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青年團契1976年12月)
青年心聲

青年心聲

徵犒

這是一本你的雜誌,你可以隨時把你的看法寫下來。你寫的事情、問題或感觸,相信也會是大家樂意談的。請從身邊的瑣事寫起,多寫實例,再引伸為哲理。有多少內容就寫多少字,要簡潔真實。歡迎踴躍投稿!

晨鐘

噹!噹!噹!多響亮的鐘聲啊!是晨鐘再度的響起,是催醒鐘再度的叫喚,隨著晨風散播整個人間,隨著雨點打在每個人的心靈,你要追隨那鐘聲,向前跨起腳步,這一步雖是小小的一步,但在人生中却是最大的一步。(註:這段意指聚會前的鐘聲響了,像似呼喚世上迷途小羊,趕快歸主懷抱中)。

朋友!你認為在眼前的一切都是享受?在人生當中只有喜樂甜蜜嗎?不!喜樂甜蜜只能使人沉迷於罪中,徒增痛苦而已。享受不在於快樂,世界的一切如煙似霧般消失,最後總歸於「空」,如傳道書中云:虛空的虛空,凡事都是虛空;後來我察看我手所經營的一切事,和我勞碌所成的功,誰知都是虛空,都是捕風……(傳一2;二11)。

每個人必須從奮鬥中得到成功。所以個人要主動地追求屬靈真基督徒的生活,日日與主相交,勿只圖屬肉舒適安逸的生活。在這彎曲悖逆的時代,要有「出污泥而不染」的心志勇敢前進。這是多響亮的鐘聲啊!朋友!聽見了嗎?

瞧!這段遙遠的路程需要靠你自己開創、找尋。你往前一步,光明就接近你一步(因主如晨星燦爛光華);如果你退縮一步,光明也就遠離你一步,難道你希望在惡浪中汨沒?難道你不希望掙扎上岸?快!要快!噹!噹!噹!鐘聲又響起了,這扣人心弦的旋律再次響起,我們該醒悟,不要再流浪,徘徊於十字路口。應提起勇氣,把以往醉生夢死的幻境拋棄,重新接受心靈的鐘聲(聖靈的更新),踏上救世救人的行列(竭力傳福音)。

兩分的能力

曾永祥

考試卷上多了「兩分」,就在這「兩分」中,有著一層啟示。要是將這兩分還給老師,那麼成績單上的藍字,就要改成紅字了。感謝神!在聖靈領導之下,我誠實地奉還了。一位同窗之友,得知此事,他說:「唯有基督徒,才能有這種行為。」 或許他會因我這「兩分」而信了耶穌;這不也正是為主發光嗎?

為主受苦

恩仔

有天家裡大掃除,在清理雜務時,無意間從一死角裡,清出了一本「為主受苦」的書。書面被灰塵掩蓋,蟑螂所咬的痕跡比比皆是。拍掉灰塵,將書放在桌上,兩眼瞪著貼在書面的雙手,視線漸漸地模糊了……

頭一次讀到此書是在參加教員講習會的前幾天,看完時被鐵幕信徒的純潔信仰感動得鼻子酸酸地。教員講習會後回到教會,由於受到此書的感動及會中長執們的勉勵,心裡暗暗立志:「要為主受苦,不再像以前只持守真道而已」。以後那段日子,心裡火熱得很,常主動找工作做或幫忙別人。雖然有時會覺得很累,但我常自勉:「這點苦跟鐵幕信徒比,又算得了什麼。」但是,向來自認為信心堅強的我,竟被世俗的「霓虹燈」所迷住。那股「衝勁」也就慢慢消失。教會的一些事總是找出理由來拒絕。就以教兒童來說,先前是每星期都到,再來是有課才去,如今卻墮落到排課也不想去的地步。

恩仔!當初你所立的志在那裡?當初你那顆火熱的心又在那裡呢?是的,主啊!我知道錯了,求主寬恕僕人的無知、輭弱;加添力量給我,使我從新得力,喚起我那顆早已冰冷的心,阿們。

自省

宜青

生活在這姑息主義彌漫、到處充滿罪惡、狂暴喧囂、污穢的世界中,多少軟弱的信徒被『它』的虛偽所迷惑而棄絕了真神。

的確,世上的榮華富貴,有誰棄絕呢?誰不願享受這豐盛的物質生活呢?

然而,仔細地思想,讓我深深地瞭解,主的日子即將來臨,捫心自問,我曾為主傳福音嗎?曾祈求神拯救萬人返璞歸真嗎?我常在靈裡禱告嗎?在行道上我能榮神益人嗎:經上說:「主再來,必如賊輕巧敏捷地臨到。」我們能有絲毫瑕疵嗎?我們的責任豈能憑空交代呢?

唯願!主寬恕我肉體的軟弱,扶持我靈性日漸增長,使我一生一世做主的忠心僕人。

一個悲哀的回

葉美恩

在我七歲讀小學的時候,父親在外經商,那時經濟不太好,生活非常清苦。有天,天空雷聲隆隆,烏雲滿佈;此瞬間風雨交加,下了一場大雨,地面滿佈水窪,忽然一陣狂風,我的母親即不省人事而與世長辭。真所謂「天有不測之風雲」,令人捉摸不定。夜更深了,那浙瀝不停的雨聲敲動我的心弦,我的視線模糊了,眼淚已掛滿腮邊,硬咽難言……。                  

這些往事深印在我腦中,是永不磨滅的懷念和悲傷。在人生旅程中,這種無常變遷的情境,絕不是歲月的流逝,渺茫的人事憂傷所能形容的,「死」此字是一種宣告,一種浮現,一種令人難以面對的驚惶。

於今我漸漸長大了,領受神的道也不少了。有神的道存在我心裡,我對這個「死」不再驚怕,更使我易悲觀為樂觀,了解人生像一場夢。

經云:生為一個基督徒應知人來這世間是做客旅而已,平時要常靈修,做神的好兒女。切記!不要被名、利的陷阱所犧牲,靈魂受刑罰,才是最悲哀的事。



作者: 徵犒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
出版日期: 12/01/1976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