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271期2000年4月)
靈修小品:[聖靈月刊]亞倫死了

昀寧

死,總是令人悲傷的事!雖然亞倫貴為第一任大祭司,但他也是人,他的結局與世人無異,都是要離開這世界的。但亞倫的死,似乎比世人多了那麼一點特別。

一.亞倫不能入迦南地 (民二十24)

說起亞倫,他的人格特質十分有趣:明明「是能言的」(出四14),卻一生很少說話;個性比較懦弱的他,在金牛犢事件被群眾牽著鼻子走,也曾被米利暗影響加入毀謗摩西的陣營,卻也隨著摩西一生跟隨神到底,尤其是在十個探子報惡信引起民怨沸騰時,他竟也勇敢地與摩西面對「失去理智」的暴民。

神計畫的經綸也十分費解,並沒有揀選摩西的後裔成為祭司,反而揀選亞倫及他的子孫擔任獻祭的中介者,成為以色列民宗教制度中的要角。更有趣的是,最後神不要他進入迦南的理由不是因為金牛犢事件,也不是因毀謗摩西的事,竟然是為了摩西在米利巴擊打磐石出水的事。

在米利巴水事件中,摩西沒有按照神的交代,「吩咐磐石發出水來」(民二十8),反而藉機在百姓面前發怒,彰顯自己特殊的屬靈權柄後,又未將榮耀歸給神,因此無法進入迦南。亞倫在期間似乎沒有做任何事,但也難逃倖免,他忘了此時應該發揮自己助手的角色,好好安撫摩西。

亞倫是神所揀選的大祭司,他也盡忠地扮演中保的角色,為受虧損的人代求,使他們不至於被神滅絕。例如之前與米利暗毀謗摩西的事件中,他極力為她請求赦免(民十二11-12),使米利暗不至於終生患大痲瘋;當百姓為了可拉黨的事向摩西、亞倫發怨言,導致神降瘟疫擊殺他們,亞倫也趕緊遵照摩西的吩咐,拿著香爐站在活人與死人之間,使瘟疫止住。

但這一次動血氣的是摩西,或許亞倫這麼想:摩西是首領,又常常與神交談,靈修的程度高過於我,他一定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緒。沒想到摩西失常了!他擊打磐石兩次,水雖然流出來,也看出工作成效來,但神不喜悅。

領導者也是人,亦有個性上的缺點,或多或少都有靈修上的破口,問題是身為被領導人的人,當他察覺這些不妥的事時,有沒有盡到規勸的責任呢?人通常對比自己身分、年紀、資歷、學歷……等較高的人,比較不願說真話,害怕得罪這等人,影響自己的利益。

「公義的嘴為王所喜悅;說正直話的,為王所喜愛。」(箴十六13),真正優秀的領導者,因他站在金字塔的頂端,看事情雖然廣卻不深,視野總有死角的時候,加上人若站得「愈高」就愈孤獨,更需要下屬衷心的建言,所以舉凡中外有許多優秀的領導者,其底下一定有能說真話的智囊團,使他的決定更周延。因此亞倫此時失職,沒有好好扮演他的角色,摩西失敗了,亞倫呢?

其實在教會內,我們往往犯了一個「替代迷思」──職位高低與靈修程度是成正比的,所以我們花許多時間關懷軟弱,需要被關心的同靈,卻忽略了教會的領導者也有軟弱的時候。更可悲的是,當我們面對那些感覺比我們更剛強之人軟弱的時候,我們自然會以苛責、批評、論斷來「治療」他們的軟弱,試問若不是神特別的保守,哪一個領導者能站立得住呢?

當亞倫看到摩西見神之後怒氣尚未消退時,他仍舊靜默不語,神尚且都不能容忍他這種行為,試問對領導者謾罵論斷的,難道神不會追究嗎?保羅深知對待掌權者之道,因此勉勵我們要順服掌權者,因為不管國家、教會的領導者都是神所安排的(羅十二1),我們連母腹中胎的骨頭如何由無變有都測不透(傳十一5),我們豈有資格嫌棄神所差遣的領導者呢?

二.亞倫上何珥山(民二十27)

摩西、亞倫、以利亞撒三人上山,將亞倫的聖衣脫下交給他兒子以利亞撒穿上,亞倫死在山頂,其餘兩人下山……,這是一幅多麼平和中帶有一點淒涼的畫面。首先我們將焦點放在亞倫的身上,他身上的聖衣是何等的尊貴!然而神將他的尊榮取下,不再擁有大祭司的身分,並要回歸平凡,赤裸裸地去面對神,這是人的無奈也是遲早要面對的事。

約伯說:「我赤身出於母胎,也必赤身歸回。」(伯一21),這種觀念雖然深植人心,然而多少人嘗試把它遺忘,想盡辦法完成他一生的理想,最後也果真「金裝於身」,卻只能試穿一下子,因為當他走向墳墓的入口時,這些金裝只能留在世間,一角一釦也帶不走,一切又歸於零,似乎只留下一股煙兒,懷念一會兒就煙消雲散,消失在時間的洪流中。

筆者十分佩服亞倫的氣度以及順服的心,從神開始吩咐他們上何珥山直到他離開世間,從未看見他對沒有進入迦南地有何怨言;反倒是摩西比較無法釋懷,再三懇求神讓他進入迦南地,最後神發怒,說:「罷了!你不要向我再提這事。」(申三26),摩西才閉口不言。人要能順服到底,除非他能完全明白神的旨意,就算不完全明白,也十足相信神的作為,一點也不疑惑,但這絕不是一蹴可及的事。

所以神要設計許多考題來測驗我們,讓我們在患難中能漸漸因著神一步步開路,使我們愈來愈能產生信靠祂的心。彼得特別將這種信心與「火煉的金子」作比較而顯得更寶貴,因為這種經過火煉過的信心,早就超越物質的價值,在永生神的眼中是極美的緻品(彼前一7)。

另外,亞倫將聖衣脫下,意味著他必須將工作交棒出去。當我們工作告一段落時,或該我們離開此工作崗位時,我們的工作交接是如何呢?我們試以接力賽作個模擬交棒的工作,首先交棒者一定要放慢速度,將他原先的步調放慢,開始將眼光專注於接棒的手,準備將棒子交付出去。

工作的交接也是如此,交棒者不能有留戀的心理,因為一旦有留戀不想交棒的潛意識時,他絕不會慢下來讓接棒者跟上,更不會專注接棒者的狀況,最後他奮力超過接棒者,喪失一次世代交替的機會,對工作的延續是極大的致命傷。因此當我們自覺工作即將結束時,我們是否會提早未雨綢繆,培養接棒人,像摩西之於約書亞以及保羅之於提摩太、提多呢?

亞倫的兒子以利亞撒接下他父親的聖衣,繼承他父親的聖職,成為第二任大祭司,讓我們不禁想到接棒工作的藝術。接力賽的接棒者,當他看到交棒者放慢速度時,他不是傻傻地站在那裏,乾瞪眼地等待別人交棒給他,而是開始起步加速;當兩者速度一致的那一瞬間,將棒子一交一接,完成交棒程序,然後接棒者全力加速,開始另一個工作階段。

假若接棒者起步過早,交棒者無法趕上他,或接棒者起步太晚,讓交棒者緊急煞車,這都是默契不夠的失敗交接者。摩西與約書亞為何能交接如此地完美呢?乃是摩西有長遠的眼光,很早就與約書亞建立工作默契,自然兩者彼此間知道何時減速預備、加速配合,步調何時一致到可以交棒,這是本會至今無法成長快速的致命傷。因為沒有建立交棒與接棒之間的緩衝期,以致於工作無法一氣呵成,將過多的成本花費於「重新開始」的空窗期,使「接力賽跑」的速度變慢太多。

有人或許會有疑問,為什麼大祭司的交接儀式要在山上呢?而且只有摩西一個觀眾,這也未免太簡便了!神真的洞悉人的內心,試想假若大祭司的交接像天主教教皇交接儀式那樣隆重,無形中誤導人民將「聖職神格化」,又是一種無形的偶像崇拜,犯了十誡的第二誡──「不可為自己雕刻偶像」(出二十4)。

基甸拒絕百姓擁立他為王後,他卻收集了1700舍客勒金子及其他飾品製造一個以弗得,最後這件人所做的以弗得成為百姓對神「移情作用」的替代品,因而敗壞百姓的信仰(士八27);金牛犢事件中,百姓也將金牛犢當作神來崇拜,「以色列啊,這是領你出埃及地的神。」(出三十二4)。這是人的劣根性,因此這場大祭司交接典禮僅是「三人上山,兩人下山」,摩西監交,如此而已。在教會我們也需秉持這種精神,不可將某種有形無形的觀念、制度、組織、做事方法……等神格化,否則一定會遭神憤怒被神棄絕。

三.百姓哀哭三十天

死與哭是分不開的連體嬰,有死人的地方必有哭聲,想想要與死去的人永遠離別,的確是令人悲傷的事。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會讓人發自內心哀哭的死人,至少在活人的心目中他絕對是個值得懷念的人。亞倫死了,能讓百姓哀哭天,代表他在百姓的心目中,是一位值得記念的領導人,「義人的紀念被稱讚;惡人的名字必朽爛。」(箴十7),試想哪一日當我們離開世間時,結果遭身邊親友唾棄,那豈不是很悲哀?

不過,假若我們在世所作所為只為求人記念,那真的十分悲哀,因為亞倫、摩西逝世,百姓不是哀哭一輩子,而是天。若摩西、亞倫只為了讓百姓記念而付出他們年的心血,陪他們走「大而可怕的曠野」(申一19),又要遭百姓煩亂、發怨言、甚至幾乎被百姓用石頭打死(民十四10),這樣辛苦的任務,所換取不過天的哀哭,這不過是年的1/487的時間而已,難怪《傳道書》的作者會說「已過的世代,無人記念;將來的世代,後來的人也不記念。」(傳一11)

但所做所為若是為了神所做的話,一切就改觀了。我們以與亞倫同樣都「歸到他列祖那裏」的摩西為例(民二十;申三十二),在耶穌時代,他曾與以利亞在變貌山與耶穌交談,證明他不是死了就算了,他乃是存著盼望離開世間,像他列祖亞伯拉罕、以撒、雅各一樣(來十一13-16)。

因此他雖然沒有進入屬肉的迦南美地,卻在樂園等候那更美的家鄉,那是眾聖徒都在等待的地方,好像他們這些古聖徒已經在機場的候機室,一起等待我們這些末世信靠耶穌救恩的選民登機,直到耶穌再臨時候到了,祂要一起帶你我及這些古聖徒一同到那預備多日的天國,享受無與倫比的福氣,這才算整個完整的救恩經綸。

「這些人都是因著信得了美好的證據,卻仍未得著所應許的;因為神給我們預備了更美的事,叫他們若不與我們同得,就不能完全。」(來十一39-40)

代表先知系統的米利暗死在加低斯,代表祭司系統的亞倫死在何珥山,代表舊約律法的摩西也死在尼波山,這些舊約的先知、祭司、律法,無法真正讓百姓進入迦南地,神在這事上表明:唯有真正倚靠神的拯救,人類才有希望。舊約的約書亞是個影子,他帶領以色列民脫離曠野流盪的生活,進入一個神所賜予他們定居的家園,但那不是真正的安息地,「若是約書亞已叫他們享了安息,後來神就不再提別的日子了。」(來四8)

神道成肉身,成為新約的約書亞,也就是希臘話的耶穌,「要將我們全人類從罪惡裏救出來」(太一21),最終的目的就是要帶我們進入那真正的安息。當我們活在紛亂的世代中,若我們不懂倚靠耶穌在紛亂不安中得享安息的話,試問我們豈有更大的信心,去面對看不見的遠景呢?的確!耶穌不是摩西、亞倫、米利暗,祂真是人類的救主,唯有祂才有真希望,套句前陣子基督教界流行的一句話──「耶穌是現代人的希望」,祂更是你我的希望!


作者: 昀寧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4/01/2000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