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408期2011年9月)
靈修小品:第六印
目錄 | 上一章 | 下一章

Boaz

世界各國因為致命病毒的侵襲,各樣災害的破壞,各國之間的衝突,以及多年的伊拉克戰爭,陷入了不穩定狀態。確實,在這急劇變幻無常的世界裡,我們很容易會忽略了神要我們學習的功課。

在福音書中,耶穌早已預言了末日的預兆(太二十四4-14;可十三3-13;路二十一7-19)。在橄欖山上,耶穌的門徒曾經問了祂幾個問題(太二十四3),而事實上,今天世界所面臨的,就可讓我們看到耶穌對於第三個問題的答案。

今天,在耶穌再臨前,我們所面對最大的威脅就是在生活各方面連續不斷發生的迷惑人的事(太二十四4、5、11、24)。從家庭單位,一直延伸到國與國之間越來越多的衝突中,要保持冷靜,我們需要很大的信心(太二十四6-7、9-10)。瘟疫的蔓延固然使已經混亂的世界局勢更混亂,但我們仍然信靠神的憐憫,繼續生活下去(太二十四7)。

就如聖經所預言,這個世界正步向一個全面性的大災難。這個大災難所帶來的破壞將是無可挽救的,也就是神的大憤怒臨到全人類。這將會是世界的結束,但有沒有什麼辦法能夠讓我們避免這種結局呢?

第六印的描寫就是要激發讀者深思基督再臨的那一天,自己的命運將會是如何?「因為祂憤怒的大日到了,誰能站立得住呢?」(啟六17),這個問題隨之揭開了史無前例的宇宙大混亂,就是神的憤怒達到了最高點,但在這全然動盪不安的時候,仍然有一條逃亡之路。

來自東方的獨一真教會


《啟示錄》第七章,就為這個激發人心的問題提供了部分答案。在一個異象中,約翰長老看見一位來自東方的天使,他拿著永生神的印(啟七2)。神賜予這位天使權柄為眾僕人蓋印(啟七3)。根據一些清楚的跡象,我們知道這個天使代表教會。他是獨特的,因為他與其他天使不同,是來自東方的。而且在他的用詞上,他總是以集體為代表:「……等我們印了……」(啟七3)。

藉著教會(蒙贖的信徒),聖靈要賜給凡來相信並順從的人(徒五32)。在使徒時代,人們順服接受使徒們所傳的福音而領受聖靈。保羅在見到亞拿尼亞後,主才賜聖靈給他(徒九17)。同樣地,哥尼流及他的家人只有在彼得向他們見證主耶穌的福音時才領受聖靈(徒十44)。最後,在給予七個教會的資訊中,教會的領導人都被稱之為教會的使者。

這個預言對於我們,比對於使徒時代的信徒更重要,我們應該更關切。因為那大災難一過去,耶穌就會再臨(太二十四29)。這是為了在末日,堅固我們的信心,特別是對於在第七印揭開前,在神完全的憤怒降下前還存活的人。我們必須瞭解只有那些藉真教會、額上蓋了印的人,才能得到耶穌的保守看顧(啟七14)。

這種解釋是準確且有聖經根據的。「閃電從東邊發出,直照到西邊;人子降臨,也要這樣。」(太二十四27)。路加也描述類似的事蹟,只是他沒有說明閃電是從哪裡來的(路十七34)。這個事蹟有兩種含義,首先是要警戒信徒在這大迷惑的日子中,當有人說:「基督在這兒」,或「基督在那兒」,都不可相信(太二十四26),而且迷惑的事將會嚴重到連選民都可能掉入網羅(太二十四24)。第二,這也是為要表示耶穌再臨的速度,和其不可預知性(太二十四27)。

要解釋其中與末世真教會的顯出之關係,我們必須把重點放在第一個含義。藉著這個徵兆,當時的信徒,能夠知道耶穌在何處,而不致被迷惑,我們今天更應有如此的認識。耶穌復活後,祂不再是屬肉體的,反而,祂答應門徒祂將以聖靈顯現(約十四17、23,十六7、16)。若聖靈住在他們裡面,他們就能夠知道耶穌在哪裡(約壹三24)。應用「一體一靈」的原則,我們知道聖靈只能在基督的身體裡面,也就是今天的真耶穌教會裡(弗二20)。

悔改的需要


絕對不要認為只要自己成為真耶穌教會的信徒,在神大怒的日子就能夠站立得住。在猶太曠野中,施洗約翰對於猶太人的提醒,再次強調單有亞伯拉罕為祖宗,但卻沒有結出與悔改的心相稱的果子,是不足以得神喜悅的(太三8-9)。

對一些人而言,悔改是過去的事。但是,悔改的需要及實行,不單在一個人信主的時候需要做到,之後每當他犯罪也仍要懂得悔改。這讓我們思考自己與神之間的關係,思考我們的行為是否完全符合神的要求。因此,在聖經中,每當有末世預兆的記載,我們都要記得不要只把焦點放在事蹟上,而是要學習其中的教訓。

回到伊拉克的戰爭,一些人也許出於好奇或興趣,會設法在聖經中尋找有關這個事件的經文。而其中常被引用的經文就是第六號響起的記載(啟九13-19)。原因是因為幼發拉底大河,預言中所強調的地方,就處於伊拉克(參:啟九14)。

假設這個解釋是正確的,那除了知道這個預言已經應驗,我們還能學到什麼呢?更重要的,是要瞭解神讓這個事蹟發生的動機。「其餘未曾被這些災所殺的人,仍舊不悔改自己手所做的,還是去拜鬼魔和那些不能看、不能聽、不能走,金、銀、銅木、石的偶像;又不悔改他們那些兇殺、邪術、姦淫,偷竊的事」(啟九20-21;參:十六9、11)。

有兩點我們需要思考的。第一,我們必須覺悟到有必要使自己有所長進。最重要的是在靈性上、在對主的事奉上,以及在以心靈和誠實來敬拜神的事上有進步。無論聖經記載的事蹟如何發展,神的旨意總是要讓我們與祂建立更好的關係。

另一點,就是我們對未信神的世人當負起的責任,只有當真教會把全備的救恩傳入世界,世人才可以完全悔改、離棄惡道。因此,在傳道的事上,教會必須有積極的改變;在佈道的事上不要怠慢、在信仰上不要退步、聖工人員之間對真理也不應持有不同的意見。若有這樣的改變,就能夠確切地激勵這個信仰團體完成主所託付的使命。

尋求主


真正悔改的表現就是謙卑尋求主。西番雅先知預言,我們若謙卑尋求神,在祂發怒的日子,我們就可以隱藏起來(番二3)。在他呼籲神選民悔改的事上,聚集為一個群體是尋求神的根本基礎(番二1)。任何人,要以個人的力量來尋求神必須要有很大的順應力,但若真的要有效地尋求神,就需要群體的努力;個人的努力是必要的,但往往卻不足夠。

因此,《希伯來書》的作者強調要在群體中彼此勸勉,激發信心及愛心,預備迎接主的再臨(來十25,三12-14)。我們必須認清,我們是不可以離開身體的肢體,我們應該努力經營彼此間的關係,直到尋求神成為事實,而不再是遙不可及的理論。

「世上遵守耶和華典章的謙卑人哪,你們都當尋求耶和華,當尋求公義謙卑。」(番二3a)。在堅固彼此間信心上的聯繫有三方面。「公義」就是在凡事上不錯怪別人。我們要確定所做的都會為這個信仰團體帶來益處,並在這彎曲的世代中增強在基督裡彼此間的關係。

在基督徒的生活當中,如果一個人不按真理而行,往往會影響他與別人之間的關係。因此,在我們一切的行為上必須有公義,而這就表現於我們謙卑領受神的話作為我們生活中每一部分的指導原則。明顯的,謙卑地接受並實行真理在我們維持彼此間的關係是必要的。

在《啟示錄》十四章裡所描寫的十四萬四千人所過的生活,就概括了尋求神的過程:他們與羔羊同在,他們的額頭上寫上同樣的名字,羔羊無論到哪裡去,他們都跟隨。他們做同樣的事情以使自己完全(啟十四3-5),並持有同樣的目標。他們完全預備好迎接主的來臨。他們追求與羔羊同在的個人努力,在他們同心聚集於錫安山上──真教會得以完全(啟十四1)。

我們在聖殿裡?


尋求神不應該只是五分鐘熱度,而應該是持續不斷的,是在我們接受基督的時候開始的。舊約聖經用與神在聖殿裡見面來比喻神與人之間親密的關係。古聖徒表露出他們渴望在聖殿中見到神的臉的那種心境,並且希望永遠住在神的殿中。

當第一個會幕被豎立起來,它是有三個部分的,那就是外院、聖所及至聖所。約櫃就放在至聖所裡,金燈檯、香壇及陳設桌都放在聖所裡。基督第一次來臨之後,《希伯來書》的作者對於聖殿的形容就有所改變了。現在香壇被移至至聖所(來九3-4),這表示在新約裡,每個人都是祭司。在《啟示錄》中,會幕只有兩個明顯的部分,那就是外院及聖殿(啟十一1-2)。

在神還未澆灌祂完全的憤怒之前,外院仍留給外邦人踐踏(啟十一2)。為此我們必須慎重思考神所採取的方法,祂為何把這部分「漏掉」,其中的意義其實是非常深遠的。這體現了永不改變的神聖原則:神鑒察人的心。與世為友就會斷絕我們與神的關係,在敬拜神的事上讓聖經之外的道理取代真理是使神憤怒的,在聚會中融入了屬世的價值觀,就是破壞了僕人事奉的本質。

當最後的憤怒來到,神不會理會那些在聖殿以外的人,祂只拯救那些在聖殿內的人。「四活物中有一個把盛滿了活到永永遠遠之神大怒的七個金碗給了那七位天使。因神的榮耀和能力,殿中充滿了煙。於是沒有人能以進殿,直等到那七位天使所降的七災完畢了」(啟十五7-8)。在那大日子,無論是基督徒或外邦人,只要他們是在外院裡或在會幕外,同樣的都要遭受神的大怒。

結論


耶穌教導我們,大災難會忽然臨到(路二十一34),那日子將如同網羅般臨到世上所有的人。所有的人都會受影響,除了那些不貪食、不醉酒、不被今生的思慮累住心的人(路二十一34)。儘管我們照常生活,但絕對不要忘了要時時儆醒、常常祈求(路二十一36),保守自己在真教會裡。藉著不斷改變自己,並追求更認識神,與神建立更好的關係。這樣,我們才能與世人分別為聖。雖然我們活在這世界上,但我們卻是生存在基督裡,保守在祂的殿中,永不動搖,直到祂再臨。


作者: Boaz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9/01/2011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