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400期2011年1月)
靈修小品:就必在生產上得救
目錄 | 上一章 | 下一章

恩沛


一.前言

在《新約聖經.提摩太前書》中論及:「然而,女人若常存信心、愛心,又聖潔自守,就必在生產上得救。」(提前二15)。這是新約聖經難解的經文之一,各方的解釋很多,卻無法提出一致的見解。其中涉及新約原文──希臘文的分析,也涉及婦女在教會中事奉的神學問題。以下擬根據聖經探討此問題。

二.經文的翻譯

《提摩太前書》二章15節的希臘文如下:

,

意思是得救,是動詞未來被動第三人稱單數,指她將來必要被拯救。是連接詞,意思是然而、但是。是介系詞,意思是經過、藉著。意思是生育、分娩,是名詞單數陰性。

是連接詞,意思是若是、如果。意思是持續、停留、居住,是動詞第一簡單過去式第三人稱複數。是介系詞,意思是藉著、在……裡面。是名詞間接受格單數陰性,意思是信心。

是連接詞,意思是並且。是名詞間接受格單數陰性,意思是愛。是名詞間接受格單數陽性,意思是聖潔。是介系詞,意思是與……一起。是名詞所有格單數陰性,意思是自制。

因此,《提摩太前書》二章15節的希臘文可翻譯為:「她將來必被拯救,藉著生育;若是她們常存信心、愛心,又聖潔自守。」

三.經文的難題

《提摩太前書》二章15節的經文難題很多,主要有下列三點,茲說明如下。

1.她與她們

《提摩太前書》二章15節中文和合本翻譯為:「然而,女人若常存信心、愛心,又聖潔自守,就必在生產上得救。」似乎是在描述一件事情。事實上,從希臘文動詞來觀察,「常存」是複數;而「得救」是單數,代表這是兩件事情,各有不同的主詞。

上述將希臘文翻譯為:「她將來必被拯救,藉著生育;若是她們常存信心、愛心,又聖潔自守。」第一段的主詞「她」可以指「夏娃」,因為在上文中所談論的女人是夏娃,其經文為:「因為先造的是亞當,後造的是夏娃;且不是亞當被引誘,乃是女人被引誘,陷在罪裡。」(提前二13-14)。第二段的主詞「她們」可以指「所有的姊妹」,這是由「夏娃」的個人教導,擴大至「所有的姊妹」的一般性教導。只要「她們」能積極追求屬靈的德性,常存信心、愛心、聖潔,就可以蒙神拯救。

2.生出自己的兒女或耶穌基督

經云:「她將來必被拯救,藉著生育。」「生育」是指生出自己的兒女或耶穌基督呢?茲說明如下。

(1)生出自己的兒女

指女人要經歷肉體的生產、分娩,生出自己的兒女,教養出敬虔的後代,使神的名得著榮耀。

(2)生出耶穌基督

雖然因夏娃的犯罪,女人要受生產之苦,但神應許夏娃的後裔會戰勝魔鬼(創三15)。也就是指藉由生育,耶穌基督得以降生,所有人都會因祂而蒙拯救。

3.肉體或靈魂的拯救

經云:「她將來必被拯救,藉著生育。」「拯救」是指肉體或靈魂被拯救呢?茲說明如下。

(1)肉體被拯救

因為夏娃受到蛇的引誘,吃了分別善惡樹的果子,咒詛就臨到她身上。神對夏娃說:「我必多多加增妳懷胎的苦楚;妳生產兒女必多受苦楚。」(創三16),所以「拯救」是指肉體的得救,可以免去生產的苦楚,能夠安全的分娩。

(2)靈魂被拯救

自從始祖亞當、夏娃犯罪後,死亡就進入了世界,人的肉體與靈魂都會死亡,活在世上沒有盼望。基督徒因著耶穌的寶血,罪惡得到赦免,可以得到耶穌的拯救,靈魂進入永生的天國。

四.經文的背景

《提摩太前書》是使徒保羅寫給年輕的傳道提摩太的書信。因為時代的變遷,在經濟發展下,社會風氣每下愈況;原本被視為罪惡的事,今日卻被默許。教會也遭遇同樣的困難,有些人起來說悖謬的話,要引誘信徒跟從他們(徒二十29-30)。保羅怕信徒的心或偏於邪,失去那向基督所存純一清潔的心,就像蛇用詭詐誘惑了夏娃一樣(林後十一3)。因此寫下《提摩太前書》,指示提摩太要防止異端的入侵,並且要注重信徒的牧養。

當時的婦女社會地位不高,而且少有接受教育,經濟完全依賴先生的供給。有些假教師引誘無知的婦女,她們充滿著罪惡,被各樣的私慾引誘;常常學習,卻終久不能明白真道(提後三6-7)。假教師教導姊妹要爭取教會內的領導地位,造成教會的混亂。因此保羅教導婦女要沉靜學道,一味地順服;不要轄管男人,只要沉靜(提前二11-12)。

假教師教導姊妹不要嫁娶,可以免除懷孕與教養子女的苦楚(提前四3)。因此保羅教導婦女要敬畏神,追求內在屬靈的德性,如信心、愛心、聖潔等,不要過分追求外在的妝飾;而且吩咐她們要生兒育女,並教導出敬虔的後代,如此方能蒙神悅納,將來可以得救(提前二9-15)。

五.經文的解釋

在《提摩太前書》二章15節中,意思是被拯救,是動詞的未來被動第三人稱單數。在教牧書信中,常用在「靈魂的拯救」(提前一15,二4;提後一9);而在描述「肉身的拯救」時,則使用(提後三11,四18)。所以此處的拯救,應指「靈魂的拯救」,這問題爭論較少。而解經的難題在於:如何藉著「肉體的生育」,使得將來「靈魂被拯救」?兩者間的關係應如何說明?其觀點主要有下列兩種,茲討論如下。

1.將生育解釋為耶穌的降生

猶太人認為夏娃將罪惡與死亡帶入了世界,所以對於她是否能得救產生懷疑。神曾對蛇咒詛說:「我又要叫你和女人彼此為仇;你的後裔和女人的後裔也彼此為仇。女人的後裔要傷你的頭;你要傷他的腳跟。」(創三15),這裡暗示彌賽亞的救贖。藉由「女人的後裔」,彌賽亞會擊敗魔鬼,將救恩帶給全人類。

因此生育速度的加快,可以促使彌賽亞早日來臨。肉體的生育與靈魂的得救是有緊密關係。所以《提摩太前書》二章15節的「生育」,不是指一般人的生育,而是特指馬利亞的生育,也就是耶穌的降生。因為一般人無法藉著自己得救,只能藉由耶穌而得救(帖前五9);祂要將自己的百姓從罪惡裡拯救出來(太一21)。

此一論述有下列缺點。

(1)聖經中談論救恩時,都是強調耶穌的死與復活,並非耶穌的降生。

例如神叫耶穌從死裡復活,除祂以外,別無拯救;因為在天下人間,沒有賜下別的名,我們可以靠著得救(徒四10-12)。又如耶穌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為我們死,神的愛就在此向我們顯明了;我們藉著神兒子的死,得與神和好;既已和好,就更要因祂的生得救了(羅五8-10)。

(2)「生育」是名詞,指一般性的生育;而不是指特殊性的生育,也就是馬利亞的生育。

而且《提摩太前書》二章9-15節主要討論女人事奉應注意的事項,與耶穌的降生無關。

2.將生育解釋為生出自己的兒女

經云:「她將來必被拯救,藉著生育。」按照希臘文來說,最合理的解釋是她藉著「肉體的生育」,使得將來她的「靈魂被拯救」。解經的難題在於「肉體的生育」與「靈魂的得救」有何關連?

在舊約時期,神造人的目的是要生養眾多,遍滿地面,並且要治理這地,也要管理各樣的活物(創一28)。神說:「那人獨居不好,我要為他造一個配偶幫助他。」(創二18),「獨居不好」的意思並非認為獨居是不完美,而是無法達成神的創造計畫;也就是要透過婚姻來繁衍後代,使人類能遍滿世界,並且透過配偶的幫助,方能有效的治理大地。

一般猶太人深知神的創造計畫,因此認為生育是婚姻的主要目的,而兒女是神所賜給的產業,所懷的胎是祂所給的賞賜(詩一二七3)。既然生育是神所賜給的恩惠與福分,倘若女人無法生育,這是一種恥辱,會遭受人的輕視(撒上一6)。

雖然今日人類早已遍滿地面,人口過剩;但在神的眼中,沒有信主的人是死人(太八22)。因此為了完成神的兒女能遍滿天下的任務,除了信徒要在主內聯婚外,姊妹也要盡生育的天職。藉由生出敬虔的後裔,使神國的人數增加;不但可以達成神創造的意旨,而且神的名也因而得著榮耀。

經云:「信而受洗的,必然得救;不信的,必被定罪。」(可十六16)。「必然得救」希臘文為,意思是得救,是動詞未來被動第三人稱單數,指他將來必要被拯救;並非指他一定會得救。而《提摩太前書》二章15節的她將來「必被拯救」,希臘文也是;並非指做賢妻良母生兒育女,一定會得救。我們相信耶穌,受洗歸入祂的名下,並不保證我們一定能得救。

耶穌說:「因為被召的人多,選上的人少。」(太二十16);「凡稱呼我主啊,主啊的人不能都進天國;惟獨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才能進去。」(太七21)。所以信徒信主後,仍要積極靈修,使內在的生命更新,外在的言行改變,在每天的生活中體驗信仰的真實。

如此生命不斷的培育、鍛練,使它能長大、茁壯(彼前二2;來五12-14;雅四8),越來越像神(弗四24),將來方能蒙神拯救。因此保羅勉勵姊妹們要常存信心、愛心,又聖潔自守。倘若她們能敬畏神,努力追求內在屬靈的德性,不過分追求外在的妝飾;她們將會蒙神悅納,將來可以進入天國得著永生。

六.結語

綜上所述,使徒保羅認為婦女藉著「肉體的生育」,可以使得將來她的「靈魂被拯救」。因此婦女應生兒育女,這是神創造的意旨;雖然要經歷產痛,與教養子女的費心。敬虔的婦女應順服神的旨意,除了在主內聯婚,於教會中熱心服事主外,也要善盡生育的天職,生出敬虔的後裔。

「她將來必被拯救」,指她將來可能會得救,並非指她一定會得救。神造男造女,各有不同的任務。不論男女,都要追求靈命的長進,方能成為合乎主用的貴重器皿(提後二21),使自己和別人得救(林前九27),並使神得著榮耀(彼前二11-12)。因此,姊妹應追求靈命的成長,能對神有信心,對人有愛心,又能聖潔自守;如此神會將最好的福分賜給她,使她能夠進入永生的天國。



參考資料:

1.陳又華,《提摩太前書──神的真道乃牧會之本》,香港:明道社,2006年。

2.唐書禮(Philip H. Towner)著,潘秋松等譯,《提摩太與提多書信註釋(上)》,加州:美國麥種傳道會,2008年。

3.利斐特(Walter L. Liefeld)著,黃宜嫻譯,《提摩太前書、提摩太後書、提多書》,香港:漢語聖經協會,2004年。



作者: 恩沛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1/01/2011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