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之下
靜覓
不久之前,「開放」的觀念在開放,紛紛有「開放的社會」、「開放的心靈」、「開放的人生」、「開放的婚姻」等等。所謂「開放」,是相對於「封閉」而言,因為有封閉,所以需要開放。在此,也要談說一些有關於「開放」的。
之一:
起初,神創造天地,接著按照自已的形象造人,神看著一切所造的都甚好。那時,神和人之間的關係是開放的,神設立伊甸園,使人在裏面過著快樂的生活;並且,神與人之間可以直接見面說話,神吩咐人說:園中各樣樹上的果子可以隨意吃,只是善惡果不可吃,因為吃的日子必定死。神將伊甸園整個交給人去管理、使用,而唯獨吩咐說善惡果不可以吃,神並非將人當成傀儡般地束縛住,神給人充份的自由意志,吩咐是一回事,自由意志──吃與不吃則在於人。
可是,後來人卻在自由意志的抉擇中失敗了,禁不起蛇的引誘,吃下神所吩咐唯獨不可吃的善惡果。這樣,人犯了罪,被逐出伊甸樂園,從此與神隔絕,因為神是聖潔的,人不聖潔,就不能見神。自從始祖犯罪,罪從一人到了世界,人和神的關係
就被罪隔開了,人被罪封閉,不能再開放地見神了。所以,神從荊棘的火焰中向摩西顯現,呼叫摩西,向他說話時,摩西因為害怕看見神而蒙上臉,罪人不堪見到聖潔無此的榮耀。在舊約時代裏,一般的祭司只能進入聖所,唯有大祭司才能戰戰兢兢地進入有幔子隔開的至聖所,在至聖所裏,有時候大祭司會因自已的罪過而遭神擊打死亡,那真令人恐懼戰兢,也正因為人非無罪,所以會懼怕。
然而,神有極豐盛的慈愛,他不願意人類就這樣沈淪滅亡,為要拯救世人脫離罪的隔離,就親自道成肉身,差遣耶穌來到世間,和世人一樣帶有肉體,自己沒有任何罪過,而被釘在十字架上,擔當全人類的過犯,替人們嚐盡死的苦味,當耶穌斷氣,十字架的救恩成全了,聖殿裏的幔子從上到下裂為兩半,從此,耶穌的寶血要洗淨人的罪,人和神之間不再封閉了,因著耶穌作為中保,人得以和神親近,重回他的慈懷,人和神之間的關係又得到開放。
雖然,得救的恩門已經開放,真理要叫人得自由,但是仍然有許多人不曉得要進門來,他們伏在罪惡的枷鎖之下,時常緊張地提防犯這種冲、犯那種冲,殊不知自己也在與自己犯冲。這開放的門難道永遠開放?並不,有一天日期滿了就要關閉,還沒有進入的,當趁早把握!
之二:
有時候,人是軟弱得很糊塗,痛苦患難臨到,只是一味地獨自承當,任憂傷吞噬自己,任魔鬼張牙舞爪欺負自己。憂傷的靈會使得骨頭枯乾,人有疾病,心還能忍耐,心靈憂傷誰能承當?唯有神!世界雖然多有苦難,但耶穌叫我們放心,他已勝過世界,神叫我們將重擔卸給祂,祂要為我們承當,為什麼自己還保留著痛苦來壓制自己呢?我們儘管可以將自己的心思意念向神開放,放心地傾訴,祂會明白、會安慰、會幫助、會開路,而絕不恥笑,像不育孩子的哈拿,心裏愁苦無比,到耶和華神面前傾訴所負的苦楚,雖然世人輕視她、譏笑她,但神並不,祂有的是慈愛。神伸出慈愛的手要攜我們同行,為什麼我們不將手伸出去讓祂拉呢?「因我們的大祭司,並非不能體恤我們的軟弱,他也曾凡事受過試探,與我們一樣,只是他沒有犯罪。所以我們只管坦然無懼的,來到施恩的寶座前,為要得憐恤、蒙恩惠作隨時的幫助。」(來四15、16),難道主耶穌不能體恤我們的軟弱嗎?放心,我們只管坦然無懼地來到施恩座前,必得隨時的幫助。
自從耶穌來到,恩典的門已經開放,就像保羅所說,有什麼事能叫我們與神的愛再隔絕呢?有誰能使我們與神的愛再分離呢?萬事都互相效力,要叫「愛神的人」得益處,痛苦患難臨到,並不意味著神丟棄了我們、忘記了我們,以賽亞書四十九章十五節說「婦人焉能忘記他喫奶的嬰孩,不憐恤他所生的兒子,即或有忘記的,我卻不忘記你」,遭遇憂患也有神的美意,一方面可以讓自己在一直順利前進的當兒,稍稍歇腳回顧自己的言行有無差錯,神所愛的祂必管教,凡管教的事,當時不覺得快樂,反覺得愁苦,後來卻為那歷練過的人結出平安的果子就是義,所以當把下垂的手、發酸的腿挺起來(來十二5~12),受神懲治的人是有福的,祂打破又纏裹,祂擊傷又醫治(伯五17、18)。另一方面,如果自己沒有什麼錯,而是出於神的試煉,應當感謝領受,不要認為是遭遇非常的事,因為耶穌來了,不但要用聖靈施洗,也要用火施洗,火的洗或是肉體上的、或是精神上的、或是兩者一齊來到,但無非都是出於神的愛,要煉盡我們的渣滓,使我們成為精金。
所以,當對神有「開放的仰望」,時刻與主密相契,不容許任何因素再將我們與神隔開,就像可拉後裔的訓誨詩所吟「但如今你丟棄了我們,使我們受盡凌辱,……,這都臨到我們身上,我們卻沒有忘記你,也沒有違背你的約,我們的心沒有退後,我們的腳也沒有偏離你的路」(詩四四9~18),即使被神丟棄了,噙著淚水,我們的心仍然沒有退後,何況神並不丟棄。再者,也當對神有「開放的信心」──在人不能,在神凡事都能──神的權能我們信得過嗎?神的話語是真理,是絕對的,然時候未到,我們信得過嗎?神的應許確實,尚未成就時,我們信得過嗎?靜止的信心是建立在可期望、可預測的事上,這會因外界情況意外的變動而經不起考驗;而開放的信心,就像但以理三位朋友向尼布甲尼撒王所表明的:「我們所事奉的神,能將我們從烈火的窰中救出來,王阿,祂也必救我們脫離你的手。即或不然,王阿,你當知道我們決不事奉你的神,也不敬拜你所立的金像。」(但三17、18),開放的信心是絕對的堅決,即或不然—事實沒有照自己預期的祈求成全,仍然要堅持到底,是順從神的旨意,而非強求神得按人的意思成就。
之三:
從前,耶穌在世傳道時,有一次醫好一個生來瞎眼的,法利賽人就盤問這個被醫好的瞎子,對他說,你該將榮耀歸給神,我們知道這人(耶穌)是個罪人;雖然法利賽人強調耶穌是罪人,這個被盤問的瞎子站在法利賽人面前難免感到一股威脅的壓力,但他據實說「他是個罪人不是,我不知道,有一件事我知道,從前我是瞎眼的,如今能看見了」(約九)。還有一個叫尼哥底母的,他雖身為法利賽人,但並不因其他的法利賽人屢次的毀謗耶穌、責難耶穌,而自己也跟著厭棄耶穌,縱然人家都怎麼認為,他卻要明瞭究竟,所以他去找耶穌談論重生的事;有一次差役要捉拿耶穌,卻無人下手而回去,尼哥底母說「不先聽本人的口供,不知道他所做的事,難道我們的律法還定他的罪麼」(約七51)。
心智封閉的人,他不敢面對自已,也沒有自已,他只是人云亦云,而且先入為主,不論他首先接觸的是什麼,一旦接受了以後,就相信那是真理,而認為其他的都是異端邪說,因此,對於不同的見解,他不能容忍,他感到不安,而對於他所尊敬的
權威,則表現無條件盲目的順服;相反地,心智開放的人,他不斷地在成長,儘管他接受了某種說法,但並不會馬上視之為最終的真理,他要思想、查考、判斷,他在追求最全備的真理,他以謙卑的心來尋覓,對於別人的意見不會不能容忍,更不會對不同的見解動不動就要用權威來壓服。
然而,心智開放的人並非飄忽不定,他經常得面臨抉擇,所以,他要向那不斥責人的神祈求厚賜智慧,使他能滲透、辨明,做個智慧之子總以智慧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