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區專欄小組策劃/馬法達
投資理財似乎成為現代人關心的焦點、甚至是必修的課程。翻開報紙財經篇,都提供各種投資管道,並指導生財之道。股票、基金、債券等已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理財工具,當然,民間標會更是歷久不衰的經濟活動。有些人關心股票行情,有些人購買保險,而有些人則偏好不動產,無論如何,目的即要錢滾錢、累積財富,未雨綢繆地作好財務的規劃,好讓自己安身立命,否則就落伍了。
回想起來,父親真是個不擅理財的人,他的一生多半拮据度日,總是錯失致富的良機。年輕時窮困潦倒,直到不惑之年才因經營小吃店而初嚐賺錢滋味,那時父親都把錢存放在郵局,不過幾年,這筆錢已足夠置產,於是他喜孜孜地決定購買他生平第一間房子。
眼光獨具的二哥建議他在板橋文化路買一棟透天厝,可是他卻看中位於教會附近的一間小公寓,因為當時板橋文化路還是一片稻草叢生,而他的二樓小公寓卻位居台北市,重要的是離教會不遠。
後來,父親厭倦忙碌不堪的小吃店工作,亟欲倦勤,二哥遂建議他改經營便當的生意,因為當時國內中小企業正蓬勃發展,外送便當正可因應上班族需求,同時這種生意不需要店面和大量人手,可是父親卻意興闌珊,才50歲的他便執意退休,把生活重心放在關懷信徒和教會的事工上。
幾年以後,那原來荒涼的板橋文化路,搖身一變成了熱鬧的商區,而我們家那位於台北舊市區的小公寓,直到八○年代賣出時始終無任何升值的空間;如果當年父親聽二哥的話,以相同的價錢購買板橋的房子,那麼就如一般人所說的「發了」,至少日後他靠著收房租就可以高枕無憂了。
如果他洞悉市場的需求,捷足先登地改賣便當,也許很快地他又可以攢一筆錢置產,那麼他晚年也不至於阮囊羞澀。曾經二哥提及往事,我們都有著些許的遺憾,父親也不置可否,只是得貲財的力量是神所賜的,強求不得。
父親儘管不是專職的傳道者,但他一直以牧養主羊為己志,50歲自職場退出之後,更是全心投入於教會的事奉上,尤其是做殯喪的義工,直到最後。由於父親十分熟稔喪葬事宜,也曾有人找他合開葬儀社,他斷然拒絕,甚至二哥也覺得,以他豐富的經驗,光作一名喪葬經紀人就可以賺不少錢,可是父親堅決為信徒服務,不收分文,因為他說這是為主所做的。
以現代人的標準,父親的一生確是既短又苦,67歲那年才發現罹患胃癌且已病入膏肓。然而值得安慰的是,病中的他始終不憂不懼,甚且臨終前還滿懷著歡喜盼望,因為看見天使將接他回天家去。所以認真思想,父親可不是個沒有眼光的人,他只是把他的人生投資在信仰上。正如經云:這些人都是存著信心死的,並沒有得著所應許的,卻從遠處望見,且歡喜迎接,又承認自己在世上是客旅、是寄居的。他們卻羨慕一個更美的家鄉,就是在天上的……(來十一13、16)。
確信自己有更美長存的家業,就看輕人世間的榮華富貴了。
(原[青年團契]2000年01月號)
|
|
|
|
作者: 北區專欄小組策劃/馬法達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1/01/2000
| |
列印本頁 |
|
分享好友 |
|
意見反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