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267期1999年12月)
靈修小品:[青年團契]主禱文-阿們!

謝宏駿

「阿們」,這是主禱文的最後一句話,就好像一個句點一樣,沒有這句阿們,就沒有辦法表現出我們的真性情,表示我們的誠心實意,阿們是我們禱告完最後所要說的一句話,就是「實實在在」的意思,我們說的話實實在在,我們的禱告實實在在,我們的行為實實在在,我們的愛心實實在在,我們的虔誠實實在在。

第1節

阿們的禱告


你們禱告的時候,不可像那假冒為善的人,愛站在會堂裏和十字路口上禱告,故意叫人看見。我實在告訴你們,他們已經得了他們的賞賜。你禱告的時候,要進你的內屋,關上門,禱告你在暗中的父;你父在暗中察看,必然報答你。(太六5、6)

我們的禱告不要像假冒為善的人,「站在會堂裏」,會堂是眾人聚集的地方,大家都在這裏參加聚會,站在會堂禱告,當然所有人都可以看到,也可以得到每個人的讚美;「站在十字路口」,路口來來往往的人非常多,大家都可以看到你在禱告,當然會讚美你,這種從人而來的讚美,已經得到了他們的賞賜,就不能得到天父的賞賜,因為我們禱告並不是故意要人看到,也不是要得人的稱讚假冒為善的禱告,不是阿們的禱告,真實的禱告,是要進入我們的內屋,關上門,禱告在暗中的父。

進入我們的內屋,就是不要讓人看到,在我們的房間裏面,別人是看不到的,只有我們自己知道,進去我們內屋裏面的另外一個意思,就是不受外面的干擾,我們在內屋裏安靜的禱告,一個人禱告。關上門,也有另一個意思,就是關上我們的心門,不想世俗的事情,能全心的禱告,專心向天父禱告;專心表示我們沒有去想世俗的事情,一心一意的禱告,這樣才會得到天父的賞賜,這一種禱告就是用心靈與誠實來敬拜神。

時候將到,如今就是了,那真正拜父的,要用心靈和誠實拜祂,因為父要這樣的人拜祂。神是個靈,所以拜祂的必須用心靈和誠實拜祂。(約四23、24)

用心靈和誠實去敬拜神,這就是阿們的禱告,有人禱告時,他會想很多的事情,想到了家裏的衣服洗了還沒曬,想到股市一直跌怎麼辦,想到桌上的餅乾沒有收會被螞蟻搬走,世間的俗務纏身,就沒有辦法專心禱告,這就是不誠實的禱告,沒有阿們的禱告。

古代有一位婦人,叫做哈拿,她來到神的殿禱告,因為她無法生育,她的先生有另一個太太,可以生兒子,結果她被那位有生兒子的太太欺負,所以她很痛苦,到神的殿禱告,求神賞賜她一個兒子。

她的禱告就是阿們的禱告,「哈拿心裏愁苦,就痛痛哭泣,祈禱耶和華……」(撒上一10)

哈拿在耶和華面前不住地祈禱,以利定睛看她的嘴。(原來哈拿心中默禱,只動嘴唇,不出聲音,因此以利以為她醉了。)以利對她說:「妳要醉到幾時呢?妳不應該喝酒。」哈拿回答說:「主啊,不是這樣。我是心裏愁苦的婦人,清酒濃酒都沒有喝,但在耶和華面前傾心吐意。」(撒上一12-15)

哈拿心中默禱,不大聲故意叫人聽見,只因心中愁苦,就痛痛哭泣,這是心靈深處向神呼求的禱告,「傾心吐意」就是阿們的禱告,將心裏所有的愁苦,都拿到神的面前,完全吐露自己的心聲,沒有遮掩,不必偽造。

以利說:「妳可以平平安安地回去。願以色列的神允准妳向祂所求的!」哈拿說:「願婢女在你眼前蒙恩。」於是婦人走去吃飯,面上再不帶愁容了。(撒上一17、18)

神藉著以利所說的應許,她相信神必定成全她的禱告,所以她的臉上就不帶愁苦,這種阿們的禱告,可以使她從愁苦變成喜樂。為什麼我們的禱告常常不能發生效果呢﹖因為我們沒有專心的禱告,沒有將我們的心靈提到神的面前,有很多事在煩擾我們的心,所以我們要學習這種阿們的禱告。

第2節

阿們的行為


你們要防備假先知。他們到你們這裏來,外面披著羊皮,裏面卻是殘暴的狼。憑著他們的果子,就可以認出他們來。荊棘上豈能摘葡萄呢?蒺藜裏豈能摘無花果呢?這樣,凡好樹都結好果子,惟獨壞樹結壞果子。好樹不能結壞果子;壞樹不能結好果子。凡不結好果子的樹就砍下來,丟在火裏。所以,憑著他們的果子,就可以認出他們來。(太七15-20)

在末後的時代,會有假先知出現,這種假先知的外面披著羊皮,裏面卻是殘暴的狼,就是內外不一致,就是行為不正直、不誠實,雖然表面上像很馴良的羊,但是裏面卻是殘暴的狼,最後一定會顯露本性出來,看他的行為果子就可以辨識,好樹才會結好果子,壞樹結壞果子。

從前你們是暗昧的,但如今在主裏面是光明的,行事為人就當像光明的子女。光明所結的果子就是一切良善、公義、誠實。總要察驗何為主所喜悅的事。那暗昧無益的事,不要與人同行,倒要責備行這事的人;因為他們暗中所行的,就是提起來也是可恥的。凡事受了責備,就被光顯明出來,因為一切能顯明的就是光。(弗五8-13)

在暗中所行的,就是說所做的事不敢誠誠實實地說出來,都要暗中偷偷去做,心中會有罪惡感,這就是暗昧無益的事,令人害羞的事(參:林前十三5)。

我們在神的面前,要像光明的人,因為我們的主是光,祂會照明一切的黑暗,所以我們做人做事要像光明的子女,光明所結的果子,就是良善、公義和誠實,所以我們的行為也要「阿們」。

耶和華啊,誰能寄居祢的帳幕?誰能住在祢的聖山?就是行為正直、作事公義、心裏說實話的人。(詩十五1、2)

誰能住在神的聖山呢﹖誰能與神住在一起呢﹖行為正直,內外一致,這種人必能得到神的喜悅,因為行為正直的人,以真理為生活準繩,不以兩種法碼做生意,不用兩樣的升斗欺騙人,這都為耶和華所憎惡(參:箴二十10)。有阿們的行為,是光明正大的,才能與主同住。

第3節

阿們的愛心


你們要小心,不可將善事行在人的面前,故意叫他們看見,若是這樣,就不能得你們天父的賞賜了。所以,你施捨的時候,不可在你前面吹號,像那假冒為善的人在會堂裏和街道上所行的,故意要得人的榮耀。我實在告訴你們,他們己經得了他們的賞賜。你施捨的時候,不要叫左手知道右手所做的,要叫你施捨的事行在暗中。你父在暗中察看,必然報答你。(太六1-4)

行善事要出自內心,是自然的,我們要小心,不要將善事行在別人面前,故意叫人看到,這種愛心就不是阿們的愛心,真正阿們的愛心,就是暗中所行的,不是要叫人看見的,不是要得到人的榮耀,不像那假冒為善的人,因為會堂裏也是人聚集的地方,在街道上來來去去的人很多,所行的善事大家都會看到,他們就得到了賞賜,但是我們行善是為了得到天父的賞賜,天父的賞賜是勝過人的賞賜。

我們施捨時,不要叫左手知道右手所做的,這是什麼意思呢﹖左手與右手都是我的手呀!要怎麼叫左手不會知道右手所做的事呢﹖這意思是說,在施捨的時候,也不要叫我們自己紀念自己所做的善事,這就是左手知道右手所做的事,所以我們自己要忘記,忘記自己做了什麼善事,我們若不講,就不會跟別人誇耀自己的善事,這就是左手不知道右手的事,如此才能得到天父的賞賜,人不知道,自己也忘了,天父就會紀念,這就是阿們的愛心。

小子們哪,我們相愛,不要只在言語和舌頭上,總要在行為和誠實上。(約壹三18)

彼此相愛也要用誠實的心,而不是作表面工作,這種愛心就是阿們的愛心,這種愛心別人可以體會的到,就像《使徒行傳》第九章記載有位女信徒叫多加,她很有愛心,幫助很多貧窮的人,她用她的財物幫助人,也用她的恩賜幫助人,她有一個特別的恩賜,就是很會做衣服,她為那些貧窮的人做很多的衣服,特別為那些窮寡婦做了很多衣服,有一天她自己生病,過世了,但是門徒捨不得,就去附近的城找彼得,請他儘快去幫助她禱告。

彼得就起身和他們同去;到了,便有人領他上樓。眾寡婦都站在彼得旁邊哭,拿多加與她們同在時所做的裏衣外衣給他看。彼得叫她們都出去,就跪下禱告,轉身對著死人說:「大比大,起來!」她就睜開眼睛,見了彼得,便坐起來。彼得伸手扶她起來,叫眾聖徒和寡婦進去,把多加活活地交給他們。(徒九39-41)

眾寡婦為什麼都站在那哭?因為她們捨不得多加離開他們,手拿多加為她們作的裏衣和外衣給彼得看,窮寡婦有什麼能力回報?多加如果要做人情,她應該對那些有點經濟希望的人施捨,或者還可回收的一天,但是多加出於實在的愛心,不求回報,結果主給她最好的回報,就藉著彼得的手賜給她生命。這個神蹟還有屬靈的寓意:愛使人永遠活著,活在人的心中,活在神的面前。奧古斯丁說:「你的愛有多少,你的重量就有多少。」多加的愛心,就是阿們的愛心,神一定會記到生命冊上。

第4節

阿們的信仰


所以,凡聽見我這話就去行的,好比一個聰明人,把房子蓋在磐石上;雨淋,水沖,風吹,撞著那房子,房子總不倒塌,因為根基立在磐石上。凡聽見我這話不去行的,好比一個無知的人,把房子蓋在沙土上;雨淋,水沖,風吹,撞著那房子,房子就倒塌了,並且倒塌得很大。(太七24-27)

我們的信仰要說阿們,就是要實行主耶穌的話,我們的生活是否符合主耶穌的教訓,是否過著雙面人的分裂生活,在教會是一個人,在外面又是另一個人?實行主耶穌的話,就是把房子建在磐石上,將來在審判者的面前,我們一定能站立得穩,這就是根基立在磐石上。若我們聽道理卻不去行,就等於一個無知的人,將房子建在沙土上,將來在審判者的面前,被神一審判,就會倒了下去,我們在天國就沒有房子可以住。

只是你們要行道,不要單單聽道,自己欺哄自己。因為聽道而不行道的,就像人對著鏡子看自己本來的面目,看見,走後,隨即忘了他的相貌如何。惟有詳細察看那全備、使人自由之律法的,並且時常如此,這人既不是聽了就忘,乃是實在行出來,就在所行的事上必然得福。(雅一22-25)

有個人被天使帶去天國遊玩,他見到一個房子裏都是耳朵,很好奇,就問天使為什麼,天使說,因為這些信徒只會聽道,不會行道,所以只有耳朵受造就,當然只有耳朵能得救,身體都下地獄了。他又到另一個房子,見到都是嘴巴,他更奇怪了,天使這次回答說,因為那些站在講台上的人,很會講道理,卻不能實行在生活上,只有嘴巴受造就,所以只有嘴巴能得救了,真遺憾!

※編按:本專欄已全部刊載完畢。

(原[青年團契]1999年12月號)


作者: 謝宏駿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12/01/1999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