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青年團契1977年3月)
教會發展的構圖

教會發展的構圖

掘心

世局的混亂,人心的邪惡,真理的需求,正是這世代的寫照;主耶穌的降生,聖靈的賜下,就是為了挽救此不幸。主是生命,主的道令人有活潑的盼望。所以,信靠主、又有聖靈同在、認識真理的真教會,應該是富有蓬勃的朝氣才對;然而,近年來所展現於吾人眼前的是一股沈悶的景象,一切似乎都被凍滯了。生命力何在?這是每位真信徒該徹底反省的。

聖經多處叫我們要長進、獨立追求神、滿有基督的身量,這固然是對信徒個人而言,同樣也是對信徒所組成的團體—教會而言。此較過去和現在,我們到底長進了多少?對神的認識又增進了多少?真教會剛成立時,就好像是一個初生的嬰孩,所以特別受到神的眷顧,只要安逸地躺在神的懷中,就可獲得豐盛的靈恩;可是,我們卻不知從神的懷中長大。聖靈本來要幫助我們在苦難中長進,我們竟然想讓聖靈拖著走,將寶貴的聖靈荒廢了,行不出聖靈那股充沛的力量,何其可惜啊!然而,我們竟不自知,也不醒悟,只奇怪著早期的生命力那裏去了。豈不知神正嘆息著這位不長大的嬰孩要到幾時才能斷奶、才能獨立行走、才能健壯地發展為一個成人。

真理是要帶給我們生命的,目前我們所缺乏的生命力,也就是沒有完全將道理行出來,這正是我們所要檢討的。

教會是信徒的組合體,教會要能長大,首先必須每位信徒能夠健全,也就是能長大;否則,整群的信徒(教會)由少數幾位負責人拖著走,這樣,教會還能發展嗎?還會有蓬勃的朝氣嗎?如果少數支撐者外,其他信徒大部分認為「不墮落」就好,不停的為家庭、事業忙碌奔波,對教會認為聚會、獻金就夠了,試想:在這種情況下,教會能有生命力嗎?

因此,我們要培養每位基督徒像以弗所書六章十節以下告訴我們的,個個成為基督精兵,能清心愛主,為了主,肯效法主背負十字架之苦;為了將來更美好的生命,肯犧牲屬世的生命(太十六24~26)。不僅有愛自己的心,也有愛眾人的心,時時自認對別人虧欠了愛,處處為世人處於罪惡,同靈執迷不悟而處心積慮。又能帶領人、勸勉人,真正以基督的心為心,不愛自己,專愛耶穌及眾人。然而,這卻要如何培養呢?

主耶穌為何只揀選十二門徒?因為小群體較能「按時分糧」,也較能培養出健全的個體。雖然猶大出賣了主,但其餘十一門徒所發揮的力量也夠大了;不過,這小群體的領導者必須充實健全,等到所培養小群體的成員健全得足以去帶領他人時,就讓他們再去帶領人。所以主耶穌吩咐門徒兩個兩個的出去傳道。同樣,我們為了培養出健全的信徒個體,也該有小團體的聚會,如果只是在神學院培養,太不能應現時之需,而是必須全面的發展。如何發展呢?就是要在教會中普遍的成立「查經聚會」,但這種查經聚會並不是演講式的,不是單由領會者講出個人從聖經中所領受的,也不是吹毛求疵鑽牛角尖或過於專門性,使人視查經為無聊、為畏途;而是一種交通式的,領會者盡量講出個人從聖經中所得到的亮光,在生命中的改變、對生活的造益、對信仰的長進;但不要個人佔用全部的時間,必須引發大家去思想,去挖掘聖經的道理,進而鼓勵大家盡量談出個人所領受的;彼此交通,真正達到互相勸勉的目的,使整個聚會顯出熱力。當然,由被動領受的狀況下要改變成主動地尋求神,是會不習慣的,敢將自己心意在聚會中提出來交通的可能不多;所以,領會者要具備靈智靈巧,帶領大家,不強迫任何人發言,可是要引發人有發言的動機,而後,再鼓勵他們發言。但是我們並非僅僅鼓勵人發言而已,還要帶領大家充實自己,將所聽的道理帶到自己的生活上,使日後所談的更為充實、更能造就人,無形中就體會了道理的寶貴,靈性也得到了長進。如此,就可像林前十四章31節所言,人人都可以作先知講道,叫眾人學道理,叫眾人得勸勉。因為人敢於眾人之前表達自己的感受,當遇到一位苛求真理的慕道者,就可以很老練地向他見證道理;對於一位靈性軟弱的信徒,就可以扶持他堅強;否則,他怯於言談,縱使有再好的靈性,也不能與人交通,也不能造就幫助人,也不能抓住適時的機會見證。

一般人容易有錯誤的觀念,認為在團體中講話就是好出風頭;如果為了主,將對群體有造益的意念提出來,那是出風頭嗎?我們要有一種對神、不對人的觀念,該言則言,該行則行;如果處處顧念人,不是懦弱,就是驕傲。我們看保羅那句話「那美好的仗我已經打過了,當跑的路已經跑盡了,所信的道已經守住了」這不是一句很驕傲的話嗎?但面對著神,無愧於良心,又有何驕傲可言?所以在查經聚會中不要畏於言談,但也不可隨意出口,更不可意氣用事。須將對群體有造就的感受,經過慎思明辨之後才提出來,這樣,聚會就不會因對某事的爭論而引起混亂,因為先知的靈原是順服先知的。神不是叫人混亂,乃是叫人安靜(林前十四32~33)。

如果查經聚會的成員已經學會將自己的心思意念在會中表達,也能帶領人去思想神的話;挖掘真理,引發信徒彼此交通,那麼就可像主耶穌派遣門徒兩個兩個出去傳道一樣。這些人就可各家庭成立家庭聚會,邀集附近信徒參加,採取「查經聚會」方式。一般認為家庭聚會必須有教會的長執、負責人來領會,用演講方式。其實,如果只有長執、負責人領會,那麼拘限於人手就只有少數幾處能舉行,再多就無法照顧。而且那少數有家庭聚會的地方也不能經常舉行;如果家庭中有靈性較健壯的,他能知道附近家庭的需要,就可按時分糧,藉這小群體互相交通的方式,將易於帶領每一位就近神,思想道理任各人生活所發的光輝;而且,他們又可時常聚會,也比較容易請鄰近的慕道者參加。

如果參加家庭聚會的成員長進之後,就可在各自的家庭舉行「家庭禮拜」。目前,工業社會裏,人人忙得與家人接觸的機會減少了,所以,很需要利用一星期至少一次的時間,全家聚集在神的面前談論神道,這樣不但可享天倫之樂,又可使家庭的每位成員在靈性上長進。當某人在信仰上有了偏差之後,家裏的人最清楚,馬上可以按時分糧予以糾正;若是起了紛爭、教導不當,都可藉家庭禮拜,用道理砥礪。這樣,家庭健全而教會豈不健全嗎?人人都是精兵,教會豈不富有蓬勃朝氣、充滿生命力嗎?為何以色列人亡國千年仍不至滅亡,那就是家庭宗教教育的成功。

至於家庭能否健全,婦女佔有很重要的地位。為何保羅強調婦女不宜在會中講道教訓人?因為男人是女人的頭,在會中的講道教訓人,男人去行便可;而女人只要一味地沈靜學道,將她所學的用之於家庭,就可以在生產上得救(提前二1~15)。為何目前社會混亂?家庭瓦解、婦女奪權、使家庭有兩個頭乃是主因。如果婦女基督徒也如此,不但家庭的生活不安寧,信仰更不用談了。或許有人認為:這樣,婦女的工作範圍太狹窄,績效也太微小了。其實,相夫教子何其不易,要使自己的丈夫更為完美,更能在會中勸勉、教導人,又要培養孩子在信仰上健全,這都是需要相當大的工夫。沒有耐心、愛心何以為之?如果能使家庭健全,不但是全家人得救,全教會不也隨著健全發展嗎?所以婦女當在家裏溫柔安靜、順服目己的丈夫,教導自己的子女,時常存著信心、愛心,又聖潔自守,使自己在生產上得救。

有了健全的家庭之後,教會就可以在離家不遠的地方舉行佈道會,使臨近的慕道者能以該家為聯絡中心。又因該家已健全,可以照顧培養那些慕道者,使他們能健全;如果,單是仰賴傳道者,能力實在不夠,要長期培養少數慕道者,也是很困難,所以這責任就落在信徒身上。如果,慕道者能健全培養,人數一多,就又可成立教會。

一般信徒容易有一種錯誤的觀念,認為敬拜神一定要到教堂去;結果,當他的家,或工作單位遠離了教堂,就束手無策,不知怎麼辦,信仰也隨之墮落。主耶穌不是明對那撒瑪利亞婦人說:「你當信我,時候將到,你們拜父,也不在這山上,也不在耶路撒冷……;那真正拜父的,要用心靈和誠實拜他。」(約四21~23)這不也告訴我們拜神不一定要到教堂去。主又說:「無論在那裏,有二、三個人奉我的名聚會,那裏就有我在他們中間。」(太十八20)。可是,當我們二、三人在一起的時候,大多是窮聊天,根本就不知道如何奉主的名聚會,甚至如果只有五、六人就認為無法聚會。其實,倘若我們能運用交通式的聚會就無此弊病,也真能體會主的道理。因此,我們對聚會應該有一個再認識,我們的得救與否,是自己與神的關係,但絕不能與教會脫節。聚會的目的是要我們能彼此相顧、激發愛心、勉勵善行(來十24),而後把每一個人在基督裏完完全全引到神面前(西一28),如果能達到這目的,此聚會就有成立的必要。因此,我們不必拘限於到教堂聚會。因為教會是人的集體,並非物質的會堂。

但這並非否定了教堂聚會的價值,我們也不必擔心多處成立小型的家庭聚會之後,教堂聚會沒有人。其實,小型聚會達到引導人到神前的目的後,教堂聚會人數較少又有何關係?我們應該不要過於重視聚會人數的多寡;如果空空地來,空空地回去,人數再多有一天還是會沒落的。乃是要時時地檢討:每次聚會引導人到神的面前了沒有?

至於教堂聚會,可利用安息日,每星期一次或二次,聯合所有的家庭一起聚會,幾個月再舉開一次靈恩會。像這類聚會,人數多,比較無法用交通式聚會,傳道者就可用演講式的,按時分糧的講道。這樣,就如大衛詩云:人說往耶和華的殿去,我心裏就高興;也因平時人人在小團體聚會養成了交通習慣。到了較大的聯合聚會,自然就會跟同靈們交通,並介紹新的慕道者互相認識,而不會任其默默地在會中痴望著別人解除對他的隔閡。

當然,目前教會的情況還算不錯,不過,若與聖經的標準相比,實在還差得遠。難道聖經是我們不可能達到的理想境界嗎?絕不是的,有聖靈同在的真教會應該面對事實。奮興啊!奮興!



作者: 掘心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
出版日期: 03/01/1977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