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日頌
「我寧願是單身但渴望結婚;而不是,已婚,卻希望仍舊獨身。」一位作家如是說。
** **
到達適婚年齡的青年就會謹慎地面對自己的婚事;然而從過來人的事例、朋友的意見、教會的勉勵,以及家人的參與等多種因素,使得原本一件美事,卻令青年人心中憂慮而感到無所適從。
選擇結婚的原因很多,最常聽到,也是最令人心動的是「因為我們相愛」。當然,我們也會聽到從另一層面提出的理由:可以有效地滿足我們的需要;可以學習伴侶的優點以彌補自己的缺點;可以使晚年有個伴兒……。不錯,結婚真的很好,可是在當今風氣開放的社會中,卻有人喊出「結婚是戀愛的墳墓」的口號,為什麼自認為因為相愛而結婚,卻產生離婚或婚姻不美滿的結果?
人類的生理發展在正常的情況下,只要進入青春期就會有注意、愛慕異性的心理:想看對方,和對方在一起,甚至產生和對方發生性關係的念頭;然而這些現象卻是因生理發育相隨而來的現象,這只是因異性的吸引而展現的初層次行為,和結婚建立「美好」家庭還有好遠的一段距離。
青少年約莫從11、12歲開始有「愛」異性的心理,而被公認身心成熟時期都是在18歲之後,以目前大多數青年結婚的年紀,還有十年以上的學習才能具備結婚的成熟條件。可惜由於性觀念的開放,社會傳播媒體的污染,傳統約束力的脆弱,使不少男女青年對於結婚就好像是吃蘋果一樣,滿意就吃完,不滿意就丟棄;甚至出現只要同居不要結婚的潮流。這都是因為太多失敗婚姻的案例造成的結果。
青年男女見了面很容易因性荷爾蒙的刺激真有一見鍾情、相見恨晚的心理,愛情進展的速度勢如破竹,銳不可擋,這個時候絕不會去理會那些「良心的建議」,甚至將之仇視為「你們是專為破壞而來的」。
** **
其實人在20歲以前的生理發育尚未完全成熟,尤其是女性的子宮及授乳器官。為了讓母親準備好懷孕及授乳,還讓女性的生理發育比男性早了二、三年,但那根本不是結婚的好時機。男女青年的結婚並不只是因性的需要而已,在婚後的夫妻生活中發生性關係(時下青年叫「做愛」),只不過佔一天之中的一小部分而已,醒著(沒睡著)的時間占絕大部分;夫妻二人在共同生活中,不像戀愛時用心地展現美好的一面,也迷糊地看著對方美的部分,那樣愛慕異性的結果,往往連小學生都在班上「老公」「老婆」地認同起來。
夫妻在婚後的家庭生活中身心狀況赤裸裸地展現在對方面前,這時才發現對方竟然是那麼地「不適合自己」,當然就會後悔、就會鬧離婚了。除了你(妳)有絕對的信心:神所配合的,縱使感覺再多缺點,我也要愛她(他),否則,婚前真該彼此用心考慮,謹慎抉擇。
男女交往不能只是「好想他(她)!」、「好想在一起!」要想:這個人婚後和我生活在一起,擁抱的性生活占不到一天的十分之一,十分之九以上是兩個不同的生物個體在互動著,尤其心理的適應和接納,絕不是「我們很相愛」就可解決的。
同一個體、同一心態要和我們相處幾十年的日子,這中間如何去愛人,如何去被愛;如何以穩定的情緒去體會對方的感受;在有孩子之後更複雜而沉重的家庭擔子,要如何共同來承擔;如何共同攜手共勉遵守婚前的承諾,這些才是婚前的抉擇要注意到的問題。
無可否認的,俊男美女是青年擇偶的重要條件,但是男女雙方是否有能力維持這個家庭的生活?是否有包容彼此缺點的雅量?如果你的信仰還存在,是否注意到對方信心的好壞?有結出聖靈的果子嗎?曾一起禱告嗎?曾討論如何為婚後屬靈的生活而奮鬥嗎?在很多生活上重要的事項是否有共同的看法?如果青年男女能這麼不「昏」的話,就不會有「男女因昏了頭而結婚」的說法,更不會有婚前性行為的發生了。
** **
不少基督徒會問:婚姻要遵照神的旨意,神的旨意在哪裏?基本上神是不會告訴我們「哪一個」是我們的配偶,但是神會如同指示亞伯拉罕為兒子到「本地本族」娶媳婦一樣地指示我們:「你們和不信的原不相配,不要同負一軛。」神的旨意就是要我們在信仰相同的「本地本族」的青年中去做抉擇,在這方向中你也會如同亞伯拉罕的僕人向神求「好機會」而知道這就是神施恩的旨意。
在此過程中我們隨時觀察自己:我們的觀感合乎聖經嗎?我們觀感合乎情理嗎?會不會做不合理的祈求?如:我要和大富翁結婚?有沒有一開始就預設除了這人之外,我誰都不要的心理,有沒有用心觀察對方是否善解人意也充分具備彼此適應的能力?是否有穩定的情緒來進行彼此為人處世及表達人生觀的溝通能力?這些都不是一個國、高中生心智能力所能及的,也是一個18歲以上的青年該用心修習的課程。
「活到老,學到老。」各不同年齡階段有不同學習教材,適婚青年男女該修習婚前教育課程,舉凡男女青年身心發展、擇偶的心態及婚後生活等都必須學習;因此在未婚青年靈修會的活動課程中,除了讓青年有參加活動增加認識的功能之外,在上述的婚前教育課程更是不可缺少。
現代青年有一些在擇偶過程中、不希望家中父母或教會長者協助提供意見,認為他們的意見太八股、大固執,不合自己的需要。其實固執的人才會認為別人固執;認為別人八股的,你可能只有「一股」(更死板)。婚姻是人生大事,不可以把自己侷限在偏激的死胡同中。也許他們的意見無法叫你接受,你也可把意見轉呈給教會其它弟兄姊妹,尤其是值得信賴及深交的益友。
針對這些長者的期盼提供一些不同角度切入的看法。父母及教會相關人員一定是愛我們、關心我們的,以他們的人生經驗及信仰的指引,應該是可以彌補我們「當局者迷」的缺失。只要你能認同家庭和教會,聽聽他們的心聲、溝通彼此的看法,在你和他們之間取得一個共識,應該是對自己有利的。
** **
選擇婚姻這條路不少人曾走過,你也可以找美滿成功的案例,誠心向他們請教,配上真心地向耶和華祈求,你應該可以憑信心找到理想的配偶。願神賜福給你。
(原[青年團契]2000年05月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