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413期2012年2月)
真理論壇:論對猶大的審判(一)
目錄 | 上一章 | 下一章

黎為昇


經文範圍:第一章2-13節

西番雅先知一開始即宣告神公義審判的一面,並將審判的範疇也清楚點明出來:從一開始針對所有的受造物,包括萬族、萬物(2-3),然後針對猶大與耶路撒冷的居民,包括不拜神的選民、假祭司、首領(4-6),以及領導人、愛錢不愛神的富人等(7-13)。我們可以看見西番雅先知的信息不僅僅是出自他個人的想法,更出自於神的約,神可信的話語,因為神的話超越時間、空間的局限。雖然這些信息是特別針對當代某些人,然而也是針對今日的我們。

一.先知宣告神要審判萬族與萬物(2-3)

經文直譯:

「我絕對使所有的從這地面上滅絕」,主宣告說(一2)。

「我必使人與野獸滅絕,我必使空中的飛鳥與海中的魚,和跌絆的障礙物連同惡人滅絕;並且我從地面上將人砍倒」,主宣告說(一3)。

因為有好一段時期,選民浸淫在偶像崇拜的環境中,而忘了神是萬有之主宰這個事實。西番雅的訊息直截了當,他沒有拐彎抹角直到最後才把主題點出,乃是直接地宣告神的審判。既然審判的範圍連萬族萬物都包含在內,證明神是萬物的主宰,而不是眾神明之一。

第2節一開始,先知就用特殊的語法表達,強調神「收割」這動作1,因此譯為「全然收割或絕對要收割」表達神徹底地將全地所有的摧毀,就像農夫將所有的農作物收歛起來,使田地一無所有之決心。

他大聲疾呼,神毀滅的行動是嚴肅的,也是急迫的。在短短的兩節說了三次「(毀壞)」的使役動詞形式(Hiphil)「(我使某人或某物滅絕)」,而且用「(切斷)」的使役動詞形式(Hiphil)「(我砍倒某人或某物)」等這些帶有破壞性、威脅性的字眼。並在句末加上「(主宣告說)」,彷彿是神對這些話蓋上確認的印記。

第3節中先知論及「人、野獸、鳥類、魚類」將被滅絕,這是神藉著先知釋放出對萬物審判的信息,正如挪亞時期神用大水摧毀大地一樣,甚至超過許多。因為洪水時期神並未毀滅魚類(創六7);然而先知所說的,不但是地上、空中的活物都要殲滅,連海中的魚也難逃倖免。類似的描述出現於《何西阿書》四章3節,此處不但與《西番雅書》一樣,包括人、獸、鳥、與魚,而且也清楚說出大地滅沒的原因,就是因為人的罪惡滿盈(何四1-2)。

神創造活物,是從海中的魚、空中的飛鳥(創一20)、動物(創一25)、到人(創一26),但本節神要毀滅萬物的順序,卻與創造次序相反,從人、獸、鳥、到魚。然而第3節末,神再次重複祂要使人在地面上滅絕,在在顯示出大地之所以被摧毀,罪魁禍首就是原本按照神形像所造的人,也就是希伯來文的「(亞當)」。

第3節中所謂「(跌絆的障礙物)」原本有廢墟堆或破瓦堆之意,在本節是指絆跌的障礙物,也就是因延伸出去而絆倒人所造成破壞的東西2。因為這字3在《以西結書》七章19節提到「金銀作了他們罪孽的絆腳石」,另外在《以西結書》十四章3、4、8節也說,把假神接到心裡為「陷於罪的絆腳石」。故此我們若將「(跌絆的障礙物連同惡人)」合併一起解釋的話,「跌絆的障礙物」有可能是指邪惡的人為了他們偶像崇拜的目的,扭曲被造之物所作的事或物4;也就是說,他們將可見的受造物扭曲成他們事奉的神,因此神要將他們所事奉的一切偶像徹徹底底地摧毀。

二.神的審判針對所有不敬拜神的選民與假祭司(4-6)

經文直譯:

「我要伸出手攻擊猶大,並在耶路撒冷所有居住的人;我將從這個地方砍倒剩餘的主人(巴力)、異教祭司(基瑪林)的名、連同眾祭司,」(一4)

「和那些在屋頂上朝向天軍跪拜的人,以及那些向耶和華起誓又向他們的王(瑪勒堪)起誓的跪拜者。」(一5)

「與那些從跟隨神轉去的人,他們不尋求神,也不求助祂。」(一6)

第4節一開始的「(我要伸出我的手)」,是指神舉手要擊打的姿態。先知以賽亞(賽十四26,二十三11)、耶利米(耶六12)和以西結(結六14)都用這詞來表達神要懲罰敵對祂的仇敵或背棄祂的人。之後接了「(對或向)」的介系詞,表示其空間的位置向著某物或某個目標,因為有伸手要作勢擊打之故,而使這介系詞可譯為「攻擊」,使「我要伸出我的手」有針對目標而行動的意涵。

接著神把審判的對象直指猶大與耶路撒冷的居民身上,先知點出有三種選民要遭受神的擊打:

第一種將被擊打的對象是
第4節中,完全遠離神而信奉異教的人(一4)。


(主人,丈夫)」(一4)原指擁有財產,並管理這些財產轉移與活動之主人,也可以指某政權的管理者或領導者,腓尼基人(Phoenician)將他們所敬拜的保護神稱為「(主人)」,也就是和合譯本根據的音所譯的「巴力(Baal)」。5其實自士師時代,以色列人就陷入事奉巴力的陷阱之中(士二11),從此以色列人就很難擺脫巴力崇拜,常常在敬拜耶和華與敬拜巴力之間遊走。腓尼基人認為巴力與生育和農產豐收有很大的關聯,因此在敬拜儀式中,常加上淫亂的儀式(何二1-13),甚且會用焚燒自己兒女的方式獻祭(耶十九5)。

所謂「(剩餘的巴力)」,很可能是指約西亞王在改革宗教,大刀闊斧地斬除國中的偶像與邪惡宗教勢力的時候,在偏遠地方或隱藏在檯面下的巴力崇拜,沒有被斬草除根所僅存的惡勢力。

(異教祭司)」(一4),和合譯本根據的音翻譯成「基瑪林(Chemarims)」,原指服事神祇,成為神與人中介者的祭司,但這字出現三次都是與金牛犢、巴力崇拜、高地上的邱壇有關(王下二十三5;何十5;番一4),故可譯為異教祭司。因為其字根與「(我身體發熱)」同字根,有學者認為可能是他們在崇拜中狂舞,常有激情的異教儀式有關(王上十八28-29)。6另外古敘利亞有黑色的意思7,也或許與他們穿黑色長袍有關。至於「異教祭司的名」的意思,很可能是與他們的前額所烙印的記號有關,或許是他們自己的名字8。

神要斬除巴力與其祭司所衍生的宗教系統,這是我們能夠理解的,因為神本來就是忌邪的神。但令人不解的是連亞倫的後裔,這些事奉神、事奉耶和華的「(眾祭司)」,為何也被列入剪除的名單呢?

因為他們理當盡自己的力量協助約西亞王對付邪惡勢力,但他們卻私下慫恿選民崇拜偶像、曲解聖經(番三4;結二十二26,四十四10),這也難怪當約西亞王一死,惡勢力迅速死灰復燃,這與宗教的領導者──祭司有極大的關係。

先知用「(連同)」這字(一4),代表祭司與異教祭司有相似性質,可見他們名義上是神的祭司,骨子裡卻是與異教祭司同類,正如以西結所看見的異象一樣,在聖殿的內院應該是祭司事奉神的地方,但以西結所看見的卻是他們作出許多令神感到可憎之事(結八章)。因此事奉神的人,若沒有潔淨其內在的生命,沒有在神面前約束其心思、意念、情緒、與意志,那他所作的與異教的狂熱者所作的,在神眼中沒有什麼兩樣(摩五25-26)。

第二種將被擊打的對象是
第5節中,信仰漂浮不定,三心二意,一下子拜耶和華又拜其他神的選民(一5)。


舊約時代的「(屋頂)」,往往也是日常生活常用的空間,例如:交談、睡覺(撒上九25-26)、哀哭紓解情緒(賽十五3;耶四十八38)、接待客人的客房(王下四10)、甚至是獻祭、宗教崇拜的地方(耶十九13),因為可以有多種的用途,所以摩西律法交代要用欄杆圍起來,以免造成意外(申二十二8)。9第一章5節所說的「在屋頂上」是指他們去房頂「朝向天軍跪拜」,就是利用他們房屋的頂端,較易觀察到天上的萬象之便(王下二十三12),在其上設壇敬拜。

第5節中的「(天軍)」,根據字義直譯為「兩層天的軍隊」,根據閃族的世界觀,他們認為天是穹蒼,像拱圓形屋頂的帳篷一樣(賽四十22;詩一○四2),被柱子所支撐(伯二十六11);而穹蒼之內懸掛著眾星(創一14-17)。10因此所謂的「(天)」,以舊約以色列人的想法,就是眾星所在之處,也是神所住之處與祂統治的區域。11

在當時的人,相信大自然的星宿有能力統管與支配人類命運的力量,因此眾星被視為神祇。因此「在屋頂上向天軍跪拜」希望透過大自然界的力量,來滿足他們的需要與祈求12,這種偶像崇拜,在北國以色列陷落後和南國猶大被擄之前,極為盛行(王下二十一3、5;耶八2,十七3),然而從摩西的時候早就對崇拜天象一事提出嚴厲的警告(申四19,十七3)。

在第5節的「(他們的王)」,是指亞捫人的神──「(摩洛)」或米勒公(王上十一5、33;王下二十三13),和合譯本根據「(他們的王)」的音,譯為「瑪勒堪(Malcom)」。13因為在祭祀儀式中有摻入人祭的殘暴劣行,為神所憎惡的。但瑪拿西卻狂熱敬拜異教神祇,使選民的信仰腐敗導致神的忿怒,以致於國中進入前所未有的黑暗。

當人過慣了安舒的日子,最害怕的是人屬靈的敏感度遲鈍,對神的理解也減弱了。瑪拿西統治數十年,已經造成了大家不再區別真假信仰,不再覺察他們的信仰已經變成虛飾、恥辱和背叛。猶大人民在歷經瑪拿西與約西亞王兩種極端信仰傾向的環境下,發展出一種混合宗教,也敬拜耶和華真神,同時也向「(他們的王,或瑪勒堪)」起誓,意即承認他的權柄,這是神所禁止的(出二十3;申五7)。

他們竟然敬拜耶和華,指著耶和華起誓,另一方面又指著瑪勒堪起誓。可見他們似乎不認識耶和華是獨一的主:除祂以外,不可有別的神。他們卻同時事奉幾個神,不能專一誠心實意的事奉真神,忘記耶和華是忌邪的神,不能容讓假神的存在,因此混合宗教也是神所憎惡的。事實上本來假神就是虛無、不存在的。神的選民千萬不要存著僥倖的心態,「一個人事奉兩個主」,至終就是遭到神砍倒的命運。

第三種將被擊打的對象是
第6節中,患了信仰冷漠症,遠離神、不尋求神、也不求助神的選民(一6)。


第6節中的「(轉去的人)」,其原意為停止往前並往回走,意思是他們原本是「(在神的後面或跟隨神)」,但如今他們停止往前跟隨神而往回走,也就是遠離神,不再跟從神。這些人原本有很好的信仰生命,願意在信仰的道路上一步步地滿足神的要求,以討神喜悅的心志跟隨主,後來卻因為種種的緣故,而失去原有的信心。

這種「從跟從神而轉去的人」,他們或許仍繼續敬拜神、參加宗教活動、甚至也繼續事奉神,但內心卻已經遠離神,正如神藉著以賽亞先知所說的:「這百姓用他的嘴親近我,且用他的唇尊敬我;但他的心卻遠離我……(直譯)」(賽二十九13),以致於他們的信仰退步。或許他們仍知道真理,但他們絕對是可憐的人,因為他們不像其他所謂「快樂的外邦人」:他們不認識神,無需擔心審判;但這些「從跟從神而轉去的人」,曾經跟隨過神,享受過跟隨主而得的喜悅,也嘗過天恩的滋味,如今他們背向神,內心卻要承受外邦人未曾感受的那種惹神憤怒的痛苦與沮喪。

第6節中,所謂的「(尋求)」,其意是嘗試學習某事,有勤奮獲得資訊的含意;「(求助)」的意思是正式地向某人提出要求。無論是「尋求神」或是「向神求助」,都必須是圍繞在神身邊的人、跟隨祂的人,與神互動之下所作出的回應。但是當一個人遠離神的時候,他自然會有「不尋求神,也不求助祂」的行動,在信仰上漸漸冷漠,失去原有的熱情,不思想也不求問神的旨意,或是放棄追求神所喜悅的生活;即使有需要也不願尋求神的幫助,硬著心也不願意回頭。

另外有一種從未真正尋求神,從未認真地看待信仰的人,他們不認為信仰可以解決他們的問題,可以藉著神滿足他們真正的需要,他們只是以嘴唇來事奉神,在他們身上看不見他們與神的互動,也沒有實質的改變與成長。最終一定是掉落到離棄神的陷阱之中。當他們面對審判時,無一倖免。(待續)



註:

1.此為絕對不定詞用法(Infinitive Absolute),也就是將「(他已收割)」用「」重複的形式,將前者絕對不定詞型式作為副詞使用,來修飾後面「(我將收割)」,強調「我絕對要收割」之意。

2.Swanson, J. (1997). Dictionary of Biblical Languages with Semantic Domains : Hebrew (Old Testament) (electronic ed.). Oak Harbor: Logos Research Systems, Inc.

3.同樣的字,《西番雅書》一章3節用的是陰性名詞,《以西結書》用的是陽性名詞

4.Daniel Webber, The Coming of the Warrior-King, (Darlington: Evangelical Press, 2004), p. 47.

5.Jamieson, R., Fausset, A. R., Fausset, A. R., Brown, D., & Brown, D. (1997). A commentary, critical and explanatory, on the Old and New Testaments (Zep 1:4). Oak Harbor, WA: Logos Research Systems, Inc.

6.Harris, R. L., Harris, R. L., Archer, G. L., & Waltke, B. K. (1999). Theological Wordbook of the Old Testament (electronic ed.) (444). Chicago: Moody Press.

7.Koehler, L., Baumgartner, W., Richardson, M., & Stamm, J. J. (1999). The Hebrew and Aramaic lexicon of the Old Testament (electronic ed.) (482). Leiden; New York: E.J. Brill.

8.Jamieson, R., Fausset, A. R., Fausset, A. R., Brown, D., & Brown, D. (1997). A commentary, critical and explanatory, on the Old and New Testaments (Zep 1:4). Oak Harbor, WA: Logos Research Systems, Inc.

9.Myers, A. C. (1987). The Eerdmans Bible dictionary (894). Grand Rapids, Mich.: Eerdmans.

10.Myers, A. C. (1987). The Eerdmans Bible dictionary (472). Grand Rapids, Mich.: Eerdmans.

11.希伯來文所表達的「(天上的天)」,僅僅是強調最高級、至上的意味而已(申十14;王上八27;詩一四八4)。

12.Walvoord, J. F., Zuck, R. B., & Dallas Theological Seminary. (1983-). The Bible knowledge commentary : An exposition of the scriptures (Zep 1:5–6). Wheaton, IL: Victor Books.

13.七十士譯本就是翻譯成「(他們的王)」,而不把此詞當作專有名詞看待。這樣的解譯也行得通,因為先知指責那些敬拜神,卻又指著他們的君王起誓的人,他們違背對神的忠誠與虔敬,因他們竟把人間的君王和至高獨一神視為同等。



作者: 黎為昇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2/01/2012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