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滿
於是,耶和華的僕人摩西死在摩押地,正如耶和華所說的。耶和華將他埋葬在摩押地、伯毘珥對面的谷中,只是到今日沒有人知道他的墳墓(申三十四5-6)。
摩西因為在米利巴沒有尊神為聖,所以不能進迦南(民二十12)。但神在他離世之時,讓他先上尼波山看一下迦南地,然後才安然離世。從《申命記》三十四章6節來推斷,他死的時候並沒有親人或任何人陪伴在旁,他是獨自一人走完人生的旅程。死後,亦沒有人替他舉行喪禮,甚至連他的墳墓也無人知道在哪裡。
在一般的情況下,對一個離世的人,好歹也要為他舉行一個莊嚴和有體面的喪禮,表揚一下他的成就,述說一下他的為人,讓他的親友對他生前所作的表達最後的敬意。最少也得有個墳墓,讓後世的人可以來到墳前追思一下他的一生;但神的意思不是這樣。
祂埋葬摩西,不讓任何人出席他的喪禮,也不讓人知道他的墓墳在哪裡。因為,摩西在以色列人眼中,實在太偉大了,若不謹慎處理,隨時有機會讓幼稚無知的以色列百姓,把他變成心中的偶像,就像士師時代的基甸,連他所造的以弗得,也成為百姓膜拜的對象(士八27)。
在聖靈的感動下,雅各的兄弟猶大,記錄了天使長米迦勒,曾與魔鬼為摩西的屍首而爭辯這一幕靈界的爭戰(猶9),讓我們看到摩西離世時,在靈界所引起的震盪,和對以色列人信仰的潛在危機。
神的工人,無論是長老、執事、傳道或教會負責人,全身或工餘時間事奉主的聖工人員,都是愛主的。他們熱心、忠心和愛主的榜樣都值得我們的敬重和效法。但人一旦在事奉的岡位上待久了,到年事已高,身體不能勝任,或者為著培育接棒人而要退下時,是否會有頗難適應新位置的感覺?是否因而埋怨教會忘記了他們過去所作的貢獻,又或者抱怨職務會沒有安排足夠的工作,漠視了他們仍有的剩餘工作能力等等?
當摩西退下火線時,是退得頗徹底的──沒有告別式,甚至連軀體也沒有留下來;沒有要求以色列人永記他和他的功勞,只要他們不可忘記神的律例和典章(申三十一11-13);亦沒有刻意留下曾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的圖騰。
當然,他也不是那種死抱權力不放,但又忽然撒手不理,令整個團隊亂作一團,來凸顯自己重要性的那種牧者。他留下了很重要的治理百姓的制度,例如選立千夫長、百夫長、五十夫長和十夫長,形成一個團隊,而不是一小撮人去帶領以色列人;讓帶領的工作可以順暢地傳承下去,讓更多人可以參與,效率得到提升(出十八21-22)。
從人的角度看,摩西的離世看是相當的悲涼──死時沒有人在身旁,孤孤獨獨的離世,死後也沒有人出席他的喪禮。但從另一個角度看,是榮耀和令人欣慰的,因臨終前有神一直陪伴他,他離世前最後看到的可是神慈詳的面孔。死後,有神親手把他埋葬。或者,這便是巴蘭在神的靈感動下,將咒詛變成祝福,所提及的「義人之死」吧!
誰能數點雅各的塵土?誰能計算以色列的四分之一?我願如義人之死而死;我願如義人之終而終(民二十三10)。
後記:2009年9月承蒙林淑華姊妹的邀請,為《聖靈》月刊寫一些文章。原意是寫一篇有關摩西在米甸曠野所見的「燒不燬的荊棘」,隨後變為合共十一篇的「出埃及之路」。在這期間,得蒙繪者不辭勞苦,為拙作加上精美的配圖,和《聖靈》月刊編審委員的編審,在此一一謝過。「摩西的喪禮」後,出埃及之路亦告終結。出埃及之路全文原共十二篇,但因有一篇還要琢磨一下,所以只登十一篇。尚未登出的那一篇,主若願意,日後待適當時機便會與讀者見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