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270期2000年3月)
靈修小品:[聖靈月刊]詩篇115篇──真神與偶像

本篇是被擄歸回後的作品,《以斯拉記》和《尼希米記》所記載的那段歷史是本詩的背景。以色列人從巴比倫返回故土,面對千瘡百孔的聖城,倍感悲傷,這一群疲憊軟弱的人,試圖重建聖殿和聖城,盼望重新獲得從前失去的榮耀。

他們所面對的是周圍外邦人的譏笑和敵擋,這些人以他們的偶像為誇口,對以色列人藐視說:「他們的神在哪裏呢?」(2),耶和華如果有能力,你們為何落到如此呢?

詩人有感於神拯救他們,帶領他們回家,神恩實在浩大;然而面對這群外邦人的挑戰,詩人將偶像與真神作了強烈的對比,並提醒以色列人:「我們的神在天上,都隨自己的意旨行事。」以色列人的失敗,不是耶和華他們的神無能為力,乃因他們對神失去倚靠的心,犯罪離棄神;因此在詩中強調耶和華「是你們的幫助,是你們的盾牌。」(9-11),祂更是眷念人、賜福給人的神(13-16)。

本篇是「哈利」詩篇的第三首,從詩的內容看來是啟應對唱的(參考:拉三10-11),由會眾先唱1至8節,詩班唱9至11節,會眾唱12至13節,詩班唱14至15節,會眾唱16至18節。

作者


不明。

分段和註解


一.耶和華是可靠的神(1-3)

1.應當歸榮耀給耶和華(1)

聖殿被毀,耶路撒冷成為一堆瓦礫,百姓們垂頭喪志,不管以色列境內景況如何,神仍然活著,祂的慈愛永遠常存,祂的信實直到萬代。詩人的信心不變,仍然歸榮耀給神。

2.患難是神對人的管教(2-3)

外邦人看到以色列人遭遇苦難,得不到神的幫助,對以色列人提出問題:「你們的神在哪裏呢?」,這話顯然是藐視的話(參考:詩四十二3、10;珥二17;賽三十六18-20,三十七15-20),但對以色列人這是一大提醒:

(1)想到自己,因為離棄神,遭神的管教。

(2)想到神,「我們的神在天上,都隨自己的意旨行事。」(3)。被擄和歸回都是神的旨意,祂有祂的時候,祂有祂的辦法,祂要人順服祂的旨意。

二.偶像無用(4-8)

外邦人譏笑:「他們的神在哪裏呢?」詩人反過來嘲笑外邦人的偶像:

1.偶像是人手所造的(4)

2.沒有靈性,根本是死的(5-7)

詩人一口氣說出偶像七個「不能」,證明它是死的,完全不能做什麼。「有口不能言」──無法允諾,不能給人任何應許。「有眼不能看」──沒有監察、保護的能力。「有耳不能聽」──無法垂聽人的禱告。「有鼻不能聞」──不能接受人的獻祭,它聞不到人所獻的「馨香之氣」。「有手不能摸」──神的手創造天地(詩八3),大能的手拯救祂的選民(申五5),施恩的手幫助帶領人(拉七6、9、28)。偶像有手卻沒有能力。「有腳不能走」──無法與人同行。「有喉嚨不能出聲」──無法對人說話(參考:出七1、8、14)。

3.造它的要和它一樣,凡靠它的,也要如此(8)

倚靠偶像,何等愚昧(參考:賽四十四9-20;耶十1-16;哈二18-20;帖前一9)。

△「詩一三五15-18」經文與本段經文雷同。

△有人作了一首打油詩,形容偶像:

一口無言,二目無光,
三餐不食,四肢無力,
五官不靈,六親無靠,
七竅不通,八面威風,
久坐不動,實在無用。

三.當靠耶和華(9-11)

1.誰當倚靠

詩人將百姓分成三等:

(1)「以色列啊」(9),指神的選民。

(2)「亞倫家啊」(10),指祭司和利未人。

(3)「你們敬畏耶和華的」(11),指敬畏神的外邦人(參考:王上八41;拉六21;賽五十六6)。

2.為何倚靠

因為「祂是你們的幫助和祂是你們的盾牌。」(9-11)。「耶和華向來眷念我們」(12),從過去的經歷可以知道(參考:詩一一四篇)。

四.耶和華必賜福(12-15)

本段經文中,詩人五次提到神賜福(12、13、15)。

1.「耶和華向來眷念我們」(12)

詩人深信耶和華是永不改變的神,過去如何,將來也必如何(來十三8;林後一10)。

2.「凡敬畏耶和華的,無論大小,主必賜福給他。」(13)

神賜福的對象,不是那些每日祈禱獻祭的人,乃是那些真心敬畏神的人。個人敬畏,個人蒙福,全家敬畏,全家蒙福(參考:徒十34-35)。

3.子孫加增,蒙福無窮(14-15)

「造天地之耶和華」這話與外邦人的偶像成強烈對比,表示耶和華是福氣的源頭(雅一17;提前六17)。以色列人的觀念,認為神祝福人「生養眾多,遍滿地面」,所以子孫滿堂是神賜大福(參:詩一二七3-5)。

五.當讚美耶和華(16-18)

1.祂創造天地萬物,將地賜給人居住(16)。

2.當趁活著的時候,把握機會讚美神(17,一四六1-2)。

舊約時代的人對來世觀念模糊,以為人死了是到陰間(創三十七35;詩六5),下到寂靜中(詩九十四17)。

3.「從今時直到永遠」讚美耶和華(18,一四五2)。


作者: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3/01/2000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