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272期2000年5月)
主題特寫:[青年團契]傳道團隊裏的小兵
目錄 | 上一章 | 下一章

林賢明

在一次喪禮會場,意外遇到三位軍校的同學,使原本自認為退隱山林的我,再度曝光了。過了不久,曾經和我一起在憲令部服務的同學──吳忠謙,也來到台南教會找我;那時,他已官拜中校,是台南市憲兵隊隊長,也因同袍之情,使我們勾起過往的點點滴滴的往事。

如此的會面,使我回憶過去的軍旅生涯,且更加懷念昔日長官提攜指導之情。尤其聽到愛護、勸留我的警務處長,已是憲校少將校長;曾給予指導的警二科長,也榮陞北市憲兵隊少將隊長;不僅如此,過去任連長和警務組參謀時的指揮官,如今已分別是憲兵司令和副司令了。此時,心中卻有著莫名的感嘆!然而也再次激勵、支持我獻身傳道的選擇。因為……

一、我有個親嘗主恩的家庭

我是生長在雲林縣大埤鄉下的農村子弟,1962年冬在大林教會接受洗禮,在大德教會接受宗教教育。由於父母不識字、家境清寒,所以經常苦口婆心要求:當努力用功讀書、重視聚會和信仰;這也成為孩提時代唯一的印象,也是日後努力的方向。

小時候,大德村(俗稱蘆竹后)相信耶穌的人,屬於弱勢團體,左右鄰舍和親族,都是以傳統信仰為主,至今依然如此;也因著如此根深蒂固的包袱纏累,若談到要他們信耶穌,真是一件難事!也就是說,若沒有家父罹患重病,生命岌岌可危的話,根本無法從郭柱長老那裏接受耶穌救恩而病得醫治。

憶及如此恩典,成了我們林家的大轉機,也帶來村裏的佳音,使許多親友同沐主恩而信主。然而,信的人雖多、恩典也豐沛了,但對於生命和靈修之道的認識,可說是不足和欠缺的;尤其受到家族有人迷失信仰的衝擊,更加添了我原先獻身的心志,故暗自決心當報答主耶穌對我們林家的揀選和垂憐。

二、我有個親嘗恩惠的經歷

父母為了教養我們,含辛茹苦、備極勞苦。爸爸時而北上或南下割稻、或做些雜工;媽媽總是下田幫人插秧、或工廠女工,為了就是希望我們有個美好的前途。在這樣的環境下,兩個姊姊不得不放棄讀書,學些技藝、賺點錢,協助我們課業與生活之需;這也成為我們兄弟三人,往後選擇軍人和警察的原因。

1980年夏天,是親嘗恩惠的開始。那時愚拙的我,只希望不增加父母負擔,有個讀書的機會,同時又不影響日後為主做工的機會。於是選擇憲兵學校專科班和服務十年的準備,1982年冬畢業了,開始人生當中難得的操練。經歷了排、連長的歷練,營、指揮部和司令部指參作業,也接觸了憲兵勤務多元化、社會性的生活。

在這十幾年來的生涯,神在我這個能力、經歷不足的身上,更顯出了許多奇妙帶領,使我確信「神不單是父母的神,也是我的神」;回首夢已遠,留下盡是主伴隨同行的腳蹤。然而在這個亨通平順的背後,卻始終感覺有如在虛擬實境下,毫無意義地打拼一樣,心想與其浪費生命,何不把當初獻身的志向,付諸行動呢?際此,拋開前途和經濟的考量下,1992年冬毅然選擇退伍,並於隔年報考神學院。

三、我有個親嘗主愛的職場

1996年七月駐牧台南和麻豆教會,開始了另一種新生活和挑戰。在這段駐牧期間,承蒙教會的接納和指導,使我在工作當中,體會到傳道者講話的重要性。記得駐牧教會之前,在神學院曾經請教一位長輩,若是辦理喪禮時當注意哪些事情,沒想到此一問題,竟是初到台南教會接二連三的課題。

台南和麻豆教會,是我傳道生涯中的第一站;信徒數總計約有六百多位。在教會平日訪問和關懷的事上,看到了許多信心和愛心的感人見證;譬如陳小芬姊妹從植物人的邊緣逐漸康復的見證;方清財弟兄腦部開刀的奇異恩典等等。而且有一群為探訪事工付出心力的同靈,使我深深感受到神恩手的幫助,因神是默然愛我們。

**    **


基於此感受,我確知是在神的園地,和教會兄姊一起來經營、灌溉。因此,當回憶過去往事之時,我的心決不回頭一望,因為神就在我的前頭帶路,儘管有時步速稍為遲緩,或是體力較差,但神仍然攜我同行。今藉著《青年團契》邀稿的機會,重新思量來時路的感動,因為「傳道生涯不孤單或無力感,神的聖目必看顧」;「傳道工作不寂寞或無助感,神的恩手必幫助」。



(原[青年團契]2000年05月號)


作者: 林賢明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5/01/2000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