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心的施與
‧芸‧
巴勒斯坦有兩個海,其中一個海水很清新,水中有魚,岸上一片綠色,枝葉伸向海中,樹根延展四處,兩岸有孩子們嬉戲──約但河從山谷裏流出來,就形成了這個波光粼粼的海。人們在海邊建屋,鳥兒在海邊築巢;這海邊的生物都是欣欣向榮的。
約但河南流,流入另外一個海。那裏看不到魚兒跳躍,葉兒爭翠;也聽不見鳥兒歌唱,孩兒歡笑。旅客們如果不是為了趕路,都寧可走另外一條路。水上的氣氛很沉濁,人類鳥獸都不飲那裏的水。
這兩個海距離很近,為什麼竟有這麼大的差別呢?這和約但河沒有關係,因為約但河把同樣的河水,灌入這兩個海;也不是由於土壤,更不是因為鄰近的村落。主要的差別在於加利利海接受了約但河的河水後,並不「扣留不放」,這邊海水進來,那邊讓它流出。可是,另外那個海就很吝薔,她抱住約但河的水不放──不慷慨,接受的就留下來。
加利利海由於肯施捨,所以很有活力;另外一個海因不肯施捨,所以叫做「死海」。巴勒斯坦有這樣兩個海,世界也同樣有這兩種人。
「愛」從我們心中產生,它是溫暖的、甜蜜的。在愛裏面有關切、有安慰、有教導、有鼓勵、有同情、有幫助、有喜樂、有了解、有包容、有謙卑和忍耐;而「心」是一切愛的根基。「愛」這個字,中間有個「心」,如果愛字沒有心,就變成了「受」字。愛的表現是施與、捨己;而受的表現卻是接受、為己。我們都喜歡接受、得著,不喜歡施捨、付出。但是聖經告訴我們,「施比受更為有福」──這項真理必需藉著實踐才能領悟,因為它並不是一種空洞的理論──所以在你的生活上,如果有機會、有能力去幫助別人的話,你不妨試試看,相信神會親自向你見證祂的真理的。
多加,也就是大比大,是一位可愛的婦女。她之所以可愛,並不在於外貌,乃在於她的為人「廣行善事,多施賙濟」。她是耶穌的門徒,住在近地中海邊的約帕。當時她患病而死,恰巧,使徒彼得就在東南方不遠的城市──呂大,於是有人為她去求彼得;藉著禱告,多加又復活了!多加何德何能,為什麼眾人那麼留戀她,為她哭泣、奔走?──在她死後,「有人」把她洗了,停在樓上;還有「門徒」差「兩個人」為她到呂大央求彼得;彼得到了,便「有人」,領他上樓,且有「眾寡婦」站在彼得旁邊哭著,並且拿多加與她們同在時所做的裏衣外衣給彼得看。由此可見多加的愛心如何地感動他們了。我相信多加一定還有其他許多善行,否則經上不會寫著『廣』行善事,『多』施賙濟」這些字句的。
主為我們捨命,我們從此就知道何為愛,「我們也當為弟兄捨命。凡有財物的,看見弟兄窮乏卻塞住憐恤的心,愛神的心怎能存在他裏面呢?小子們哪!我們相愛、不要只在言語和舌頭上,總要在行為和誠實上。從此就知道我們是屬真理的,並且我們的心在神面前可以安穩。」(約壹三16~19)的確是的,愛的施捨是通往天國的道路(太十五34~46),因為施的人比受的人具備更多蒙福的美德。但是千萬要記住「施捨的動機往往比施捨本身更重要」,保羅說:「我若將所有的賙濟窮人,又捨己叫人焚燒,卻沒有愛,仍然與我無益。」(林前十三3);詩人季布倫也說:「當你奉獻你的所有物時,你的施與是渺小的,而當你奉獻出你自己時,才是真正的施與。」又說:「有些富有的人卻施與得很少──他們的施與是為博得名聲,這潛在的慾望污染了他們的禮物。有些人並不富有,卻整個地奉獻,他們的庫藏是永不匱乏的。有些人愉快地施與,而那愉快就是他們的報酬。有些人痛苦地施與,而那痛苦就是他們的洗禮……」。記得那個「不食嗟來食」的典故嗎?有一位大善人,在飢荒的時候,發起賑災運動,以薄粥濟無米炊之災胞,因態度驕矜而遭不滿,甚至於有拒食而寧可餓死的情形。因此行善必須本著愛心,施捨時不要在人前吹號,或者故意顯出自己宗教的虔誠,不然不僅容易絆倒人,也不能得到天父的賞賜。
相信大家都記得那個好心腸的撒瑪利亞人,他不僅「看見」那個遍體鱗傷、被強盜打得半死的人,他還「動了慈心」,上前去用油、酒醫治、包裹他的傷勢;不僅醫好他,又扶他騎上自己的牲口,親自送他到旅館;不僅「送他到旅館,安頓好他」,還拿出銀子來交給店主,吩咐特別照應他,最後還答應再來看他,替他支付一切費用。與這個撒瑪利亞人有天淵之別的祭司和利未人,他們只看了那倒楣的人一眼,雖然心裏面很同情他,但是為了怕給自己惹麻煩,就「視而不見」地匆匆走了。由此可見,不管我們的心地有多善良,如果我們沒有一顆不怕麻煩的心,那我們就不算有愛了。願我們都能效法那撒瑪利亞人「完全」的愛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