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402期2011年3月)
靈修小品:聖經中的冠冕

恩沛


一.前言

冠冕(crown)自古代起就作為權勢、榮譽和獎勵標誌的一種頭飾。它的形狀如頭盔,或花冠。國王所戴的是皇冠,由寶石與黃金製成;貴族所戴的是較小的冠冕;新娘在婚禮中戴白橙花編的花冠,以象徵純潔;平民男女在慶典中戴花冠,以示歡樂;選手在體育競賽中得勝,也頒給月桂枝葉編的桂冠,以茲鼓勵。

以上的冠冕都是屬世的物質,是暫時且會朽壞的。但神要賜給信徒的冠冕是無形的、屬靈的、永恆且不朽壞的。聖經中所談論的冠冕,對我們有何意義?如何行方能得著永恆的冠冕?以下擬根據聖經探討此問題。

二.舊約中的冠冕

冠冕的觀念,源自帽子、頭巾,或金屬的冠冕。在舊約中的冠冕有三種:

1.專指以色列的大祭司或君王的冠冕

大祭司的裹頭巾是冠冕(出二十九6),希伯來文為,是用長十六肘的麻布捲在頭上,像印度錫克教徒的裹頭巾。其中繫有精金的冕牌,其上鑲有「歸耶和華為聖」字樣,用一條藍細帶子繫在冠冕上(出三十九30,二十八36-37)。

冕牌是大祭司的聖冠(出二十九6;利八9),希伯來文為,意思是分別、奉獻、冠冕,聖冠是分別為聖的象徵。大祭司戴上聖冠,代表他是被神呼召出來,要分別為聖為神工作。以色列的君王也是一樣,是被神選召分別出來,擔任國王的工作。君王頭戴冠冕(撒下一10;王下十一12),希伯來文為,顯示他是蒙神選召授予聖職。

2.外國君王的冠冕

只有在《以斯帖記》中,使用希伯來文,來描述波斯王國所使用的王冠(斯一11,六8)。

3.其他的冠冕

希伯來文為,乃指一般的冠冕,包括君王(亞六11、13)、皇后(耶十三18)、貴族(斯八15)或新郎(歌三11)的冠冕。冠冕也有象徵性的用法,指尊貴與權柄,因此白髮(箴十六31)、子孫(箴十七6)、才德的婦人(箴十二4)、智慧(箴四9)、恩典(詩六十五11),都可以視為冠冕;甚至神的賜福也是冠冕,祂以仁愛和慈悲為我們的冠冕(詩一○三4)。

在《撒迦利亞書》中,神命令先知從被擄之人中取金銀,做成冠冕(亞六10、11)。「冠冕」的希伯來文為,是名詞複數,代表最高級的冠冕。這冠冕要戴在大祭司約書亞的頭上,並要放在神的殿裡為記念(亞六11、14)。

大祭司「約書亞」是預表「彌賽亞」,他接受君王的冠冕,代表祭司與君王的職分在耶穌基督的身上合而為一(亞六13)。當耶穌再臨之日,祂必戴上這冠冕,並要按著公義審判世人,倘若我們能至死忠心,祂就要賜給我們那生命的冠冕(啟二10)。

三.新約中的冠冕

新約中的冠冕有兩個字,第一個字是希臘文,意思是戴在頭上的花冠或頭圈,是用月桂枝葉編織的花環頭飾。原先是為了顯示歡欣與慶賀,例如在運動競賽中的得勝者(林前九25)、戰爭中的戰勝者,或是在歡樂的節慶中,都會戴上花環,這是「能壞的冠冕」。後來引申作屬靈戰爭的得勝者所戴的冠冕,其使用情形可分為兩類:

1.基督或基督徒的得勝

耶穌與掌死權的魔鬼爭戰得勝,獲得尊貴榮耀的金冠冕(來二7、9、14;啟六2,十四14)。當基督徒願意為主至死忠心,與魔鬼爭戰得勝後,成為二十四位長老,坐在天上的寶座,頭上就能戴著金冠冕(啟四4);這是「不能壞的冠冕」(林前九24-25),是「生命的冠冕」(雅一12;啟二10),是「永不衰殘的榮耀冠冕」(彼前五4)。

2.魔鬼的得勝

魔鬼的使者蝗蟲,有能力賜給牠們,要傷害額上沒有神印記的人,牠們頭上戴的好像金冠冕(啟九7)。雖然魔鬼會暫時得勝,但永遠的勝利是屬於耶穌基督的,因祂是萬王之王。我們蒙召的信徒,有忠心的,也必與祂一同得勝(啟十七14)。

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以前,羅馬的兵丁用荊棘編做冠冕,戴在祂頭上,跪在祂面前,戲弄祂,說:「恭喜,猶太人的王啊!」(太二十七29)。「冠冕」是君王或神的標誌,他們給耶穌戴「荊棘的冠冕」,是嘲諷耶穌為假冒的君王(可十五26),或自稱為神(約十九7)。事實上,耶穌是我們的主,我們的神,祂已經作王了;而且祂是萬王之王,萬主之主(啟十九6、16)。

新約中的冠冕,第二個字是希臘文,代表「王冠」。該字只在《啟示錄》中出現三次。在啟示錄中描述有兩個國度,也就是耶穌掌權的神國(啟十一15)與魔鬼掌權的獸國(啟十六10);每個國度都有君王,都要戴上皇冠,是用希臘文來表達。所以皇冠有二:

1.獸國的皇冠

有一個獸是大紅龍,有七頭十角,七頭上戴著七個冠冕(啟十二3);另有一個獸從海中上來,有十角七頭,在十角上戴著十個冠冕(啟十三1)。牠們一個頭或角上戴一個冠冕,因有許多頭或角,所以有很多冠冕,表示擁有大能力、權柄。

2.神國的皇冠

耶穌的頭上戴著許多冠冕(啟十九12),祂只有一個頭,卻戴眾多的冠冕,顯示祂的權力是超越眾王,超越魔鬼;祂才是萬王之王,是萬主之主(啟十九16),是我們唯一敬拜的對象。

四.如何得著永恆的冠冕

耶穌是萬王之王,當祂再臨時,得勝者要和祂一同作王(提後二12;啟二十6),頭上戴著永恆的冠冕。聖經中記載許多類型的永恆的冠冕,茲略舉數例如下,並說明信徒要如何行方能得著永恆的冠冕。

1.不能壞的冠冕

使徒保羅勉勵我們,要效法運動場上的選手,他們為了爭取一面「能壞的冠冕」,願意接受嚴格的訓練,諸事都有節制。但基督徒卻是追求「不能壞的冠冕」,所以更要攻克己身,叫身服我(林前九24-27)。「攻克」的希臘文為,意思為擊中臉上、眼圈打黑,這是拳擊比賽的術語。

「服我」的希臘文為,意思為使它作奴隸。保羅強調基督徒與運動員一樣,為了得著冠冕,須要自律己身,也就是要自我靈修。保羅說:「所以,要治死你們在地上的肢體,就如淫亂、污穢、邪情、惡慾,和貪婪。」(西三5)。

基督徒受洗後,蒙神赦免罪過,並不代表從此不再遭受罪惡的攻擊;因此要「治死」身體的惡行。信徒受洗歸主以後,要時常與神親近,這對靈命的長進是很重要的。倘若我們能積極靈修,不放縱肉體的私慾,將成為合乎主用的貴重器皿(提後二21),使自己和別人得救(林前九27),並使神得著榮耀(彼前二11-12),可以得著不能壞的冠冕。

2.榮耀的冠冕

我們信主後,為了報答主恩,要常常竭力多做主工,因為我們的勞苦在主裡面不是徒然的(林前十五58),主必賞賜榮耀的冠冕。耶穌在世時,曾經勉勵彼得說:「約翰的兒子西門,你愛我嗎?」彼得說:「主啊,是的,祢知道我愛祢。」耶穌說:「你牧養我的羊。」(約二十一16)。

彼得長老也勉勵我們:「務要牧養在你們中間神的群羊,按著神旨意照管他們;不是出於勉強,乃是出於甘心;也不是因為貪財,乃是出於樂意;也不是轄制所託付你們的,乃是作群羊的榜樣。到了牧長顯現的時候,你們必得那永不衰殘的榮耀冠冕。」(彼前五2-4)。所以牧者在教會中要盡力牧養群羊,尤其是初信者、軟弱者更需要餵養。倘若我們能成為忠心的牧者,一定能得著榮耀的冠冕。

3.生命的冠冕

肉體的生命是暫時的,因為有死亡的存在,而靈魂的生命是永恆的。如何得著永恆的生命冠冕?茲敘述如下。

(1)要忍受試探

耶穌沒有應許我們不會遭遇苦難,但祂應許會與我們同在(約十六33)。在遭難之日,祂為我們開路,將患難的日子減少,使我們能忍受得住(林前十13;太二十四22)。所以我們要學習忍耐的工夫,使我們能完備,毫無缺欠(雅一2-4)。忍受試探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經過試驗以後,必得生命的冠冕;這是主應許給那些愛祂之人的(雅一12)。

(2)要至死忠心

在末日臨近時,教會將遭受逼迫,但我們不用害怕,要為主至死忠心,甚至甘心為主殉道。因為死亡不是生命的結束,愛主的人會蒙神喜悅,賜予那永恆的生命冠冕(啟二10)。

4.喜樂的冠冕

人的靈魂在神眼中極為寶貴。主耶穌降世帶給人的禮物,是使世人的靈魂不至滅亡,反得永生(約三16)。為了使罪人能悔改得救,耶穌吩咐門徒要往普天下去,傳福音給萬民聽(可十六15)。信徒的使命是要領人歸主,因為能叫一個罪人從迷路上轉回,便是救一個靈魂不死,並且遮蓋許多的罪(雅五20);連天上的使者也為他歡喜(路十五10)。

使徒保羅的盼望和喜樂,並所誇的冠冕是什麼呢?就是主耶穌來的時候,信徒在神面前能站立得住(帖前二19-20);因此保羅告訴腓立比的信徒:「我所親愛、所想念的弟兄們,你們就是我的喜樂,我的冠冕。我親愛的弟兄,你們應當靠主站立得穩。」(腓四l)。

信徒的得救是牧者的冠冕,信徒能按真理而行,牧者的喜樂沒有比這個大的(約叁3-4),就如同才德的婦人是丈夫的冠冕(箴十二4),子孫為老人的冠冕(箴十七6);信徒的好表現也是牧者的冠冕,是牧者的喜樂,是牧者的榮耀。

五.結語

使徒保羅凡事謹慎,忍受苦難,做傳道的工夫,盡其職分。因此他去世前唱出勝利的凱歌:「我現在被澆奠,我離世的時候到了。那美好的仗我已經打過了,當跑的路我已經跑盡了,所信的道我已經守住了。從此以後,有公義的冠冕為我存留,就是按著公義審判的主到了那日要賜給我的;不但賜給我,也賜給凡愛慕祂顯現的人。」(提後四6-8)。

主再臨的日子近了,我們要持守所有的,免得冠冕被人奪去(啟三11)。倘若我們願意效法保羅,能盡力領人歸主,並且熱心作聖工,甚至為主至死忠心,就可以在審判的日子坦然無懼,因為有永恆的生命冠冕為我們存留。

參考書目:

1.哈里斯(R. Laird Harris & Gleason L. Archer)等著,中華福音神學院譯,《舊約神學辭典》,台北:中華福音神學院,1995。

2.包爾(Walter Bauer)著,戴德理譯,《新約希臘文中文辭典》,斗六:浸宣出版社,1986。

3.吳羅瑜編,《聖經新辭典》,香港:天道書樓,1996。

4.楊慶球編,《證主聖經神學辭典》,香港:福音證主協會,2001。




作者: 恩沛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3/01/2011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