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268期2000年1月)
時勢評論:[青年團契]他原是我們的兄弟

林子郁

千呼萬喚的所謂千禧年(Millennium),隨著它那第一道曙光的降臨,人們正式步入公元二○○○年。在這數位化科技的新世紀,文化的疏離、地域的藩籬和城鄉的差距,已不復存在,隨之而來的是「溝通、再溝通」的時代,是「四海之內皆兄弟」的新紀元。

唯領導者為了拉近彼此距離、凝聚團隊精神,經常運用──「你是我兄弟」的訴求,期盼發揮一定的情感作用。此種民粹思想,曾被亞比米勒、保羅等所運用(士九2-3;徒二十三6)。台灣的政治生態更是依戀它,因為民粹效應委實人心之所愛;然而基督徒也當發揮「他原是我們的兄弟」之宏觀為宜。

一、當懷有疼惜的心

大衛說:「看哪,弟兄和睦同居是何等地善,何等地美!」(詩一三三1)。所羅門也說:「朋友乃時常親愛,弟兄為患難而生。」(箴十七17)。保羅更進一步說:「……總要肢體彼此相顧,若一個肢體受苦,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受苦,……。」(林前十二25、26)。這是多麼貼心感人的話!

兄弟之情,在於一份疼惜的心。古人曾云:「煮豆燃豆箕,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確,兄弟相殘為一大憾事,所以多位使徒在諸多勉勵之中,仍然不忘彼此相愛的教訓(彼前四8;約壹三23;帖前四9)。基此,當激發人類內心最原始的情感──他原是我們的兄弟,發揮彼此相愛的心,進而榮耀主的聖名(參:創四十三30;約十三35)。

二、當懷有豁達的心

人類歷史的綿延和細膩,可說是來自家族的關係。翻閱人類的遷徙史記載,即可印證此一觀點(參:創十,二十五6)。也因為有著強烈的家族意識──小我觀念,很容易衍生許多的糾葛,諸如羅得之僕與亞伯拉罕之僕的相爭、拉班對雅各的心結,以及西緬和利未計殺示劍人(創十三7,三十一,三十四)等。

從近代史言,種族之間爭端,更是屢見不鮮;諸如猶太人和阿拉伯人的世仇、早期泉州人和漳州人的械鬥,乃至最近麥寮台塑六輕廠內的泰、菲勞的衝突等等,都是狹隘的民粹觀念作祟。因此,心胸要大、肚量要寬,如常言道:「五百年前都是一家。」又如經上所記:「不分猶太人、希利尼人……在基督裏都成為一了。」(加三28)

三、當還有一家的心

猶太人的內聚力極強,確實有著嚴重的民族優越感,雖然有利於特有文化的保存延續,但也攔阻了神愛世人的宣告(參:弗二11-18;加二11-14)。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時常稱某弟兄、某姊妹,這是基督徒彼此之間常有的稱呼,因為大家在主裏都是一家人(弗二19),此種稱謂富有濃厚的人情味,也是使用書信用詞上的特色。

他原是我們的兄弟,是一群眾性的號召力,也是一種取得認同感的作法。在這地球村概念逐漸成形的時代,人人當懷有一家人的心,增進同出一脈的情感,進而化解不必要的隔閡和對立,如同神在《何西阿書》上說:「那本來不是我子民的,我要稱為我的子民;本來不是蒙愛的,我要稱為蒙愛的。從前在什麼地方對他們說,你們不是我的子民,將來就在那裏稱他們為永生神的兒子。」(羅九25-26;何二23)

(原[青年團契]2000年01月號)


作者: 林子郁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1/01/2000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