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許恩得
1.規劃前程前,必須突破「顯然之物」的迷失
神造萬物,從無到有,從未見到看見。基督徒在從事前程規劃的過程中,也要有突破「顯然之物」的信心。
具有突破「顯然之物」信心的人,在規劃前程時,不會擔心自己會不會成功,而是相信自己的努力一定有影響力。
就以亞伯為例,如果單以他在世上所得到的結果,我們可能會認為亞伯沒得到神的保護,以致遭該隱的殺害,而判斷他是失敗的。可是《希伯來書》的作者卻說:「他(亞伯)雖然死了,卻因這信,仍舊說話。」(希伯來書十一4)。可見有信心的人,在從事前程規劃與實踐的過程中,即使死後仍有影響力。雖然所追求的結果不一定馬上實現,甚至在有生之年仍看不到,但是只要有信心,理想總有實現的一天。
《荒漠甘泉》就以信心的禱告為例,說明這個觀念:「莫勒先生曾為他五個不信的朋友禱告,他天天求神,不肯放鬆。雖然一時看不見什麼效果,可是他絕不灰心,一直繼續求神。結果,五年之後,第一個朋友得救了;十年之後,第二和第三個朋友得救了;25年之後,第四個朋友得救了;莫勒死後好幾年,第五個朋友得救了。」(參:《荒漠甘泉》,23-24頁)
照著神所分給各人的信心去規劃前程,並努力將它實現,可以產生一種無形的影響力,直到死後仍不消失。如果我們無法突破「顯然之物」的迷失,不但無法擬訂激發自己潛能的適當目標,而且會忽略自己所擁有的力量。
例如以利亞在殺死450個假先知以後,由於無法突破顯然之物──耶洗別的威脅──「明日約在這時候,我(耶洗別王后)若不使你(以利亞)的性命像那些人的性命一樣,願神明重重地降罰與我。」(列王紀上十九2)。結果就逃跑躲進山洞中,不知神暗中尚留下七千人(列王紀上十九18)。顯然缺乏信心的人,常將困難想像得比實際困難多好幾倍。
神要基督徒追想過去的歷史,神揀選祂的百姓,也是從一個人開始的(以賽亞書五十一2)。任何偉大理想的實現,也是從一個人開始的──自己!
2.所規劃的前程,必須經歷長期的日常生活考驗
能發展出輝煌前程的人,不只是照著神所分給各人的信心去規劃前程,並努力照著神所分給各人的信心,在長期的日常生活中將它實現。
例如以諾是個有信心的人,但證明其有信心的根據,不是他被接升天的那個結局,而是一般人不易察覺的生活體驗──與神同行三百年。因此《希伯來書》的作者說:「只是他(以諾)被接去以先,已經得了神喜悅他的明證。」(希伯來書十一5)
信心的表現,不是一時的激情或異象,更不是一時的作為或結果;而是在自己日常生活中,通過長期的考驗。成功的人,不論日常生活中遭遇到多少磨練與阻礙,一定懂得對所規劃的前程堅持到底,而是在自己日常生活中,逐漸實現。
3.規劃前程之後,必須馬上採取具體的行動
一位有信心的人,在規劃前程之後,必會馬上採取具體的行動,就像挪亞的例子:「挪亞因著信,既蒙神指示他未見的事,動了敬畏的心,預備了一隻方舟,使他全家得救。」(希伯來書十一7)
一位有信心的人,不但能分辨什麼是神指示他該做的事,而且「凡神所吩咐的,他都照樣行了。」(創世記六22)。我們區分一個人有沒有信心,不是看他有沒有「心」,而是看他有沒有「動」。行動才是信心的表現。
4.採取行動之後,不論遇到任何困難,都必須堅持所追求的目標
一位有信心的人,採取行動之後,不論遇到任何困難,都必堅持所追求的目標,就像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約瑟等有信心的人一樣,堅持對所盼望的目標到底;不只死而後已,而且死後還要後代堅持盼望。
我們在實務觀察卻也發現,同樣是「堅持到底」,卻有不同的結果。有人「堅持到底」,持久前進,最後成功;也有人「堅持到底」,持久前進,最後卻失敗。「堅持到底」,最後成功的人,稱為「信心堅定」;「堅持到底」,最後卻失敗的人,稱為「頑固不靈」。
在發展前程過程中,如果能分辨自己能突破各種阻礙,堅持所追求的目標,是「信心的表現」;如果發現自己不能突破阻礙,彈性調整所追求的目標,是「智慧的行為」。同理,在發展前程過程中,如果瞭解自己能突破各種阻礙,卻不能堅持所追求的目標,是「軟弱的表現」;如果發現自己不能突破阻礙,卻也不能彈性調整所追求的目標,是「頑固的行為」。問題是:「如何區分自己是頑固不靈或是堅持到底?」
亨利福特幽默地回答上述問題說:「不論你自己認為做得到,或認為自己做不到,你都是對的」。按筆者的經驗,憑藉自己的認知決定自己「做得到」,似乎「太有自信」了。筆者認為,信心的表現與智慧的行為並沒有衝突。往往有大智慧的人,才能有信心的表現;依信行事的人,才能產生大智慧。所以有智慧的人,最好分析環境之後,再堅持前程目標,往往會有信心突破各種阻礙。
以「建立基督的肢體」為方向
基督徒要活出神的恩惠,除了要「認識自己」及「依信行事」之外,還要有「建立基督的肢體」之觀念。所以保羅接著又說:「正如我們一個身子上有好些肢體,肢體也不都是一樣的用處。我們這許多人,在基督裏成為一身,互相聯絡作肢體,也是如此。」(羅馬書十二4、5)。意思是說,基督徒從事前程發展的過程中,不能只為自己的方便或需要,更應該考慮教會整體的發展。
如何讓基督徒在「認識自己」及「依信行事」之後,達成教會「建立基督的肢體」之目標?保羅提出二個基本原則:
一、不都是一樣的用途
教會發展的過程中需要許多肢體,基督徒若要成為其中的肢體,必須把握三個基本原則:
1.成為有用的人
耶穌說:「你們是世上的鹽。鹽若失了味,怎能叫它再鹹呢?以後無用,不過丟在外面,被人踐踏了。」(馬太福音五13)。在此,耶穌對所有的基督徒提出警告:社會是現實的,無法在社會上發揮用途的基督徒,會被排斥(丟在外面),甚至被輕視(被人踐踏)。可見基督徒必須在社會上成為有用的人。
2.成為教會需要的人
基督徒成為社會上有用的人還不夠,基督徒要得到神的喜悅,必須考慮教會發展的需要,來決定自己未來工作的方向,在教會裏成為有貢獻的人。
例如,耶利米是在約西亞作王第13年蒙神選召,擔任先知,事奉神(主前626年,耶利米書一1)。時為約西亞王開始宗教革新的前五年,約西亞王從聖殿中找到律法書,發現朝中與民間的作為遠離神的訓誨,因此著手廢除偶像,恢復聖殿敬拜。約西亞王死後,政治、道德與宗教又趨於敗壞,終至人民被擄到巴比倫而亡國。在這種由盛轉衰的環境中,最需要神的話語與指示。耶利米在這種時代當先知,正符合社會的需要。所以在經營人生的過程中,除了根據社會的需要,配合自己的個性、能力與經驗,決定工作使命,並進而實現個人的理想與抱負之外,更要兼顧教會的發展。
一般基督徒常問的問題是「我要如何知道教會發展的需要?」及「從教會發展的許多需要中,我如何知道我該做甚麼?」
想知道教會發展的需要很簡單,就是積極投入教會的事工。不論任何工作,只要我們積極投入,就會瞭解教會的現況並發現教會的問題;瞭解現況並發現問題之後,就會知道教會發展的需要。
每位基督徒都應該配合教會發展的需要來規劃適合自己的人生。至於自己應投入那一種教會事工?聖經教導我們不用擔心,到時候自己就會知道。只要積極投入教會的事工,神會讓每位基督徒瞭解自己應投入那一種教會事工,因為神會為教會發展的需要,激勵祂所要用的工人(腓立比書一3-6)。
3.成為教會獨特需要的人
保羅認為每位基督徒不只都要對教會有所貢獻,而且要能提供與眾不同的貢獻。所以保羅說:「正如我們一個身子上有好些肢體,肢體也不都是一樣的用途。」簡單地說,就是每位基督徒要發展自己的前程,配合自己的角色,發揮自己獨特的功能,才能在教會中成為有獨特用途的人。
(原[青年團契]2000年11月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