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榖響
「神的神能已將一切關乎生命和虔敬的事賜給我們,皆因我們認識那用自己榮耀和美德召我們的主,因此祂已將又寶貴又極大的應許賜給我們,叫我們既脫離世上從情慾來的敗壞,就得與神的性情有份(become partakers of the divine nature)。」(彼後一3-4)
神的形像與神的性情
起初神按照自己的形像創造人類(創一26-27),這形像是尊貴的,唯獨人類擁有,超乎萬物之上,然而神是靈的存在(約四24),沒有可見的形像,所以創造人類時所謂的形像必定不是以物質的外觀而言,那麼神的形像又是指著什麼?
人類的語言能夠描寫人類的事情,有時尚有未逮之處,何況要描寫神的事情,只能有類比的效果,有可以體會的部分,也有造成矛盾的困難,因此當我們以人類的語言談論神的時候要特別小心區分可用與不可用的語意範圍,免得未得其利,先蒙其害。
神的形像這個名詞也是如此,若以人的角度來看,形像必定是可見的,但是神卻是不可見的靈,如何有可見的形像,在語言上已經自相矛盾了,所以這部分就是不可用的語意範圍。
但是神的形像仍然有可以體會的部分,形像是一個辨識的特徵,每個人的面貌不同,作為辨識的功能,即使雙胞胎也會有細微的差異,所以神的形像意指神獨特的存在與本質,透過神的形像,辨識神的存在與本質,既然人類是按照神的形像創造的,在人整體的身上就可尋找神的形像,這時我們所聚焦的不是人的面貌之形像,而是人的存在與本質如何反應神的形像,反應神的存在與本質?
並且穿上新人;這新人是照著神的形像造的,有真理的仁義的聖潔。(弗四24)
保羅以真理的仁義與聖潔說明創造時所根據的神的形像,不是物質可見的形像,而是屬靈的存在與本質,人類起初有的,但是後來犯罪離開神,受了咒詛,將神所給予的形像敗壞了、失落了,「這舊人是因私慾的迷惑漸漸變壞的。」(弗四22)。所以耶穌基督來到世界,就是為了恢復人類原有的神的形像,讓人重新穿上神的形像,反應神的存在與本質。
耶穌已將一切關乎生命與虔敬的事賜給我們,耶穌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裏去。」(約十四6)。祂應許要拯救我們脫離世上從情慾來的敗壞,得與神的性情有份,就是穿上神的形像,重現神的本質。
因此,神的形像就是神的本質,神的本質就是神的性情。神的性情具有真理的仁義和聖潔(in righteousness and holiness of truth),如此可概括三個部分:真理、仁義、聖潔。
一、真理
神是真理,意指神決不會說謊(民二十三19),神是信實的,沒有虛假,祂說的話一定成就。「雨雪從天而降,並不返回,卻滋潤地土,使地上發芽結實,使撒種的有種,使要吃的有糧。我口所出的話也必如此,決不徒然返回,卻要成就我所喜悅的,在我發他去成就的事上必然亨通。」(賽五十五10-11)
有時神或許會保持沉默(伯三十三13),讓人無法參透神的作為,但神決不會欺騙。
二、仁義
仁義是神的本質,猶如宇宙萬物的秩序與和諧,「自從造天地以來,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雖是眼不能見,但藉著所造之物就可以曉得,叫人無可推諉。」(羅一20)。神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傳三11),萬物各有自己的定位,彼此也有密切的關聯性,一個人與一件事「應該」如何,這是義的表現,既然有義的表現,就會帶來美善的結果,個體的價值得以實現。
有時神似乎袖手旁觀,其實神在觀察與等待,何時我們回到應有的位置,信心成長到神所期待的程度時,患難立時解決。
三、聖潔
神是聖潔的(利十九2),沒有污穢與瑕疵,「神斷不致行惡;全能者斷不致作孽。」(伯三十四10),天使對神的頌讚,只有說:「聖哉!聖哉!聖哉!」(賽六3),因為神的榮光充滿全地,驅逐黑暗的權勢,一點邪惡都無法站立在神的面前,當人面對神的聖潔時,就顯出人的缺欠與不潔,所以呼喊說:「禍哉!我滅亡了!因為我是嘴唇不潔的人,住在嘴唇不潔的民中。」(賽六5)。人見神的面不能存活(出三十三20),惟靠耶穌基督的寶血洗淨我們一切污穢,成為聖潔,我們才能與神見面,與神同住,與神合一。
人類道德的基礎
萬物中只有人類有良心的作用,只有人類會說:「我錯了。」這良心是神創造給予的,「人的靈是耶和華的燈,鑒察人的心腹。」(箴二十27),良心使人自己看管自己,是非之心同作見證,思念互相較量,或以為是,或以為非(羅二15),這就是人類道德的基礎。
人類各民族的道德形式或許不同,但是道德原則卻是普遍的,因為各地的環境有所差異,具體的個別必須適應特殊的環境,於是產生獨特的生活方式與道德形式,然而,人的良心既然都是神所創造給予的,道德基本原則是共通的,例如,孝敬父母是普遍性的道德原則,但是各民族的具體實施方式卻有不同,周朝時代,為父母守喪要三年,表示哀傷與孝敬。
台灣阿美族的親人離世,停棺在家不能超過三天,也是孝敬的表達方式,因為及早振作起來,投向未來,才能在艱困中繼續生存。周朝的生活環境與台灣阿美族不同,所以會有不同的孝敬方式。
道德既然是從神而來,自然與神的性情有類似的地方。尋求道德的實踐成為了解神性情的途徑。「正因這緣故,你們要分外地殷勤;有了信心,又要加上德行;有了德行,又要加上知識;有了知識,又要加上節制;有了節制,又要加上忍耐;有了忍耐,又要加上虔敬;有了虔敬,又要加上愛弟兄的心;有了愛弟兄的心,又要加上愛眾人的心。」(彼後一5-7)。從個人、家庭、社會、教會、全世界都在努力道德的實踐,藉此證實神的性情在我們身上已經彰顯。
如果我們對神的性情愈來愈多的認識,這樣必叫我們的靈性增長,與神的性情愈類似,結滿仁義的果子(腓一11),豐豐富富地得以進入我們主──救主耶穌基督永遠的國(彼後一11)。
效法基督
耶穌基督將神的性情具體表露出來,成為我們效法的對象(林前十一1),基督給我們留下榜樣,叫我們跟隨祂的腳蹤行(彼前二21),我們若能照主所行的去行,就是住在主裏面的人(約壹一6)。
耶穌常在曠野、山上禱告,甚至在承受十字架苦難前,祂也需要在客西馬尼園迫切祈求天父加添力量(路二十二43-44)。今天聖靈與我們同在,聖靈知道我們的軟弱,代替我們禱告,按神的旨意替我們祈求,聖靈參透萬事,將神的奧祕啟示我們,引導我們進入一切的真理,所以我們更要常常在聖靈裏禱告,被聖靈充滿。
耶穌看見許多的人困苦流離,如同羊沒有牧人一般,就憐憫他們(太九36)。曾有一位長大痲瘋的病人來求耶穌醫治,耶穌動了慈心,就使他的痲瘋病得了潔淨。我們的心是否常有憐憫的痛?誠如德蕾莎修女說的:「愛是一種受傷(Love is hurt.)。」愈多愛的人,心靈愈容易受傷,因為看到人間的苦,他的心就會痛,因著愛與同情,激發我們付出與關懷的行動。
耶穌說:「我心裏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這樣,你們心裏就必得享安息。因為我的軛是容易的,我的擔子是輕省的。」(太十一29-30)。柔和謙卑就是看自己在神面前一無所有,完全仰望神的供應,如同斷過奶的孩子在母親的懷中,平靜安穩(詩一三一2-3)。我們愈能倒空自己,像耶穌基督虛己,自己卑微,存心順服,以致於死,神就將祂升為至高,我們也能蒙受神的澆灌,分享神的本質。
現代人飢餓非因無餅,乾渴非因無水,乃因不聽神的話(摩八11),唯有歸向神,認識耶穌基督,信靠耶穌的救恩,人的性情得到改造,與神的性情有份,飢渴才能得到真正的飽足。
(原[青年團契]2000年07月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