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270期2000年3月)
自由來稿:[青年團契]關於饒恕

恆炘

在生活中你曾經遇過,有人處處佔你便宜,對你只有要求沒有付出,老是與你為敵,冷漠你、無由地疏遠你,甚至背地打擊你。

有人表面對你恭敬有加,背地批評無限,而且不巧地你全發覺了。

無意間你得罪了人,而他,你發現他一直伺機報復你,儘管你已做過真誠的道歉。

你的同事,在主管面前老是貶你,只因你是他升遷管道上的唯一對手。

有人造謠誣陷你、將過犯諉給你……;這些林林總總的是非,我們該如何面對?以牙還牙?忍氣吞聲?默默接受?就讓我們以一顆溫潤的心,分享以下的小故事!

最良善的人


「妳們認為,什麼樣的人,才是最良善的?」父親某日心血來潮,問家中四女兒這樣的問題。

大女兒不假思索地搶先回答:「良善的人,就是凡事都往好處想。」

父親想了一下:「是不錯,但若遇上壞人,可就不妙囉!可能蒙受虧損。」

「從不害人的人,是最良善的人。」二女兒接著說。

父親想了想:「不害人是好,但稍嫌消極,談不上是最良善。」

「最良善的人,就是凡事都為別人著想!」三女兒心有所悟地說。

「嗯!能設身處地為別人想,確實良善。」這時父親轉身問小女兒:「妳覺得呢?」

小女兒眨著慧黠的雙眸,緩緩答道:「最良善的人,就是打從心底徹底饒恕他人的人。」

「饒恕,一般人很難做到的,能以善報惡,的確難得!」父親終於露出滿意的微笑。

良善的極致


完全的饒恕是良善的極致,你認為呢?在二千年前,耶穌曾向祂的門徒及眾人說過一個有關饒恕的比喻:

那日,在加利利。

彼得向主耶穌提出一個問題:「主啊!我弟兄得罪我,我當饒恕他幾次呢?到七次可以嗎?」(路十七4)

耶穌對彼得說:「不是到七次,乃是七十個七次。」

接著耶穌用比喻,讓彼得更深層瞭解何謂七十個七次的饒恕?

天國好像一個王,要和他的僕人算帳。才算的時候,有人帶了一個欠一千萬銀子的人進來,因為他沒有什麼高價值的東西可以償還,主人就吩咐下來:「把他和他的妻子兒女並一切所有的都賣了,來償清債務。」

那僕人聽了,立即當著主人面前俯伏在地:「主人啊!寬容我吧!」他懇求著。「將來,我必償清所有的債務。」主人見他哀求殷勤,就動了慈心,可憐他並釋放他,而且免去他所有的欠債。

那僕人一出來,便遇見那欠了他十兩銀子的人。這僕人立即揪著他並掐住他的咽喉,惡狠狠地說:「將你所欠的還給我。」這人也跪下來哀哀地懇求他:「寬容我吧,將來一定還給你!」

這僕人並不同情這伙伴,他拒絕饒恕他,更甚者,竟將他下到監獄裏,直到他還清所欠的債。

其他的人,目睹了整個事件的來龍去脈,心中甚是憂愁,便將事情的經過一一向主人述說。

那主人就叫欠一千萬銀子的僕人進來,對他說:「你這無用的奴才,你央求我,我就將你所欠的全都免了。你不應當憐恤欠你錢的人嗎?正如我憐恤你一樣嗎?」

主人非常生氣,將他下在監獄受罰,直到他償清了所欠的一千萬銀子。

最後耶穌作了一個結論:「你們各人若不從心裏饒恕你的弟兄,我天父也要這樣對待你們了!」(太十八21-35)

當彼得自詡七次的饒恕比猶太人的饒恕多出倍餘,應是了不起的胸襟,對一般人而言,已屬不易。詎料,主認為七次是不夠的,而是要七十個七次,若能做到對人達七十個七次的饒恕,豈不就可以做到無限的饒恕、完全的饒恕了嗎?主的饒恕是何等超然!

事實上,主也是這樣饒恕了我們,十架救恩就是最佳典範,更是極大的愛。一如聖經所言,為義人死是少有的,為仁人死或有敢作的;唯基督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為我們死,神的愛就在此向我們顯明了(羅五7、8)。比喻中,主人免去僕人的一千萬欠債(何等重的債!),豈不正如主對我們的饒恕嗎?

同樣地,主也要我們以基督的心為心去對待週遭的人。因為我們怎樣饒恕人,天父也要怎樣饒恕我們,反之則否(可十一25-26;太六14-15,十八35)。

那一張臉

某日午後,烈日當空,有位姊妹手操方向盤陷在動彈不得的車陣中,眼見與慕道者約定的時間,已隨著時間一分一秒流逝,她心中充滿了焦躁,繼而起了陣陣的埋怨。好不容易走走又停停地來到約定地點附近,她開始尋找車位,在一位難求的市區,這是何等艱鉅的工作!幸運地,她眼睛為之一亮,前面不就有個好車位,感謝神的安排,她以最高超的路邊停車技術,將車子很順利地滑入了恰當的位置。

她才一出車門,就有一位歐巴桑叫住了她:「小姐,妳洗車嗎?鑰匙給我。」她楞了一下:「我不洗車,我只是停車而已。」沒想到,這位中年婦女竟變了臉色並破口大罵,及其兇惡狀還伸手拍擊她的愛車。

她盡量忍住氣,和顏悅色地與之說理:「停車位是公共財產,妳怎麼可以霸佔呢?」沒想到受到更憤怒的回應。炙熱的氣溫加上迫在眉睫的時間,又要面對這無理的謾罵,集結一身的火氣到了一觸即發的地步,就在怒氣高漲之際。腦海內傳來一股微小之聲,那聲音要她靜下來。她心情頓時回復平靜,靜心地看著那婦人,仔細地端詳著她的臉,發覺婦人有著一張刻劃滄桑的臉孔,這臉的背後似乎有著極重的擔子,或許她有一個不負責任的丈夫、或許她有一群開銷龐大的孩子……

她怒氣乍退,心趨平靜,繼而代之的是憐憫與了解。她聯想到主耶穌被釘十字架的情景,也開始體會耶穌當時面對那些釘祂十字架的兇惡之徒的心情。那是對罪人無條件的寬恕與付出啊!主為罪人捨命,我們連小小的饒恕都吝於做到,就如同那個不懂憐憫人的僕人嗎?她釋懷了。掏出鑰匙,開了車門,發動引擎,默默地離開了現場。那天的約定,她足足遲到了一個鐘頭,感謝神!讓她懂得在紛亂中整理自己的情緒,進而體念神對世人的恤憐之愛,更反思自己的不足。走筆至此,不禁想起《箴言》十九章11節的一段話:「人有見識,就不輕發怒,寬恕別人的過失,便是自己的榮耀。」

一場大火


小學時曾收集過一張書卡,那張書卡有一幅耶穌的畫像,胸前一盞燃著的油燈。右邊有一行斗大的字:「饒恕他人,是最好的報復。」小時後我不懂,但後來因一則真實故事,讓我明白這句話的意義。

台北市六年前的一個初冬晚上,一個醉漢因細故從家裏拖出一個瓦斯桶到隔壁的一家KTV門前,揚言要炸掉該店。酒醉令他神智混沌加上一時的血氣上升,竟真的當場引爆了瓦斯桶。那一引爆,頓時喪失了16條人命,也讓16個家庭同時陷入了愁雲慘霧當中。這就是轟動一時的「台北神話KTV大火」。肇事者是一個有著殺人前科且被多次提報管訓的「大流氓」──阿雄。他當場被捕後,儘管心中懊悔,卻也無法挽回那16條人命、那受害家庭的悲劇、還有那定讞的死刑。

每一次出庭,阿雄都令所有在場的家屬憤恨,總會有一群人湧上前去想揍他一拳或踹他一腳。有一天,阿雄接到了一封信。這封信讓原本已對生命絕望的他燃起了新希望,儘管在所剩不多的日子裏,也要活得更有價值勝過昔日數十年。

這封信來自一個受難者的家屬,一個基督徒──縱火事件中唯一原諒他的受難者家屬,在信中寫著:「別人是恨您恨得咬牙切齒,而我呢?我淌著淚向主祈求給您一個悔過自新的機會,寬恕您的罪;雖然我們是受難者,但我們願用耶穌的愛來愛您、關懷您,與您一同流淚……」她原諒他的動力乃是來自耶穌的愛與聖經的教導:要饒恕人的過犯;要愛你的仇敵(太五44,六14)。

她的饒恕之愛感動了這位肇事者,也讓他短短的未來寫下新頁,他徹底改變自己,對於死亡也不再心存恐懼,反而對耶穌充滿感謝也對人存感恩的心。最令人動容的,他在刑前三個月便積極保養自己的身體,為了在死後,能以最佳狀況的器官捐贈出來,即使是死前那杯高粱,他也不願意喝。他學到了如何去愛人。

是怎樣的一股力量讓他去惡存善?是耶穌的愛與饒恕之道。《羅馬書》十二章20-21節:所以,「你的仇敵若餓了,就給他吃,若渴了,就給他喝;因為你這樣行就是把炭火堆在他的頭上。」你不可為惡所勝,反要以善勝惡。

饒恕是最好、最美的方式。任何一種方法的回應,可能一時得到快意,但必在心裏蒙上陰影,更甚的會傷害對方,形成以牙還牙的惡性循環,是極負面的行為。以愛心對待仇敵,對待傷害我們的人反而讓自己心境更寬;得理饒人讓自己的人生觀更加宏達,也能啟發仇敵的良知,知道自己的過失而心中自責,就如經上所云:「將炭火堆在他的頭上。」以善報惡,可能會救了一個人。阿雄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一個深富期許的名字


有人之女名為「如心」,這名字字形簡潔卻有深意。有人稱「如心」合寫為「恕」字,期望她能效法主愛,實踐恕道,寬以待人。美哉!饒恕他人不就如人之心嗎?如人之心,己心亦如,雙方皆獲造就,天父必也喜悅,這算是榮神益人的事奉方式。(羅十二1)

尾聲


我們都知道

饒恕 是一種無私的愛

是愛的最高點 是饒恕仇敵

是打從心底的完全寬容

是推己及人之愛

是良善的極致

是治療日趨惡化之人際關係的特效藥。

但 更重要的是:「我,真的做到了!」

「倘若這人與那人有嫌隙,總要彼此包容,彼此饒恕;主怎樣饒恕了你們,你們也要怎樣饒恕人。」(西三13)

(原[青年團契]2000年03月號)


作者: 恆炘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3/01/2000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