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386期2009年11月)
專題報導:第122首 彼此相愛Blest Be the Tie

讚美詩源考小組策劃黃綉華撰稿

曲調名:DENNIS,6.6.8.6

作詞者:John Fawcett, 1740-1817

作曲者:From Hans G. Nageli Arr. By Lowell Mason, 1792-1872

第一節譜例:兄弟相愛、相親,須要心誠、意真;

Bleat be the tie that binds Our hearts in Christian love;



這首描述教會弟兄姊妹手足情深的詩歌,有一個美麗而感人的故事。

1765年,25歲的約翰浮瑟特(John Fawcett)和他的新婚妻子瑪麗(Mary)在英國溫斯蓋約克夏村(Yorkshire Village, Wainsgate)一間窮困的浸信會小教堂開始擔任牧師。初無牧師宿舍,輪住各戶;早餐馬鈴薯,晚餐還是馬鈴薯。

獻身服事於貧苦的環境七年後,1772年他在日記上寫著:「這些年來,家裡人口增加的速度比收入要快得多。」不久,他接到倫敦有名有勢力的卡特里(Carters Lane)浸信會大禮拜堂派專人登門禮聘。他們決定承接那大教會的牧職。

再來的星期天,浮瑟特在約克夏教會為那些悲傷含淚的教區居民作最後一次的講道並辭行。當家具書籍全裝上車,夫妻倆同坐在箱子上流淚。瑪麗哭著說:「我不能忍受了!我們怎麼能離開。」浮瑟特說:「我也不能忍受離開,我們不走了!要留在這裡和我們的信徒在一起。」車上的東西馬上卸下來放回原處。

接下來的第一個星期天,浮瑟特講道引用《路加福音》第十二章15節「因為人的生命不在乎家道豐富」為題,並以誦讀他的新詩〈兄弟彼此相愛〉(Brotherly Love.)作為禮拜的結束。

浮瑟特為記念這件事所作的這首信徒友愛的詩,十年後才在他的聖詩集Hymns Adapted to the Circumstances of Public Worship and Private Devotion Leeds(1782)發表。

浮瑟特和瑪麗帶著堅定的信心繼續留在溫斯蓋約克夏這個小村莊四十五年,直到1817年7月25日息勞為止,他們的年薪不到25英磅。

準備一篇好信息已屬不易,但浮瑟特每次講道,還自己作一首聖詩。他可以說是18世紀非英國國教傳教士的模範,貧窮、自修在一個令人筋疲力竭的教區,其實並不多人能像他一樣,達到最後的目標。

本首詩作曲者梅遜(Lowell Mason, 1792-1872),原是一位銀行辦事員,但一直在紐約地區的長老教會服事,擔任詩班指揮與司琴聖工。

1827年,他為波士頓公立學校編審音樂教材,奠定了美國公立學校的音樂基礎,1832年以後從事音樂教育工作,創辦波士頓音樂學院,推廣美國福音詩歌創作。他替超過1600首以上的聖詩配曲,出版了80本詩歌集,因他對美國音樂的卓越貢獻,被尊稱為「美國公立教育與教會音樂之父」。

註:曲調名──DENNIS,是在麻薩諸塞的一個村莊,原為Johann Georg Nageli(1773-1836)所作。但目前的曲調卻是由梅遜調動過的,因此會註記為「Arranged from J.G. Nageli」。

Johann Georg Nageli生於瑞士蘇黎世,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音樂編輯與出版商,為當地音樂發展中心主任,並以音樂教育著名。梅遜與他是至交。Nageli在音樂教育中的努力大大地影響過梅森。貝多芬奏鳴曲首次出版即由 Nageli負責註釋。



作者: 讚美詩源考小組策劃黃綉華撰稿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11/01/2009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