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謝宏駿
「時候將到,如今就是了,那真正拜父的,要用心靈與誠實拜祂,因為父要這樣的人拜祂,神是個靈,所以拜祂的必須用心靈和誠實拜祂。」(約四23、24)
信仰是個人與神之間的關係,神是我的神,沒有任何人可以替代我自己的位置,這是我個人對神的體驗。所以當我向神崇拜的時刻,心靈深處只有神與我的對話。我以心靈與誠實,來到神的面前敬拜、讚美,不限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只要我心轉向神,我靈向主歌唱,神就會與我交通、回應。
「拜父的不在撒瑪利亞,也不在耶路撒冷」,就信仰的內涵而言,地點與時間的形式不再重要,因為神看重的是我的心靈。
唯有在這樣的基礎上,我們來討論聚會的形式與意義才不至於錯失方向。在群體的敬拜中,個人融入在群體裏面,如果個人的信仰內涵尚未建立,群體的崇拜容易成為個人的迷失,在別人眼光中的信仰表達容易成為一種表演(show),聚會成為表面的形式,缺乏實質的內涵,心靈無所投注在聚會裏面,這樣的敬拜也是枉然。先知責備以色列人說:「主說,因為這百姓親近我,用嘴唇尊敬我,心卻遠離我;他們敬畏我,不過是領受人的吩咐。」(賽二十九13)
個人在群體敬拜中保持自覺,同時也能感受別人敬拜的態度,相互感染、傳遞敬拜的氣息,都是從心靈深處流露出來的讚美與感恩,信徒之間於是產生某種奇妙的聯繫,流動著靈的感觸,彼此呼應,在詩歌頌讚中,在開聲禱告時;在領受神的話語中,群體的融合如同麵粉和水,結成一團,聖靈使我們合而為一,聖靈運行,打破個人的藩籬,心與心敞開、接觸、感動。敬拜本身就是一個見證(註一),對未信主的人形成一種奇妙的吸引力,他們即使不明白,也能感受敬拜的氣息。
聚會的感動與否決定於個人開放的心靈,讓聖靈進入,讓別人進入,同時自己也願意進入別人的心靈世界,這樣的聚會才有充實的意義與價值。
在聖靈的帶領、個人的投入,這兩樣前提下,我們便能討論聚會的形式與內涵如何規劃。
聚會分為兩大類:一為講道性質;一為分享性質。前者為單向地講解聖經經文與生活應用,後者為多向地互動分享讀經心得與生活感受。第一類又可分為一般講道與專題闡述,針對聖經經文的解經講道是現代教會迫切需要的,很多信徒讀經沒有恆心往往是因為讀不懂聖經,或是對聖經停留在字面意義上,或是片片段段的瞭解,對信仰的觀念難以完整地建立起來。這種經文講道可以是全體性的聚會方式,例如安息日聚會,不分男女老幼,皆可適用。
另外信徒有生活的需求,應該給予實際的教育指導,此時必須按照個人年齡、性別、身分、背景、文化之不同,因材施教,給予個別性的滿足,如此可以在各種團契中安排生活專題闡述,或是安排特別聚會的方式,聚集不同類型與需求的信徒,給予適用的教育。
其次,分享性質的聚會方式,強調肢體之間的互動,信徒必須有對話、關懷,彼此的關係才會深入,人往往停留在表面的交往與問候,缺乏內心世界的分享,每個人的心靈就像一口深井,沒有打水的器具,如何得到井裏的水?所以如何安排分享性的聚會形式也是非常重要。
目前,晚間聚會仍舊是單向的講道聚會居多,可能對習慣聚會的老信徒無所謂,但是對信徒的互動卻沒有幫助,尤其是比較軟弱的、被動的、邊緣的信徒,卻一直無法進入教會的團體裏面,他們只有與神交通,沒有與弟兄姊妹交通,如此肢體與肢體之間怎能產生情感聯繫?
因此,晚間聚會應該重新規劃與分配,有的晚上留給團契聚會,有的晚上做為家庭聚會,有的晚上開放信徒見證分享,有的晚上做為詩歌崇拜,或是禱告團契。信徒可以自由選擇適合自己需求的聚會形式,聚會不會變成壓力,也不會流於無內涵的形式表象。
聚會應該兼顧神與人、人與人這兩種關係的建立,主耶穌說過,律法的總綱只有兩條:第一就是「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你的神」,其次就是「愛人如己」(可十二28-31),聚會的目的就是愛神與愛人的雙重結合。
** **
「你們不可停止聚會,好像那些停止慣了的人,倒要彼此勸勉,既知道那日子臨近,就更當如此。」(來十25)
為何聚會又與基督再臨有關?信徒之間的聯繫,彼此的造就,是我們面對耶穌基督再臨的日子前重要的支持,基督徒的聚會可以發揮許多重要功能,諸如:提供基督徒屬靈的食糧與力量,彼此的代禱與關懷,患難中互相安慰與鼓勵等等,我們都知道,基督再臨前會有大災難發生,若不減少那日子,凡有血氣的,總沒有一個得救的;亦即會有患難逼迫、情慾的迷惑,而且還有異端邪說出現,有假基督、假先知起來,顯大神蹟、大奇事,連選民都可能受迷惑(太二十四21-25)。在基督再臨前的日子,我們身體、靈魂都要遭遇空前絕後的危機,若不在教會弟兄姊妹的聚會中彼此支持,單憑個人微弱的力量,如何抵擋這些災難?如何度過這些危機?
為了加強信徒之間的聯繫,近來有些教會開始推動所謂「細胞小組」的聚會方式。以五到十人為組成單位,成為一個細胞小組,建立深刻的友誼,提供最快速的關懷,可以興趣、年齡、地域或其他因素來組織「細胞小組」,而且要不斷地開拓新的小組;尤其對新進的慕道朋友更能給予適時的造就,如此「教會一定能同時向更大與更小增長」(註二),小組最能產生親密感與緊密感的團契,在小組裏,每個人都知道你的名字,當你缺席時,每個人都會注意到。個人的存在是非常重要的,而且都受到重視。「小組是關閉教會後門最有效的方法」。
細胞小組的聚會通常選擇在家庭裏,因為家庭比較不像在會堂裏嚴肅,心情容易放鬆,談話能夠深入一些,讓每個人都有發言的機會與時間。聖經裏,保羅多處提到「家裏的教會」,很可能就是「細胞小組」的雛形(西四15;林前十六19;羅十六5)。
目前教會信徒的流失率常被提出討論,猶如破網中的魚,這是教會領導者必須正視的問題,我們牧養的策略是否有漏洞、有破口?人都需要被重視的感覺,教會以往卻有淡化個人的傾向,也怕給人過多的關懷,造成別人的不便,我們甚至不願採用「人為」的方法去聯繫信徒,似乎這樣做不屬靈,在「人意」與「神意」的分辨上,我們一直有著許多困擾。
其實,聖經說的很明白,「你去打仗,要憑智謀;謀士眾多,人便得勝。」(箴二十四6)。然而人卻不可依靠自己的聰明智慧,「你所做的,要交託耶和華,你所謀的,就必成立。」(箴十六3)。因為「人心多有計謀;唯有耶和華的籌算才能立定。」(箴十九21)。這樣看來,信徒的牧養仍然要有策略,要有計畫,不是「無定向的奔跑」、「打空氣的鬥拳」(林前九26)。但這一切的計畫要執行,要有效果,必須在禱告交託中完成,我們乃是與神同工,是神在工作,我們是祂的同工。
細胞小組的作法只是一個例子,重要的是我們如何運用「諸般的智慧,勸誡各人,教導各人,要把各人在基督裏完完全全地引到神面前。」(西一28)。這正是基督徒聚會最重要的意義了。
參考資料
註一:《直奔標竿》,Rick Warren,楊高俐理譯者,基督使徒協會,1997,第253頁以下。
註二:前揭書,第344頁。
(原[青年團契]2000年12月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