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區宗教小組策劃黃煥超撰稿
有青教組學員對上課內容不感興趣,喜歡岔題,導致老師上課偏離主題;且主觀意識較強,常對老師的看法不以為然,不願服從教員。
留言板
※課程內容已不再是聖經故事,而是教義或是一些價值觀的探討,說實在的,有些連我自己都搞不太清楚,叫我去教他們,還真有點心虛啊!我大概只適合當兒教組教員吧!
※真想叫班負責只排我上共習課或詩頌就好了!
※內容這麼多又這麼深,真不知從何準備起!去哪裡找參考資料啊?
※哪有這麼多問題,分明是在找我麻煩!
※我好怕學員問我問題,我不會答或者答錯了,那多糗!
※我覺得課程內容本身就滿枯燥的。但真奇怪!不管什麼課,蘇老師總可以講得如此生動活潑。
※自己平時就得利用時機多充實自己啊!
※其實每次花時間去準備,總會發現造就最大的是自己。
近幾個月來,身為中級班教員的加恩,為了班上學員上課時混亂的秩序而大傷腦筋。大四的他,有專題要交,又要準備研究所考試。好不容易忙完一週的課業,盼到了安息日,但一想到有個小搗蛋,不由得皺起眉頭嘆氣:「哎!為什麼他就不能像其他學員一樣,乖乖地上崇拜聚會,學習神的道理,做個討人喜愛的孩子呢?」
這個小搗蛋每次上課時,總愛問問題。本來青教組上課時一片死寂的傳統,自從他來了以後,就全變了樣。他帶頭問問題,其他人也跟著起哄或甚至彼此聊起天來,上起課來好不熱鬧。但不知不覺中,時間就過去了,準備講課的內容嚴重縮水。尤其這個小搗蛋主觀意識強,常對他的看法不以為然,跟他唇槍舌戰,歪理一大堆,不願輕易順從,真不知如何是好。
不過看蘇老師在上課時,還真的比較罩得住。雖然這個小搗蛋也會問問題,但兩三下就被蘇老師堵住,在學校教書教這麼多年,果然就是不一樣。於是加恩找個機會向蘇老師討教。
加恩有點洩氣的問蘇老師:「是不是需要多年的磨練,才有如此的功力可以罩住這個小搗蛋?」蘇老師笑著說:「你給他貼標籤,他看你不順眼,這樣下去,再多年的磨練大概也沒用。」
蘇老師接著說:「其實換個方向來看,學生在兒教組時會搶著回答,在青教組卻惜字如金,要改正這個不好的現象,非常困難。但如果有人帶頭發問,雖然常偏離主題,但只要處理得當,未必不是一個轉機。可能你以前在處理上有些瑕疵,與他勾起心結,才造成目前這種局面。發問本身是好的,不但可以讓教員了解學員的吸收狀態,也可讓其他人思考,轉換一下情緒,對課程的學習是很有幫助的,應該鼓勵。但若偏離了主題或花了太多時間而影響課程進度時,教員就必須善用技巧讓學員適可而止,恢復上課。但不可刻意壓抑問題、忽視問題或對學員的問題使用嘲笑的口吻,使發問的人覺得受到傷害,其他人也因此不敢發問。」
加恩點點頭,想起以前有一次在處理發問的問題上,處理不好,場面鬧僵了,之後情況就越來越嚴重;一想到可以得到蘇老師多年的技巧讓學員適可而止,恢復上課,內心就充滿期待。
但蘇老師似乎先賣個關子,他接著說:
「在講技巧之前,我要強調教員課前準備是需多多加強的。課本內容只是最基本的,上課前要多方面蒐集相關資料。兒教組的課程以故事性內容為主,教員看熟內容,在教學時語調及肢體語言上稍加發揮,即可吸引學員的注意,達到不錯的學習效果。青教組的課程較為知識性,兒教組那一套已不管用,要多找些補充教材來搭配使用,甚至以多媒體方式呈現課程內容,把道理豐豐富富地表達出來。如果照本宣科,學員不但沒興趣,可能還會對你有負面的觀感,甚至尋機會找你麻煩。
講課時可以增加時事、見證、常識、科技的報導、神學的探討、歷史故事或是名人格言等,印證課本中的主題及道理,使得原本較生澀的課程變得生活化。如講到猶太人守律法的問題,可以提及當今的猶太人,他們在科技發達的現代社會中守律法的情形。講到地理時,聖經中所提的地點,是相當於現在哪個國家……。」
加恩聽了倒是心涼了一半,平時準備課業及研究所考試都忙不過來了,哪有時間找這些「課外」的東西,加恩非常心虛的說:「短期內我是不是沒救了?」蘇老師安慰他說:「對,也是不對。」
「個人豐富的學識的確不是短時間可成就的。但你現在不開始,只忙學校課業,課本看看就來上課,要成長就很難了。平常要多參加聚會,總會或區內所辦的進修會、講習會、神訓班及延伸神學班,要多撥空參加。除了努力充實自己屬靈知識外,要常閱讀書報,留意生活周遭所發生的任何事物與信仰的關係,講課時才有實例可以說明。隨時都保持著學習與不斷成長的心態,上起課就能越來越精彩。這或許需要較長的時間來累積,但至少在上課前,要針對課本內容找一些相關的補充資料,如串珠聖經、啟導本聖經、各種聖經史地背景的參考書及教會內外各經卷的書籍,都是可用的資料來源。
另外,在總會的網站上,也有相當多的資料,如聖靈月刊有數十年的資料已數位化,包含現已停刊的宗教教育及青年團契月刊,還有教牧資源網等,打入關鍵字,就可查閱相關的文章,要多多利用。其實每次花時間去準備,總會發現造就最大的是自己。所以不但是為了學員,也是為自己,這些準備的工夫絕對值得你去投資。」
加恩聽了稍微鬆口氣,知道教會圖書館就有這些書,只是以前懶得借來看。總會的網站有這麼多資料,他以前倒是不知道。只是他覺得有時課本的東西都講不完了,哪有時間講補充資料呢?就問:「教材準備這麼多,這樣時間夠用嗎?」
蘇老師說:「要順應學員的程度及自己對課程的熟悉度,斟酌講課內容,避免提及自己一知半解的東西,而讓學員有機可趁,問題問不完。也當避免提及超過學員程度的資料,以免學員短時間內無法理解而引發更多問題,導致無法在時間內將課程上完。像潔淨的動物,雖然聖經中有定義,但如果要將所有動物一一判定,卻不簡單。無須應學員的要求,逐一判定。只就簡單易分辨及較常接觸到的舉例說明即可,如牛、羊是潔淨的動物,而豬、兔不是。
另外,要事先將可能引起疑問的地方多作準備,雖然不可能將所有準備的內容都在課堂上講出來,但此種備而不用的資料在遇到學員發問時,才能以較周詳的答案回答,不會有語病、破綻引發不必要的爭論。像猶大、猶太人、以色列人、希伯來人這幾個名詞的定義,在聖經中沒有詳細解釋,但若課本中有提到其中一、兩個名詞時,最好就把它們全部搞清楚。這幾個名詞的定義在網路上就可找到。現在網路上的資源非常豐富,不但學校課業上不可或缺,在教會教學資料的尋找上,也不容忽視。」加恩聽了頻頻點頭,上網查資料難不倒他。
終於蘇老師要講當場應對技巧了。
蘇老師說:「教員回答問題時,不以駁倒學員為目標,尤其辯論方式的回答易使人口服心不服,使他更想鑽牛角尖,而不虛心查考道理。況且若遇到學員主觀意識較強,以辯論方式回答就正對他的胃口。如講到十童女的比喻時,如果有人質疑聰明的童女沒有愛心或討論其他較佳方案時,不要落入此圈套中。可委婉說聖經中的重點在儆醒,其他面向不予討論。有些具有爭議性的問題,如預定論等,本身沒有標準答案,短時間內不可能說出個所以然來,教員可明白告訴學員現在先不討論,以後有興趣可再安排適當講員來專案討論。
其實老師不必對學員所提出的問題都要解答,沒把握時就直接說這個我不知道,但會在課後查清楚,即可將此問題避開,繼續上課。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教員講錯,有時會引起學員對你的負面評價或影響學員對你的觀感,不如老實承認並不知道,在課後查到資料後,找機會再跟學員討論,學員看到你這麼重視他的問題,自然可贏得學員對你的敬重。
有時討論實在無法結束時,最理想的方式是將問題導入主題,繼續課程。如可以說這個問題很好,答案就在課程後面。如此除了可平息問題外,更可引發學習動機,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如果問題與以後的課程無關,就要明說因進度關係停止討論,下課再說。對於離題太遠的問題,就直接說這個問題不錯,但和今天課程無關,以後再說。
教員在輔導問問題的學員時,不可忽略其他學員,必須適時給予其他學員一些關心,以保持全班的平衡,不致學員誤以為教員只關心問問題的人,且認為事不關己,而分心各忙各的。可適當請其他學員發表意見,並引導學員做比較深入的思考,如此可使學員對課程有進一步認識,另一方面也表達出教員對其他學員的關心,並使他不會分心而專注於課程上。」蘇老師一口氣講了一長串,但加恩聽在心裡卻是如獲至寶。
最後蘇老師語重心長的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關係的修補也非一蹴可幾,要持續對你口中的小搗蛋付出關心。教員對學員的關心在一週一次的上課時間是不夠的,課餘時間時時的關心,才能深入學員內心。像我曾聽過兩個案例,學員與教員鬧得不太愉快後一段時間,才在無意間得知真正的原因。一例是學員襪子有破洞,有一次活動需要脫鞋,學員因不好意思而不肯脫,就拒絕參加。另一例是有位慕道學員,從小參加宗教教育,已得聖靈,家長也沒意見。有些聖工沒有受洗不能安排,教會缺人手,但他卻遲遲不肯受洗。原來是他有香港腳,怕洗腳禮時難堪,花了一年多,認真醫好後,才報名受洗。
學員有自認難以啟齒的問題,教員若和他無法交心,這些事便無從得知,輔導上自然使不上力。而如果與學員之間建立關係親密,上課時,自然就不會唱反調。其實有的學員好勝心強、喜歡表現自我,所以常會發生過度發問或急於表現自我的狀況。這樣的學員往往很聰明或精力充沛,不妨讓他有發揮的空間,儘量引導他用在好的方面,例如請他負責管理班務或安排一些詩頌、查經等聖工,但別忘了在他作聖工時,適時輔導他正確的態度。」
加恩聽完蘇老師最後這一段話,心中滿是慚愧。原來要做一個稱職的教員,的確不簡單,但他已知道要如何去做。最後,蘇老師邀他一起禱告,在禱告中,加恩再次立下要當一個好牧人的心願。
參考資料:
1.〈學員發問不停怎麼辦?〉〈學員與老師抬槓怎麼辦?〉,《在你手中》,真耶穌教會台灣總會印行,1994年4月。
2.〈為什麼總有一群小搗蛋?〉《宗教教育》,1998年6月號(249期)。
3.〈向中級班課程挑戰〉《宗教教育》,1996年4月號(223期)。
|
|
|
|
作者: 北區宗教小組策劃黃煥超撰稿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8/01/2011
| |
列印本頁 |
|
分享好友 |
|
意見反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