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與智慧
‧掘心‧
以前,對於知識與智慧混淆不清,聽人說,此二者是有分別的,但自認為那是同義字,只不過是字義的表達不同罷了,像「因此」、「所以」僅隨各人便於應用而同義使用,也就不加理會。可是。近來對於此二名詞越覺得其與別的名詞有所不同,它倆有相同處,也有相異處,又是相互為用、不可分割,如果進一層地認識更可助益於人生,如果混淆不清將是人生的盲目摸索者,而浪費一生。因而,在此將個人領悟的表達出來。(或許,知識與智慧有其更完美更具體的定義,但此處僅將個人之一部份認識提供出來,而不是要為其下定義。)
知識之緣起可說是因人的好奇心,好奇乃一般動物皆有的,但唯獨人類有靈巧的頭腦去發掘問題之所在,並為之解決,而留傳給後代。譬如,看了植物,就會發問:植物是如何繁殖、如何生長?像牛頓看了蘋果掉下,就想:為何這樣?又如瓦特看了沸水掀起壺蓋,不禁發問:為何會這樣?像這種一連串的發問,藉頭腦的邏輯組合得到了答案之後,又將其應用到生活上的一切,就是「知識」。所以,知識是對具體事物的瞭解與認識,而其最後的目的除了滿足人類的好奇心之外,就是要藉著有形的物質來改善生活,像今日物質文明達於極點,生活享受前所未有,這正是由於今日社會充滿了各樣的知識。
但是。生活除了物質之外尚有精神的一面,生活上的享受僅達於物質面而不能深入精神面,因此,如果只想藉知識要使生活完美幸福,將會失敗徒然,現今的社會為何這樣混亂,人心為何這樣地惶惶不安,其因乃在此。
至於人生的精神面如何追求呢?因這是無形的,所以難以具體地探索,必須一點一滴地累積,「智慧」也就在此產生。自古以來,出現了不少不願盲目地度過一生的人,他們探索人生,追尋人生的價值、理想,我們就稱之為喜愛智慧的「哲學家」。固然,他們這樣盡其一生地在探究,也領悟了不少人生哲理,著成了不少的智慧書,如:中國的四書五經,希臘蘇格拉底的「對話錄」、柏拉圖的「共和國」,這些對人生旅程都有不少的助益。不過,我們可以發現,這類書並沒有引入智慧的極致—就是真理的認識,因為他們捨棄了真理中所不可少的神;也因他們對神的一知半解,所以在閱畢「西洋哲學史」之後,覺得那些哲學家都是繞著真理的核心在打圈子。為何「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其因就在此。智慧不但是人生旅途的索引,也會給我們帶來力量。
「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神口裏所出的一切話。」人既活在這世界上,就是要從生活的價值追求幸福,人最初追求物質享受的動機也是在此;可是卻不曉得不是單靠食物,而一味地利用知識追求物質享受,表面上目的是達到了,其實內在的心靈卻非常慌亂。所以,人要活著有意義、有價值、幸福美滿,乃是要靠由神那裏啟示而來今古不變的智慧話。
為了使人生旅途的智慧更為完美.我們得藉著知識爆發的世代去充實自己的知識。像摩西在帶領以色列百姓之前,神安排他在埃及王宮接受充足的知識;保羅在領悟神豐盛的智慧之前,他也滿得超眾的知識,在他的書信中,我們可發現當他在探究一件事時,富有邏輯的推理,但他並不一味地推崇知識,只是將知識視為工具來使用,如果將知識奉為至上,一味地去追求,那他就要反問我們「被神所認識的,怎麼還要歸回那懦弱無用的小學,情願再給他作奴僕呢?」( 加四9 ),所以,保羅並不以擁有世上的知識誇口,他引用舊約所記說自誇口的,當指著主誇口」。反觀現今的基督徒,多少人愛誇耀自己擁有高等的學歷,又有多少人為了希望能站在高等學歷的位上受人誇耀而情願為小學之奴僕。試問:現在我們所迫尋的是世人有權有位將要敗亡之人的知識,還是能應用到完全人中的智慧?(林前二6) 。
在追尋人生智慧當中,有某些人會因走偏差了路而產生錯誤的思想。就如新近存在主義的出現,就是某些智慧者從大家一味盲目地探索知識、追求物質當中醒悟過來,發覺要使現今人類真正的生活存在下去,就必須在這繁忙的生活中有一番地再體認,最後,有些人瞭解只有藉著神才能走入存在之途。但卻有極少部份人走入極端,想從反抗、憎恨之中尋求自我的存在,否認了神,結果他們就是這樣對自己過意不去,而產生悲慘的結局;正因為他們道出現今社會的病理現象,符合現今苦悶人的口味,所以就誤認存在主義為無神論,保羅勉勵提摩太要避敵擋真道、似是而非的學問就是這樣,它不能併列入智慧之中。
然而,並非只要智慧不要吃飯,須知智慧是活的,只要行使得當,衣食自然伴隨,就如主耶穌說,先求神的國和神的義,這就是智慧的舉動,如此,在衣食方面天父自有賞賜。對於知識與智慧有了認識之後,還要有力量履行出來,學識是為了能應用知識於人生的智慧上,而不是謀求自我物質的享受,所以一味地擠大學之門或熱門科系都是不必要的,因為有知識不一定有智慧,而有智慧才能有幸福。
「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
—箴九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