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267期1999年12月)
專題報導:[聖靈月刊]九二一心靈視窗(下)

陳錦榮

地球的構成,科學家說如果我們像切蘋果一樣把地球切成兩半,就會見到球體內部由鎳和鐵構成的固體核心(佔地球20%的半徑),而外面包圍著一層熾熱的熔液鎳和鐵(佔35%的半徑)。圈繞著地球金屬核心的是地函(佔45%的半徑),是由如糖蜜一般富有黏性,但卻密實且非常堅硬的內層,包括較富可塑性的軟流圈和厚達100公里的堅硬外層「岩石圈」所構成。

在「岩石圈」的最外一層就是地殼,在陸地平均有30公里厚,而在海洋平均有5公里厚薄。地殼和地函之間的分界面被稱為「莫霍界面」,乃根據南斯拉夫地震學家安烈亞‧莫霍洛維奇克命名,他因為研究地震的路徑,首先發現這樣的界面。

其實地震的由來,「岩石圈」像蛋殼一樣碎裂,分成七大十二小的漂浮陸地,稱為地殼構造板塊,其邊緣參差不齊,在有黏性的地函之上不斷地移動,互相摩擦推擠,甚至上下交錯。大多數的地震都沿著這些板塊邊緣發生,通常這也就在大陸的海岸線。

地殼構造板塊平均每年只在地函上方移動約50公厘,熱分子由地球的熾熱核心,經對流驅動由地函向上運動。有些板塊被推向其鄰近板塊,就會沿著交界滑移,向下陷落隱沒,有些板塊(通常是大陸板塊)則被向上推擠過另外一板塊(通常是海洋板塊)。

這三個動作發生在板塊的輻合或下沉交界帶,沿著這些地區將常發生火山爆發和地震。在這些地殼構造板塊的界限,有些板塊沿著中央的裂縫和隆起,有分離的趨勢,滾燙的紅色岩漿由地函流出,填滿板塊伸展所流下來的空隙,當它與嚴寒的海水接觸時,迅速冷卻,而嚴寒的海水也造成新地殼物質玄武岩的破裂。如此,新的物質持續添加入地殼,彌補陷入地函物質,然後沿著板塊交界帶重新熔化。

地殼板塊的持續動作,造成板塊交界帶邊緣互相摩擦的抗力,一如兩塊磚互相推擠會抵抗滑動一樣。長時下來,造成了拉力和壓力,沿著邊界累積到達某個程度,造成板塊突然滑動,這就是地震的由來。

一般而言,大地震沿大陸海岸線的板塊交界帶發生,小地震則沿著海中央分離的交界帶發生。大約70%的大陸地震沿著太平洋的周邊發生,而20%沿著阿爾卑斯帶,其餘10%則散佈全球各地(伯三十八1-18)。

* * * *


對於地震前兆的預知,有一位崔伯許博士總共收集了178則歐洲、中國、日本、美國和其他地方的異常動物行為故事,他提出在地震發生之前的自然現象和人類心理狀態的科學解釋,根據倖存者的敘述,有些動物、人類行為和自然現象,早在地震之前一個半月就已經出現,雖然也許只有持續幾秒鐘。

據統計,四隻腳動物顯得緊張,逃出畜舍,或是正好相反不願走動;鳥群突然繞圈飛行,或是以極快的速度飛走;社區內所有的狗都嚎叫數天數夜;公雞飛上樹梢,不肯離開;老虎等野生動物表現溫馴,蚊蠅突然由出沒之處消失;冬眠的蛇爬出來,在雪地裏凍死;過冬熊爬出洞窟,或遷移;全村的貓都逃走;深海的魚在淺海出現,死在沙灘上;淺海的魚大量躍出水面,有些落在沙灘上;老鼠因恐懼而動彈不得,甚至連小孩也很容易就捕捉到手;泉水和湖水突然渾濁;水平面突然有了些變化,地底傳來各種異聲;天空出現光芒(有些攝影紀錄下來是彩色的);花朵綻放的時間不合時令;人們身體覺得虛弱;氣候變得熱又乾,是所謂的「地震天氣」。

許多動物的知覺比較敏銳。如果鳥類甚至蝴蝶因為對地球磁場或陽光偏光的敏感,而能夠在遷徙長距離之後回到出生地;如果燕子每年都能準時回到同一地點(除非感覺到地震);如果狗利用敏銳的嗅覺能夠追蹤人類;如果蝙蝠能夠依據牠們的雷達能力(收發高頻超音波)在黑暗中飛行,如果鮭魚在海洋中巡游之後還能依賴敏銳的嗅覺,回到出生的河流上游繁殖、死亡──那麼我們就不得不相信,動物對磁場或地心引力、對次聲(音頻低於聽覺範圍的聲音)和超音波,對伴隨地震而來或在地震之前發生種種的現象,其知覺比人類更加敏銳。可見神創造萬物的奇妙(伯十二7-10)。

* * * *


阿摩司當先知二年以後發生空前的大地震。經云:「當猶大王烏西雅,以色列王約阿施的兒子耶羅波安在位的時候,大地震前二年,提哥亞牧人中的阿摩司得默示論以色列。」(摩一1)。撒迦利亞先知也用烏西雅年間的逃避大地震的慘境,來預言主耶穌末後要再臨時地震的威力(亞十四5;參:4-8)。

當時以色列對外不受敵人威嚇,對內安於一片昇平景象,耶羅波安二世在政治軍事,更是所有北方以色列王中最成功的。在軍事上他收回以色列邊界之地,從哈馬口直到亞拉巴海(王下十四25),他同時也收復大馬色和先前大衛所羅門時屬於猶大的哈馬(王下十四28),阿摩司描繪出在繁榮中享樂,肉體安逸自信中沉睡(摩六13),繁榮必然會產生它的後果,驕傲、奢華、自私、貪婪、壓迫、道德和宗教上敗壞。

同時以色列在伯特利金牛犢的膜拜,也更加重罪惡(王下十四24),阿摩司受命前往傳警告與審判必臨到(摩三14)。但是,以色列民在權力與物質繁榮的高峰時,已沉溺在腐敗中,自滿於贏得的保障,以致先知的話毫無果效了,災禍將必來了,台灣各方景況是否也當引為鑑戒?

* * * *


詩人描寫地震時的景況:「大山踴躍,如公羊;小山跳舞,如羊羔。大山哪,你為何踴躍,如公羊?小山哪,你為何跳舞,如羊羔?大地啊,你因見主的面,就是雅各神的面,便要震動。」(詩一一四4、6-7)。「地震時,地會裂口。祢使地震動,而且崩裂;求祢將裂口醫好,因為地搖動。祢叫祢的民遇見艱難;祢叫我們喝那使人東倒西歪的酒。祢把旌旗賜給敬畏祢的人,可以為真理揚起來。」(詩六十2-4)。

地震時山被傾覆、地面也會突起、火山爆發、磐石崩裂。「大山因祂震動;小山也都消化。大地在祂面前突起;世界和住在其間的也都如此。祂發忿恨,誰能立得住呢?祂發烈怒,誰能當得起呢?祂的忿怒如火傾倒;磐石因祂崩裂。耶和華本為善,在患難的日子為人的保障,並且認得那些投靠祂的人。」(鴻一5-7)

有時是因人的罪過在地球上太沉重。「地上的居民哪,恐懼、陷坑、網羅都臨近你。躲避恐懼聲音的必墜入陷坑;從陷坑上來的必被網羅纏住;因為天上的窗戶都開了,地的根基也震動了。地全然破壞,盡都崩裂,大大地震動了。地要東倒西歪,好像醉酒的人;又搖來搖去,好像吊床。罪過在其上沉重,必然塌陷,不能復起。」(賽二十四17-20)。有時是神向人討罪。

「萬軍之耶和華必用雷轟、地震、大聲、旋風、暴風,並吞滅的火焰,向他討罪。」(賽二十九6)。也可以說是真神在忿恨中發烈怒,我──萬軍之耶和華在忿恨中發烈怒的日子,必使天震動,使地搖撼,離其本位(賽十三13)。

* * * *


世人也當記起神曾在西乃山上降臨,那時神吩咐以色列百姓要自潔,當謹慎,不可上西乃山;也不可摸山,凡摸這山的要治死,山上有雷轟,閃電和密雲,並且角聲甚大,營中的百姓盡都發顫;全山冒煙,因耶和華真神在火中降於山上,山的煙氣上騰如燒窯一般,遍山大大震動,角聲漸漸地高而且又高,神以指頭親自將十誡寫在石版上:

第一誡 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別的神。

第二誡 不可為自己雕刻偶像。

第三誡 不可妄稱神的名。

第四誡 當紀念安息日守為聖日。

第五誡 當孝敬父母。

第六誡 不可殺人。

第七誡 不可姦淫。

第八誡 不可偷盜。

第九誡 不可作假見證陷害人。

第十誡 不可貪心。

眾百姓見雷轟、閃電、角聲、山上冒煙,就都發顫,遠遠站立,對摩西說求你和我們說話,我們必聽,不要神和我們說話,恐怕我們死亡,摩西對百姓說,不要懼怕,因為神降臨是要試驗你們,叫你們時常敬畏祂,不致於犯罪(出十九1-25,二十2-21;來十二18-29)。

因此普世人當聽神的話敬畏神,就必得平安,福氣也必臨到你。「祂必用自己的翎毛遮蔽你;你要投靠祂的翅膀底下;祂的誠實是大小的盾牌。你必不怕黑夜的驚駭,或是白日飛的箭,也不怕黑夜行的瘟疫,或是午間滅人的毒病。雖有千人仆倒在你旁邊,萬人仆倒在你右邊,這災卻不得鄰近你。」(詩九十一4-7)

也要時時儆醒,處處反省。在「路十三1-5」記載,當主耶穌在耶路撒冷時,有人將彼拉多使加利利人的血攙雜在他們祭物中的事告訴耶穌。耶穌說:「你們以為這些加利利人比眾加利利人更有罪,所以受這害嗎?我告訴你們,不是的!你們若不悔改,都要如此滅亡!從前西羅亞樓倒塌了,壓死18個人;……你們若不悔改,都要如此滅亡!」

因此也不是大地震平安的人就是大好人,或死去的人是最壞的人,而是自己要能時時反省,謙卑悔改,否則有一天我們人類都將面臨肉體死亡與極重的死亡,就是靈魂的永刑。每個人都必須趁活著之時,歸向主真理的救恩,謹慎自守,攻克己身,追求聖潔,將來以致於得救(約三16、36)。

* * * *


主耶穌末後再臨的兆頭愈來愈明顯,就是民攻打民,國攻打國;多處必有飢荒、地震,這是災難的起頭(太二十四7)。末後的日子地大震動,日頭變黑像毛布,滿月變紅像血,天上的星辰墜落於地,如同無花果樹被大風搖動,落下未熟的果子一樣。天就挪移,好像書卷被捲起來;山嶺海島都被挪移離開了本位。

地上的君王、臣宰、將軍、富戶、壯士,和一切為奴的、自主的,都藏在山洞和巖石穴裏,向山和巖石說:「倒在我們身上吧!把我們藏起來,躲避坐寶座者的面目和羔羊的忿怒;因為他們憤怒的大日子到了,誰能站得住呢?」(啟六12-17)。唯有儆醒,在真道上站立得穩,要作大丈夫,要剛強,凡所做的都要憑主的愛心而做(林前十六13、17),就能在天崩地裂中站立得穩,直到永遠。但願萬民靠主把握機會彼此相愛,全家幸福快樂恩愛(弗五1-2)。

發起熱心,隨時如救難隊員的精神一樣,深入災區,以主的道路、真理、生命為藍本,聖靈為力量,隨時搶救生命危急的靈魂(羅一14-15)。發揮愛心,心手相連,重建家園,現在,正是大家一同伸出援手時候(加六10)。活著就是恩典,要凡事謝恩,活出神所定的旨意(帖前五15-21)。


◆註:資料摘錄自《大地的怒吼》,麥瑟斯‧萊瑟斯‧馬里歐‧薩爾瓦著,時報出版,1997年11月18日。(全文完)


作者: 陳錦榮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12/01/1999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