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268期2000年1月)
靈修小品:[青年團契]活出體驗真理的生活

赤道

曾讀過一本雜誌《Business Review》,裏面刊登:Welcome To The Experience Economy(歡迎進入體驗經濟的時代)。「體驗經濟」簡單解釋就是為了某種體驗和氣氛而花錢的生活型態。

美國紐約市和芝加哥市賣「Nike」球鞋的專賣店,不但可以讓顧客選擇聽自己所喜愛的運動員(如Michael Jordan)一生的故事,店內甚至有個籃球場,有NBA的球員在那裏陪你打場球,而你腳上正穿著與他同型的Nike球鞋,這就是「體驗」的時代。如好萊塢星球餐廳──Planet Holywood是現今世界上最有名的餐廳之一,客人到這間餐廳吃飯,主要不是為了食物,而是能夠看到有名的影星,無形中讓自己體驗在電影情節中的氣氛。而第一個帶入「體驗經濟」時代的,就是發明「Disney World」的迪士尼公司。

時代的演變快速。在農業社會時代,母親拿自家的麵粉和雞蛋作生日蛋糕,從頭忙到尾,成本美金一元;工業社會時代,母親到店裏或超級市場花幾塊美元買配好的材料,回家自己烤蛋糕;服務經濟社會時代,母親向蛋糕專賣訂購做好的蛋糕,上面還有壽星的名字;九○年代,母親不但不必烤蛋糕,甚至不用費事發通知請人來參加生日派對,而是把整個活動包給喜宴茶點公司,請他們替孩子設計一生難忘的生日派對。這就是「體驗經濟」的時代。

這種時代背景也影響我們信仰的本質,「體驗」(Experience)無形中漸漸代替「教義」(Doctrine),成為信仰的內涵。許多基督徒也在追求「體驗」,一堂精彩的見證分享或人生經歷的講座,會比神學講座更吸引人。詩歌中「我」出現的次數也遠比傳統詩歌來得多,因為人需要「體驗」。

信仰需要有真實的體驗來支持,但一味追求體驗,會有危機。就是若感覺哪個宗教信仰「體驗」好,就去信那個宗教;如果哪個宗教或是邪教(Cult)能抓住這個人的心理需要,很多人就會去追求那個宗教。其實,「體驗」是社會背景的產物,社會會改變,人的需要會改變,但真理卻不變。古老的宗教信仰往往一開始就站在永恆的真理上向世人昭示,聖經所昭示的信仰就是如此。

人活在世上都常要三種體驗來支持:「成就感」、「歸屬感」和「認同感」。這三件事與一生所追求的目標有密切的關係。然而,基督徒追求這三件東西,與其他人所追求的,有何不同?如何在會改變的「體驗」中,用不改變的「真理」來生活?《馬太福音》六章1-8、16-18節給我們很清楚的教導:

一、脫離「成就感」的束縛

《馬太福音》六章3節:「你施捨的時候,不要叫左手知道右手所做的。」右手和左手都是自己的,怎麼可能右手做的左手不知道?它的意思是要保守秘密,甚至不讓至親的人知道。為什麼呢?如果我們做每件事都需要得到別人的肯定,要馬上看到效果,要得到報答,那些「飢餓乾渴的人,赤身露體的人,無家可歸的人,貧窮生病的人,和下在監裏的人」(參:太二十五35、36),會有誰去關心他們?耶穌不要我們用工作來肯定自己的價值。所以說:「要叫你施捨的事行在暗中。你父在暗中察看,必然報答你。」(4節),我們的身分是「神的兒女」,神是我們的天父,這個身分就是我們一生的「成就感」,以致天父吩咐我們做的善事,都可以在暗中來做。

然而,人為了世上的「成就感」,有三個可能的反應:

1、要得榮耀:

在此「榮耀」這個字與《馬太福音》四章8節,耶穌受魔鬼試探時,魔鬼帶祂上到一座高山,將世上的萬國,與萬國的榮華,都指給祂看,對祂說:「 祢若俯伏拜我,我就把這一切都賜給祢。」其中的「榮華」,是同一個字根。可見世上的「榮華或榮耀」背後有魔鬼的勢力,有人為它付上很大的代價。但是,耶穌如何回答撒但?祂說:「當拜主──你的神,單要事奉祂。」可見,真正的「榮耀」是從單事奉神得來的,只有通過「十字架服事的路」,才能找到「榮耀」。

2、假冒偽善

有一項研究發現,現代人平均每8分鐘說一次謊話,有人說:「假設眾人都開始說誠實話,社會一定大亂」!(因為我們的社會已經習慣說謊話)。「假冒偽善」原文直接翻譯是「戲子」(actor)的意思,把做善事當作演戲一樣,不是從心底作出來,是作給人看的。可見,耶穌要我們從「施捨(賑濟),祈禱和禁食」這三件好事,讓我們看出:「世上的好事有可能是出於不好的動機」,為了是要得到「成就感」。

3、要得賞賜

「得賞賜」這個字出現在2、5、16節,原文的意思是:to receive payment in full,「收到全數的付款」,沒有剩餘未付的錢款。這是耶穌對基督徒所發出非常重要的警告信息,若有基督徒愛世界,又想要愛神,兩種好處都想要是不可能的。因為一個人只可以從一邊得到賞賜,不可能同時在這邊得到部分的賞賜,另外一邊又得到剩餘的賞賜。

所以,耶穌說:「一個人不能事奉兩個主;不是惡這個、愛那個,就是重這個、輕那個。你們不能又事奉神,又事奉瑪門(錢財)。」(太六24),《約翰壹書》二章15節也說:「不要愛世界,和世界上的事。人若愛世界,愛父的心就不在他裏面了。」如果人可以得到世上「全數的」報賞,反過來說,若他愛神也可以得到從神國來「全數的」賞賜,全看我們的選擇了。

耶穌教導我們脫離「成就感」的束縛,因為,天上的賞賜往往是馬上看到的;然而,神的賞賜是將來的(will)如聖經所說「積財寶在天上」;世上來的報賞是顯在外面的,神的報賞是藏在內面的;世上來的報賞是暫時的,神的報賞卻是永遠有價值的。基督徒作好事最寶貴的賞賜,是「可以與神有親密的相交(原文是fellowship)團契」。所以,這三段聖經中都說到「你父在暗中察看,必然報答你」(太六4、6-18)。把好事做在暗中,可以幫助我們脫離世上「成就感」的束縛,使我們以後做好事就更「自由」,且可以從「心裏做出來」。

二、脫離「歸屬感」的需求

我們都在尋找「歸屬感」,有人說「我是台灣人」,有人說「我是中國人」,也有人說「我是香港人」;好像哥林多教會內,有人說「我是屬保羅的」,「我是屬亞波羅的」,「我是屬磯法(彼得)的」,甚至說「我是屬基督的」。世上有許多人在尋找「歸屬感」。然而,真正的「歸屬感」可以在「禱告」中找到,當我們「進入內屋,關上門,禱告我們暗中的天父」時,我們就可以找到「歸屬感」。因「禱告」有三個真正的意義:

1、禱告是要滿足神的需要,不是要滿足我們的需要

《馬太福音》六章8節說:「……因為你們在祈求以先,你們所需用的,你們的父早已知道了。」禱告若是以「滿足我們的需要」作中心,那天父在我們祈求以先,就知道我們要祈禱的事,「禱告」乃是要滿足神的需要。《馬太福音》六章9-13節主耶穌教導我們的祈禱文,盼望我們可以滿足天父的心;然後,在《馬太福音》六章33節主耶穌才說:「你們要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這些東西(你們生活上的)都要加給你們了。」後面的就是我們所需要的。

2、禱告是要改變我們的心,不是要改變神的心

如林肯所說:「不是叫神來站在我們這邊,乃是叫我們站在神那邊。」所以,「禱告」是我們改變自己的過程,也是明白天父心意的過程。若有人體驗到在禱告中他自己在改變,在禱告中他也愈明白神的心意,那麼,這個禱告是真實的。好像耶穌最後在客西馬尼園的祈禱(參:太二十六39-44),給我們留下美好的榜樣。第一次祂禱告說:「我父啊,倘若可行,求祢叫這杯離開我。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祢的意思。」

第二次祂禱告說:「我父啊,這杯若不能離開我,必要我喝,就願的旨意成全。」耶穌的禱告在改變,表明在改變自己,也表明祂更明白天父的心意。第三次的禱告和先前的話一樣。後來,祂就照祂所祈求的,上了十字架。

3、真實的禱告,使我們深深認識到,我們是屬神的人

主耶穌說:「我的羊聽我的聲音,我也認識他們,他們也跟著我。」(約十27)。我們可以從禱告中,聽主的聲音,找到「歸屬感」。

三、脫離「認同感」的牽引

以前流行一個名詞「civil inattention」(文明的疏遠感),就是當你去坐飛機時,飛行員和服務員對你都非常有禮貌、客氣;但是,當你踏出飛機,甚至在領行李的地方,若再遇到他們時,他們就不再理你,他們是他們,你是你,因為你與他們之間的生意行為已經結束了,這叫做「civil inattention」。今天,在世上的「歸屬感」或「認同感」都建立在一個假設上,就是假設「人是有感情的」;然而,在人的感情愈來愈薄的現代社會,辛辛苦苦建立的「歸屬感」和「認同感」,有可能在人與人之間無意的誤解中,就歸於空空。馬太福音六章告訴我們,要得到別人的認同,不需要用人的外貌,而是通過人與神之間的親密關係。

結語

這個時代標新立異的體驗層出不窮,憑著感覺走的人,生活會茫然不知所從,世上的成就、歸屬與認同常是外表而短暫的,然而基督徒可以脫離這些束縛,因為成為神的兒女是我們一生的成就感。透過多次多方的禱告,祂垂聽也必成全我們的呼求,使我們找到正確的歸屬;在神與人親密的認同關係中我們被建立。求主幫助我們把價值觀建立在聖經道理上,不只用「體驗」去生活,還要用「真理」去生活。

(原[青年團契]2000年01月號)


作者: 赤道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1/01/2000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