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271期2000年4月)
信仰社會:[聖靈月刊]突破信仰的盲點

朱成明

「你們且往示羅去,就是我先前立為我名的居所,……。所以我要向這樣為我名下、你們所倚靠的殿,與我所賜給你們和你們列祖的地施行,照我從前向示羅所行的一樣。……。」(耶七12-15)

耶利米先知蒙神選召,受命於國人被擄之前,身處於國家危急存亡之秋,站在耶和華殿的門口大聲疾呼,懇切陳述,傳達神對以色列百姓最後的呼喚,指出以色列百姓宗教上、道德上的種種惡行;同時再一次闡明偶像的無用和真神的偉大,以及拜偶像的人終必滅亡之道理,成為一篇頗引人深思之「殿前講道詞」(耶七-十)。而在這講道詞的前段,一開始耶利米先知從一個「示羅的借鏡」警告談起,點出了當時信仰上面臨危機的大盲點。

歷史的鑑戒


當士師時代的末期,正值以利任職祭司,以色列民之信仰正陷入谷底那些日子,耶和華的言語稀少,不常有默示,以利本身眼目昏花,看不分明,祭司的兒子藐視真神,褻瀆聖物,德行敗壞,任意妄為,不但不能為民表率,且使耶和華的百姓都犯了罪,這是信仰上的黑暗時期,難怪神的燈在神殿內的櫃那裏將殘熄滅。

於是神興起神人提出警告,責備且預言以利家及以色列民必遭奇禍,只可惜當時百姓若無所聞,執迷不悟,終於敗在非利士人手裏,慘遭殺害的軍兵有四千人。這是一次不算小的教訓,理應徹底檢討,悔改認錯,重新奮興才對。但歷史告訴我們,以色列的長老不但不知懸崖勒馬,回頭是岸,反而說:「耶和華今日為何使我們敗在非利士人面前呢?我們不如將耶和華的約櫃從示羅抬到我們這裏來,好在我們中間救我們脫離敵人的手。」(撒上四3、4)。

也許在他們的腦海裏「約櫃過約但河,約櫃繞耶利哥城」的偉大事蹟仍記憶猶新,約櫃對他們而言,不只是神的代表,信仰的中心,也是希望的寄託,倚靠的憑據。所以當約櫃到了營中,眾人大聲歡呼,連地都震動,哀哉!孰不知他們再度陷入信仰上的大盲點。

約櫃不但沒有救他們,反而被敵人擄去,此次的戰役以色列軍兵仆倒了三萬人,寫下了以色列歷史上恥辱的一頁。以利的兒婦在聽到神的約櫃被擄去,公公和丈夫都死了的要訊後,在產難臨終前才猛然覺醒,將這唯一的孤兒起名叫以迦博,因為她發現榮耀已經離開以色列了。

信仰的盲點


歷史像一面大鏡子,她的價值不在於裏頭劇情的曲折變化,而是誠實的映照,提供我們前車之鑑,告訴我們重要關鍵及基本原則,免得重蹈覆轍而悲劇再現。這就是耶利米先知所以一開始就利用歷史警告的目的,希望從「示羅的借鏡」中讓當時的百姓了解問題的癥結,不要再陷入信仰上的大盲點──只有信仰的表徵,而無信仰的實質。

其實神與人之關係的建立,在於神與人共同的約定,從亞伯拉罕到西乃山上,至大衛五朝均是如此。此約不但具備禮儀表徵,更具備敬虔內涵,在信仰上禮儀與敬虔本為一體之兩面,不可分開;只可惜人重外貌,神看內心,信仰在這歧異的節骨眼上,常會產生許多困惑與缺失,破壞了信仰的本質──神與人之美好關係。

猶太人就落在危機當中,當時的宗教是社會的、國族的,以禮儀為宗教生活的中心,他們的宗教制度就是律法、約櫃與聖殿,律法中有禮儀的規條,約櫃與聖殿是禮儀的表徵。

在當時猶太人眼中看來,聖殿的神聖本質是足以自保不受毀壞的,即使是情勢危急,每況愈下之時,神自然會伸手拯救,因為這是祂立名之處。難怪他們會信誓旦旦地應喊:這是耶和華的殿(耶七4);興致勃勃地昭告:我們有智慧,耶和華的律法在我們這裏(耶八8)。但他們卻忘記了聖殿的真諦──「分別為聖」(王上九3、7),忘記了律法上更重的事──公義、憐憫、信實(太二十三23),忘記了徒有外表的信仰是毫無意義的。

其實神所要的是要百姓離棄虛謊、詭詐、拜偶像、不公義……等罪惡,而手潔心清地轉向真神(撒上十五22、23;詩二十四3、4;彌六8),神所要的是一顆虔誠順服的心,「聽命勝於獻祭,順從勝於公羊的脂油。」(撒上十五22、23)。自古以來,這是神與人之間永不改變的真理。

盲點的突破


可見,這信仰的盲點常成為神與人之間最大的阻礙,破壞了神與人之間的鹽約,因此人得不到神的眷顧,才會遭受諸多的禍患。雖然身為神的百姓,雖然口裏常呼:「主啊!主啊!」但困難危急中卻是求救無門或無濟於事,因為神的回答是:我從來不認識你們(太七21-23)。除非突破盲點,重新修好與人之間的關係,才能使事情改觀,在逆境中漸露曙光與契機。

然而,就信仰的建立而言,無非是由外而內的約束及由內而外的更新過程,問題在於由外而內的約束不可流於形式化,由內而外的更新不可變成純口號,我們應該避免只崇尚禮儀而忽略內心革新的虛浮作風,也應該防範徒具規條而無法徹底遵行的假象崇拜。因此追求實質的信仰,如何力求「表裏一致」以達「知行合一」的目標,將是突破信仰盲點的重要課題。

耶穌在世傳福音之時,曾直截了當、一針見血地告訴撒瑪利亞婦人要用心靈和誠實拜神;也曾毫不客氣地責備法利賽人的假冒為善,甚至直述法利賽人的七禍(太二十三13-36),造成當時社會上不小的動盪,只因為他們也陷入信仰的盲點之中──洗淨杯盤的外面,裏面卻盛滿了勒索和放蕩。正如一座粉飾的墳墓,外觀好看,裏面卻裝滿了死人的骨頭和一切的污穢。

所以耶穌一再強調心的靈修,並呼籲當時的猶太人:既然誇口是亞伯拉罕的子孫,就應該行亞伯拉罕所行的事(約八39),這是神對人最起碼的信仰要求,也是人對神最基本的崇拜態度,是聖經中一直不變的重要真理,但也常被人們所忽略或遺忘,或許這正是人所謂的「軟弱」吧!不可不慎乎!

另外,信仰盲點的突破,除了追求信仰的實質,力圖達到「表裏一致」、「知行合一」的目標外,了解問題的癥結以後的「回轉歸向」也非常重要。古云:「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知過能改,善莫大焉。」又說:「知恥近乎勇,恥乃切切實實的覺悟。」神對我們的期盼,不只希望我們保有實質的信仰,當我們信仰陷入盲點時,更盼望我們能早日回頭。

因此神常藉著先知向背道的選民發出關切著急的呼聲:回來吧!回來吧!何必自滅亡,自尋死路呢?這是神的慈愛憐憫給人最後的機會,可惜人常常沒能立即回應,反存頑梗的心愈陷愈深,愈離愈遠,終至無法自拔,無藥可救的地步。當然「回轉歸回」切忌再落入信仰盲點之陷阱而成為「假意歸神」(耶三10),它應該包含:撕裂心腸,悔改痛哭地歸回及改正惡習,應先行善的回轉(珥二13;耶七3、5),同時把握良機,趁早悔悟,免得麥秋已過,夏令已完而尚未得救(耶八20),悔之晚矣!

結語


聖經是神所默示的(提後三16),聖經上所記載的,無非是要警戒我們這末世的人(林前十11)。其實天下無新事(傳一9),無論哪個時代,真理永遠不變,原則永遠適用,只可惜問題仍是問題,錯誤繼續錯誤,人不能提取真理原則的歷史教訓來解決當前的現實問題。難怪歷史一再重演,悲劇一再發生,這就是人類的悲哀。但願末世真教會的真信徒,能突破此瓶頸──信仰上的盲點,當我們向人宣揚:「這是真教會!真理在我們這裏!我們有聖靈同在!我們有神蹟奇事證明!」的同時,先捫心自問:我們有真的「信仰實質」嗎?


作者: 朱成明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4/01/2000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