潤植物一般。真教會靈恩普降,使靈性枯乾的人得以復甦,軟弱失敗的人再站起來,正如露水的滋潤,促進生命的長進。
△錫安是神賜福的所在。
「因為在那裏有耶和華所命定的福,就是永遠的生命。」(3)。神的祝福如油澆灌下來,神的恩典如露水由天而降,錫安是神賜福的所在。真教會是神所揀選的「錫安」,有聖靈同在,有神蹟奇事顯明,在真教會可得平安,並有永遠的生命。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