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267期1999年12月)
自由來稿:[青年團契]感恩的心(二)

赤道

美國有個很好的節期,就是感恩節──Thanksgiving Day──(每年十一月的第四個星期四)。特別是基督徒,到了感恩節,都會想到在過去一年間從神所領受的恩典,也藉此機會用奉獻來表達他們對神的感恩。這個節期是第一批從歐洲到達北美的清教徒,在神保守他們渡過兇惡的大西洋,能夠平安抵達新大陸,對神表達的感恩舉動。這個感恩的舉動,後來就正式成為美國重要的節日之一。

十個痲瘋病患


《路加福音》第十七章記載:十個長大痲瘋的得潔淨,但是只有一個外族人回來感謝耶穌。為什麼只有一個外族人回來感謝耶穌?我原來不懂。但是多讀幾次,「外族人」這個詞句吸引了我的注意力。

那時耶穌和祂的門徒,經過加利利和撒馬利亞的邊界要往耶路撒冷去。猶太人看不起撒馬利亞人,因為撒馬利亞人被亞述擄去以後,亞述人把大量外地人移到撒馬利亞,從此北國的撒馬利亞人在血統上不再是純淨的猶太人。因此猶太人就稱撒馬利亞人為「外族人」。猶太人不與撒馬利亞人往來,不但不可與他們同桌吃飯,甚至走路也不經過撒馬利亞的邊界。

大痲瘋在舊約是種被認為不潔淨,受到神懲罰的族病。患了大痲瘋病的人,不可以住在家中,是被社會放逐的人。在早年的聖經電影《賓漢》中,那些長大痲瘋的人,都聚居在一般人不會去的山谷裡,吃的、穿的等日用品,都是由人從山上用繩子縋下來給他們的。他們也不可以與正常人見面。在路上走時,遠遠就要大聲喊叫:「閃開閃開,大痲瘋的來了。」

所以這十個長大痲瘋的遇見了耶穌,聖經說,他們是「遠遠地站著,高聲說……」顯然他們曾經聽過耶穌醫病的大能,他們求「耶穌,夫子,可憐我們吧!」耶穌沒有伸手,也沒有任何的醫治舉動,只吩咐他們去把身體給祭司查看。按照《利未記》十四章的規定,長大痲瘋的人,只有在經潔淨時,才能去給祭司察看的。顯然,耶穌在即刻之間,已經潔淨了他們十個人。

理所當然


然而,為什麼十個人中只有一個回來感謝耶穌呢?答案在這個人是個「外族人」上。這裏特別指出這個人是「外族人」,表示另外那九個人是「本族人」。耶穌是猶太人,猶太人的拉比醫治猶太本族人的疾病,這是理所當然的。但是,這個「外族人」就不同了。他得到猶太人耶穌的醫治,原來是不配得的。

前年柬埔寨動亂時,電視新聞報導,我們政府派專機把許多台灣的商人接回來,下了飛機,幾乎每個人都埋怨駐外人員沒有好好照顧他們。去年5月印尼發生暴亂,政府以專機把台商接回來,幾乎又是每個人下了飛機就埋怨、責怪駐外人員,我看了很感慨。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若把別人對你的幫助,為你所作的事當作理所當然,人際關係自然會出問題。這點對夫妻間的關係特別重要。先生為了養家維持生計,在外打拼,作太太的可曾對先生表示感謝,或是當作理所當然?妻子料理家務,照顧兒女,作先生可曾對她說感恩的話,或是當作理所當然?

在信仰上,你可曾回顧過去一年來,神怎麼恩待你和你家?你可曾對神獻上感恩,或是認為這是理所當然,像那九個本族人?

感恩的方式


這個外族人回來感恩的方式,在我們看來很特別,其實在當時的猶太人中並不特別。聖經說,他「就回來大聲歸榮耀與神。」很有趣的,古希伯來文沒有「謝謝」一詞,「謝謝」都是用「出聲讚美」來表達。對神的感恩,外在表現上,應該出聲歸榮耀與神,讓別人都能夠聽到神在你身上的奇妙作為及恩典。

這個外族人不但外在表現「大聲歸榮耀與神」,他「又俯伏在耶穌腳前感謝祂」。這裏的「感謝」,原文是由兩個部份構成的,指的是內心的態度。因為他自認他得到的潔淨是不配得的,所以才內心如此感激;也因為他內心如此感謝,他才會有如此「大聲歸榮耀於神」的外在表現。

這件事很讓耶穌感慨,十個人都得到了潔淨,回來感恩的只有一個外族人,九個本族人都回家去了。知道感恩和不知道感恩,結局有什麼不同?十個人的大痲瘋都得到了潔淨,但是只有這個感恩的外族人,得到耶穌的祝福:「起來,走吧!你的信救了你了。」這個「救」字,原來就是表示神救贖人類的那個字。知道感恩的這個外族人不但身體得到醫治,他屬靈的生命也得到了救贖。那九個本族人則只有身體得到醫治。

我很為這九個不知感恩的本族人擔心,因為身體得醫治是短暫的,屬靈生命的得救贖才是永恆的。《馬可福音》四章25節主有句話說:「因為有的,還要給他;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這九個本族人有的,這個外族人也有;但是這個外族人有的,那九個本族人卻沒有。除非他們後來屬靈生命也得救贖,否則這次得潔淨也是枉然。

結語


在這充滿感恩的一年(季節)中,你內心存了多少對神的感激?你帶什麼給神,來表達你的感恩?



(原[青年團契]1999年12月號)


作者: 赤道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12/01/1999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