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考古學簡介
山水
研讀聖經(尤其是舊約聖經)的時候,我們常會因為不瞭解聖經歷史的時代背景而受到了或多或少的困擾,甚或會因此懷疑起聖經歷史的可靠性與可信性,但今日考古學的發展,實已針對我們的問題給了我們亮光,提供了我們不少有關這方面的資料,這個目標,也就是聖經考古學家致力去做的。
考古學家的資料大多來自於廢墟、墳穴、碑文等,其中以「丘陵廢墟」對聖經考古學最為重要,這種城邑廢墟散見於整個西亞洲地區,聖經中有大半的巴勒斯坦城鎮,都屬於這一類,如耶利哥、撒瑪利亞、耶路撒冷、米吉多、基色等。丘陵廢墟的形狀就像是一個削去尖頂的圓錐體,閃族語叫做「帖爾」,是由許多在悠久年代以前被毀壞的城市所堆積而成的,這在舊約聖經約書亞記第八章二十八節有很生動的敘述:「約書亞將艾城焚燒,使城永為高堆荒場(帖爾)直到今日」。這些丘陵,乃是由每一個破壞了的廢墟層層相疊而成,一般有十或十二層的,亦有多達二十六層的,例如特勒耶色(即基色)是由八個層次分明的廢物層堆積起來,每一層所代表的,都是歷史過程中的一個不同時代。根據陶器的編年法,這些不同城邑的時代,是可以確定的且是非常合理的‚基色的年數可以推溯到主前三千年以前,那時已有穴居人居住。至於這些居留地所占的畝數則不一,有些丘陵很大,有些卻很小,較大的如特勒希斯(大約就是舊約聖經中的以革倫)佔地有四十英畝以上,其次是基色佔地二十七畝,至於較小的耶利哥,佔地就只有七、八英畝罷了,埃及法老王基奧斯的金字塔,佔地都還比它大壹倍哩!
這些廢城所以會被埋葬而形成層層堆積的原因,全都是由於受到人類的暴力或無法控制的自然力所摧殘的結果。自然力的破壞有因火山爆發所產生的火山灰或河流泛濫時所帶來的沖積層等,前者如龐貝城之被完全埋葬,後者如安的方尖形碑,此碑經過了四千年的時間,它的碑腳,已積存了由尼羅河帶來達二十七呎厚的沖積層。人類的暴力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戰爭,通常在敵對的軍隊將城邑完全毀壞之後,另一批人就到這同一地點來,在這舊城廢墟上重建另一新城,這種過程在過去十個或二十個世紀中,一再的被重覆著,因此它的高度也逐漸的增加,直到它完全被毀,這個城址也因此才被人們完全放棄。這時,那些剩下的城牆,就是一開始就把舊城圍繞起來的,卻保護了那些廢物不受沖蝕,而自然的現象,也散佈了一層塵土在其上,作為外衣去保護這被棄的城址。
考古學家在挖掘這些廢墟時,採取十分小心謹慎、注意瑣事的態度,運用科學的方法,諸如攝影、測量、製圖、記錄和分類等一序列的工作,所以每當挖掘完成之時,全部丘陵可以重建在紙上,所有的物品也皆按其原來位置記入在適當地點,因此我們得以敘述出此一城市的歷史,文化關係,其居民的生活,以及它所經歷的毀滅境況等,也藉著這種慎重的挖掘,才使我們得以指出早期以色列人的城市與希伯來人所未曾逐出的迦南人城鎮間的區別,進而追尋到以色列民征服迦南地的蹤跡,再而追蹤以色列人在以後數世紀中的興亡盛衰,並觀察主前五八六–五八七年,猶太國覆亡時,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的軍隊所造成的破壞殘跡。再者,也因聖經地區的發掘物使得人們可以用自己的眼睛看見聖經所提的專物或回想起其間人物與事件的關係,例如在列王紀下第十八、十九章,關於亞述王西拿基立圍攻猶大國(包括猶太的首都耶路撒冷及較大的城堡米吉在內)的聖經記事,英國挖掘家們在尼尼微從事挖掘之結果,發現了一篇我們可以獲讀的西拿基立本人所寫有關此事件的記載,並且我們也可以看到在他宮殿內牆壁上的石刻,在這石刻中有一幅美術圖畫,描繪著米吉城堡被圍和政陷的情況,並有先知以賽亞時代猶太男女百姓被俘的情形。
除了城邑丘陵外,碑文也對聖經考古學提供了極寶貴的資料,這些碑文是考古學家從遺忘了的墳墓與被廢棄的墳場,或從山坡、廟壁、金字塔、地下隧道、荒蕪了的田野、河牀、廢物堆、堡壘、礦場、王宮、圖書館與荒漠中得來的;近二世紀在埃及、巴勒斯坦、敘利亞、小亞細亞、和米所波大米亞皆有大量的碑文被發現,這些碑文的發現不僅證明了聖經的真實性,並提供了許多舊約聖經歷史以外的資料,使當時的歷史背景能清楚的顯明出來。至於碑文的用處因為碑文本身種類繁多。題材廣泛,故在本文將不擬一一列舉,現只提出幾樣來介紹:由於埃及的羅塞他石碑以及米所波大米亞的比希斯屯楔形文字碑記的發現,考古學家已解開了古代文字之謎。羅塞他石碑是拿破崙的士兵在埃及亞力山大城的東北羅塞他鎮所發現的,這塊石碑刻有埃及象形文、埃及通俗文和希臘文三種文字,考古學家經過了二十五年辛勤的研究,終於讀通了其上的象形文字,並藉此揭去了古代埃及歷史之謎。比希斯屯岩可稱之為亞述學的羅塞他碑記,是波斯國大利烏王以古波斯文、米提文及巴比倫楔形文字所雕刻而成的。當學者把這些文字翻譯出來以後,它們也變成瞭解開亞述及巴比倫文獻之秘的鑰匙。
學者既瞭解了古代的文字他們就開始著手碑文的研究,其中有從尼尼微亞書巴尼波的皇家圖書館找出來的泥版,這些泥版記載了有關於創造及洪水的故事,學者們相信,這與聖經中所敘述的有關創造與洪水的事蹟相比較,其終極根源可能是出自於同一套的古老遺傳,只是巴比倫的傳說較為粗淺而多神性罷了。學者不但瞭解了古代的文字,並且也知道在摩西之前就已有了書寫的表達工具──埃及的聖文字,楔形文字和字母文字,所以對十九世紀評經學家所提出來的理論──「摩西五經不是出自於摩西之手、而是猶太人的文士被擄去巴比倫後所寫的,因此它們的權威性值得懷疑」的說法能加以反駁。近代的考古學家已有越來越多的證據來修正他們的觀念,摩西時代既已有了文字,因此我們很有理由相信,摩西與族長時代,也曾產生一些有歷史與宗教價值的講述,而且細考這些講述又與原始背景有非常的配合,地理上的細節也十分準確,人種誌上的提示,也都信實可靠,這些歷史事件與運動在年代記上的構造,與當日同時代的生活,完全相符,絕不是後世的文士可以憑空想像,模擬或仿造的,因此我們相信聖經民數記第二十三章二節所言:「摩西記載他們所行的路程」。
我們要談談聖經考古學對研究聖經的人有哪些重要的意義:(1)聖經考古學將聖經的歷史背景顯示出來,例如亞伯拉罕的生活圈子有它特殊的習俗, 藉著經外他的實際環境的資料,我們可以進一步明白他言行的意義。(2)聖經考古學可以補充聖經敘述不完全之處;例如列王紀上第十六章記載以色列暗利王的事只用了八節(21~28),從考古學資料卻知道,他曾征服過摩押地,為亞述人所熟知。(3)聖經考古學有助於許多疑難經節的注釋與翻譯;例如聖經中有些句子,只要找出類似語文來代替某字眼,便可使上下行文的意思更貼切地連貫起來。(4)聖經考古學對聖經有辨正的作用。從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有許多人懷疑聖經,認為聖經的歷史有許多可疑的地方,例如在一百五十年前,聖經是被視如「洪荒史前時代的奇異化石,並沒有當代的事實,能向現代的人證明其真實性及來源」。但今日由於考古學的發現,聖經的文字,早已不是像化石般只反映著洪荒的史前時代,或毫無當時的事實可資證實。
聖經考古學的主要目的,並不是去「證明」,而是去「發現」,事實上,考古學的工作是有它的限制的,它不能證明聖經是真實的,例如耶穌基督的復活,這對於基督徒是千真萬確的事,有應許的聖靈作為憑據,考古學是無法闡明它的,但考古學卻能闡明聖經的歷史環境,記載的事件及文化的背景等,這也聖經的信仰者所關心的事。
參考資料:
(1)聖經考古學:G.埃涅斯.賴特原著,夏華,谷照凡譯,東南亞神學院協會出版,三九六頁。
(2)古代的記錄與聖經:亞當斯原著,蕭維克譯,浸信會出版部出版,三六三頁。
(3)舊約與考古學:湯姆生原著,顏朝明譯,證道出版社發行。一四○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