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導信箱
陳勝忠
一、 今日以色列國與古代以色列是否同一個地方?
答: 位置今古大致一樣,惟版圖比古代稍為小一點,如哥蘭北方,現屬敘利亞,約但河東歸約旦王國統轄,以色列僅包括約但河西至地中海岸及南地至阿卡巴之地。
二、 以色列國今日是否能找到古代聖地的地名?
答: 以色列古國的城市河山至今大部分沿用舊名,如主耶穌降生時代之城市耶路撒冷、拿撒勒、提比哩亞、伯利恆、呂大、約帕(雅法)、迦拿、伯大尼、耶利哥、該撤利亞廢城都可以找到,甚至亞伯拉罕族長時代的古城希伯崙、別是巴等至今尚存。至於約但河、加利利海、鹽海、黑門山等河山,那比聖經時代更為人所熟悉。所以遊歷以色列如同身臨數千年前聖經時代的聖地一樣,對各樣事物都不會感到陌生。當然也有新興都市如特拉維夫和海法是聖經裏找不到的地名,但數量不多。
三、 照聖經記載迦南地是流奶與蜜之地,今日以色列是否也是如此?
答: 今日聖地比起富庶的國家並不算是富裕,但與臨近的國家相比卻是個好地方。糧食不多,但水果很豐盛,如橙、蜜橘、葡萄、橄欖、無花果、木瓜均聞名於世,而聖經所說「流奶與蜜」在今初以色列尚可體會到豐盛的羊奶和花蜜。往日有一段期間聖地荒蕪,但以色列立國之後致力開墾,如今農林已頗具規模,日後必更豐收。
四、 神為甚麼安排以色列居住在迦南地?
答: 依神的經綸看來,迦南地是一個訓練傳道人員很好的場所。(1)它在世界的焦點,亞歐非三洲的中心,是古來交通孔道,很容易將真道傳開。(2)迦南氣候地形特殊,有高山、深淵、平原、荒漠、湖海、花園、死谷,更有海平線下的河道,氣候炎熱、涼爽、寒冷均有,寒溫熱三帶的氣候訓練傳道者適應世界各地的氣候。而羅馬統治以色列後,各地文化交流密切,在很短期間將真道傳播世界各地。
五、 到以色列觀光考察遊歷,以甚麼時季最適宜?
答: 依氣候以陽曆四月五月最適宜,聖地十一月至四月是雨季,氣候陰濕,四月至十一月為旱季,夏日炎熱,飛沙走石,只有春雨時節,氣候適宜,百花盛開,景色迷人,是遊歷聖地的好時季。
六、 聖地許多大城為何都建在高山上,交通是否很不方便?
答: 聖地城鎮建在山區交通固然很不方便,但聖地較廣的平原是沿海平原,為埃及通往歐洲亞洲的重要通道,經常成為亞歐非兵家的戰場,選民為免戰禍均居住山區,所以許多城鎮均建在高山上,不過本世紀以色列立國之後發展海運,在沿海平原建立特拉維夫及海法等大都市,人口有向地中海沿岸集中的趨勢。
七、 遊歷以色列國應參觀那些地方?他們現在採用何種語言?
答: 遊歷以色列要依遊客的目的來決定參觀的項目。(一)如要參觀救主及古聖徒的事跡,以耶路撒冷、拿撒勒、希伯崙和加利利海、約但河最多。(二)如要參觀名勝遊覽區以特拉維夫、海法和地中海海濱最好。(三)如要參觀他們的建設,以別是巴至紅海之濱的以拉特之沙漠,開發的屯墾事業最引人入勝。他們現在採用希伯來語,但英語也很通用。
八、 今日以色列南部沙漠地帶是否居住人口?有什麼值得觀摩的項目?
答: 以色列南部的利吉夫沙漠,原來僅貝杜英族人駱駝群馳騁,近年設置以色列徙居地,使沙漠出現了許多綠洲。
遊覽沙漠的人,除了到別是巴參觀貝杜英人的營地、騎駱駝、烤羊肉,喝貝族濃咖啡之外,更可以坐吉普車深入沙漠參觀幾個邊防重鎮,甚至到距別是巴南方一百五十哩之以拉他度假、潛水、吃海鮮、欣賞紅海的熱帶風光。
九、 以色列各處地名,有沒有甚麼含義?
答: 以色列各地地名大部分都有含義,如伯利恆的意思是「糧食之家」、伯特利為「神的殿」、伯賽大為「漁人的房屋」、耶路撒冷的原意是「平安的根基」、耶利哥即是「馨香之地」、迦拿是「多植蘆葦之地」、拿撒勒是「新芽;花」之意。當然也有以人名命名,如希律為討好該撒提庇留而建造提比哩亞,示劍以「示劍族」之名為地名。
十、 約但河對以色列有什麼重要性?
答: 約但河不但在聖經上很有名,今日對聖地居民也有確切關係,約但河貫穿迦南全地,兩岸農田靠其河水灌溉,如無約但河則迦南全地除沿海平原外將變成荒蕪地帶,加以近來以色列利用約但河水開墾邊疆地域,使沙漠變成良田,農產增加二分之一,所以聖地人民對約但河水非常珍視。
十一、 以色列人種與我們東方人是否一樣?
答: 以色列是閃族,當然也是黃色人種,但臉型體質接近阿拉伯人,他們的生活方式由於長年流浪各地各自有所不同,但對宗教熱誠和傳統,卻依然遵守古老的習俗。
以耶和華為 神的,那國是有福的;他所揀選為自己產業的,那民是有富的。
耶和華從天上觀看;他看見一切的世人。
從他的居所,往外察看地上一切的居民。
他是那造成他們眾人心的,留意他們一切作為的。
君王不能因兵多得勝,勇士不能因力大得救。
靠馬得救是枉然的;馬也不能因力大救人。
耶和華的眼目,看顧敬畏他的人,和仰望他慈愛的人,
要救他們的命脫離死亡,並使他們在飢荒中存活。
我們的心向來等候耶和華,他是我們的幫助,我們的盾牌。
我們的心必靠他歡喜,因為我們向來倚靠他的聖名。
耶和華阿,求你照著我們所仰望的,向我們施行慈愛。
(詩卅三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