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恩沛
一.前言
雅各在雅博渡口與神摔跤,這是他人生的轉捩點,也是聖經難解的經文之一。是神或天使與雅各摔跤?為何神打不贏雅各?為何祂已知雅各的名字,還要再問他叫什麼名字?為何祂要幫雅各改名字?早期的聖經學者,採用靈意的方式解經,將雅各與神徹夜摔跤,解釋為整夜漫長的禱告過程,包括默想、認罪、祈求、赦罪、新生等;徹夜「摔跤」,真的是徹夜「禱告」嗎?神如何幫助雅各勝過兄長的報復?以下擬根據聖經來探討這些問題。
二.經文的背景
在《創世記》第三十二章24-30節中記載,神在雅博渡口與雅各摔跤。其上文是神幫雅各解決岳父的追趕問題後,又遭遇哥哥以掃帶著四百人迎面而來。雅各就甚懼怕,而且愁煩。雖然神使他看見神的軍兵,但他仍然對神沒有信心,因此想採用人的方法來因應:第一,打發人去探以掃的心意。第二,將人口和牲畜分做兩隊,避免全部被殺;而且他想躲在營隊後面,來逃避危險。第三,向神禱告,求祂能保守。第四,想藉由贈送禮物,消除以掃的恨意。從上述的策略顯示,雅各的信心不足,所以無法完全交託神。當眾人都過了河,雅各獨自一人留在該地,思考要如何因應這危機(創三十二1-23)。
其下文是雅各在得神祝福後,不再懼怕和愁煩。他勇敢的站在營隊最前頭,迎接以掃的到來。兩人見面後,以掃將他抱住,與他親嘴,兩人就一同哭泣。以掃原諒雅各的過錯,與他和好,不再報復(創三十三1-20)。
三.經文的釋義
1.只剩下雅各一人。有一個人來和他摔跤,直到黎明。那人見自己勝不過他,就將他的大腿窩摸了一把,雅各的大腿窩正在摔跤的時候就扭了(創三十二24-25)。
雅各帶家人過雅博渡口後,又返回原地。他獨自留在該地,思考要如何採行方法因應以掃的到來。他正在獨處時,忽然「有一個人」來和他摔跤。雅各描述這人是「神」(創三十二30),而何西阿先知稱他為「神或天使」(何十二3-4)。以下將從「這人乃肉身顯現的神」為觀點,作為本文論述的基礎。
「摔跤」是一種爭戰的方式。面對這人的挑釁,雅各以為他是以掃派來抓他的人,因而徹夜與他摔跤。這人在夜間出現,是為了掩飾神的身分,使得雅各可以持續的整夜與祂摔跤。倘若神在白天出現,雅各一定會認出神的身分,因而不願意長時間與祂摔跤。
不是神的力量勝不過雅各,而是祂要藉由摔跤來訓練他。首先,神容讓雅各,使他能夠整夜得勝。後來,神只輕輕摸了雅各的大腿窩一把,他竟然就瘸腿了。藉由整夜的摔跤,雅各確信這人就是神,他發現祂的全能與偉大。
2.那人說:「天黎明了,容我去吧!」雅各說:「你不給我祝福,我就不容你去。」那人說:「你名叫甚麼?」他說:「我名叫雅各。」那人說:「你的名不要再叫雅各,要叫以色列;因為你與神與人較力,都得了勝。」雅各問他說:「請將你的名告訴我。」那人說:「何必問我的名?」於是在那裡給雅各祝福(創三十二26-29)。
這人天亮後想離去,雅各說:你不給我祝福,我就不容你去。雅各知道這人就是神,他需要來自祂的祝福,內容是幫他勝過難關。那人問說:「你名叫甚麼?」他說:「我名叫雅各。」為何神已知雅各的名字,還要再問雅各叫什麼名字?雅各的意思是抓住(創二十五26),也有詐欺者的含意(創二十七36)。神要雅各說出他的名字,是要他面對自我,承認他的本性是一個狡猾的欺騙者。他曾經欺騙父親、兄長、岳父,但現在有神的祝福,不再需要奪取不屬於自己的東西。
神給雅各重新命名,新名叫以色列。這代表神是造物主,祂對受造物擁有管轄的權柄,因此可以替人更名。「以色列」的意思是「他與神較力得勝」。新名字象徵人生的新方向,以前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和努力與人爭鬥,現在是願意倚靠神的恩典和能力。
這人不願意將名字告訴雅各,因為雅各已經知道祂的身分就是神。於是祂在那裡給雅各祝福。通常是位分大的給位分小的祝福(來七7),其內容包含天上與地上的福氣。例如神對亞伯拉罕說,要賜福他的妻子撒拉:「我必賜福給她,也要使你從她得一個兒子。我要賜福給她,她也要作多國之母;必有百姓的君王從她而出。」(創十七16)。因為有神的祝福,雅各終於順利度過人生的難關,就是能平安的與曾經揚言要殺他的兄長以掃見面。
3.雅各便給那地方起名叫毗努伊勒,意思說:我面對面見了神,我的性命仍得保全(創三十二30)。
當神為雅各祝福後,祂就消失了。此時的雅各不再憂心忡忡,而是充滿著喜樂與感恩,因為已經得到神的祝福。雅各就為那地方起名叫毗努伊勒,意思說:「我面對面見了神,我的性命仍得保全。」這意味著他現在可以勇敢的面對以掃,心中不再懼怕。
一般人看見神的面,將不能存活(出三十三20)。為何雅各看見神的面,卻仍然存活?《出埃及記》中三十三章中所指「神的面」,是指「神的榮耀」;人見到神的榮耀,將無法存活。因此摩西與神面對面說話(民十二8),並不是看見「神的榮耀」,而是在「神面前」與神說話,也就是在「法櫃的帳幕前」(民十七7)。倘若神主動用人的形像顯現,人見到「神的面」,並未看到「神的榮耀」,因此仍然可以存活。例如亞伯拉罕(創十八1)、約書亞(書五14)見到「神的面」,性命仍得保全。
四.摔跤是向神禱告嗎?
雅各在雅博渡口「徹夜與神摔跤」,有人作屬靈的詮釋為「徹夜向神禱告」,這種論述是否適當呢?
摔跤是與敵人爭戰的一種方式,尤其是對手無寸鐵的人。面對親朋好友和陌生人,我們不可能會與他徹夜摔跤。雅各認為有一個人來和他摔跤,這人是以掃派來的人,要將他擄走。面對敵人的主動攻擊,雅各為了要自我防禦,避免被敵人擄去,才會徹夜與敵人摔跤。
禱告是向神祈求,其對象是神;禱告的要件是相信神的能力,並且願意倚靠祂。因此,當雅各認為這人是敵人時,他不可能向敵人禱告。當這人觸摸雅各的大腿窩,他就瘸腿了。他無法再爭強好勝,憑藉自己強壯的肉體行事。此時,他認清摔跤的對手,是大有能力的神,因此願意祈求祂的祝福。雅各求祝福的對象是神,他相信神的能力,並且願意倚靠祂;就在這個時候,他向神流淚禱告(何十二3-4)。雅各在最軟弱的時刻,他面對面見到了神,他向神禱告祈求祝福,他的懇求蒙神應允,使他能與以掃和好。
五.經文的教訓
1.傷痕是化解危機的關鍵
雅各獨自一人留在雅博渡口,要思考如何藉由肉體的力量戰勝以掃。但神觸摸大腿窩使他瘸腿,他帶著傷痕,無法再依賴肉體,只好轉而祈求神的祝福。
當以掃帶著四百人來迎接雅各時,雅各帶著許多畜牲作為禮物(創三十三8),這無法化解兩人間的仇恨。以掃見到雅各一跛一跛的走路,而且雅各一連七次俯伏在地,態度極其謙卑(創三十三3)。一個滿得長子福分的雅各,竟然會瘸腿跛腳走路;是雅各的傷痕軟化了強勢的以掃,化解了以掃多年埋藏在心中的怨恨。於是以掃將他抱住,又摟著他的頸項,與他親嘴,兩個人就哭了(創三十三4)。
神打傷雅各,使他瘸腿走路,竟然成為化解兄弟間仇恨的關鍵。傷痕使我們認識自己的無能,並認識神的大能。經云:「你要專心仰賴耶和華,不可倚靠自己的聰明,在你一切所行的事上都要認定祂,祂必指引你的路。」(箴三5-6)
使徒保羅也是一樣,他身上也有傷痕,就是有一根刺加在他肉體上;他曾三次求過主,叫這刺離開。主對他說:「我的恩典夠你用的,因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林後十二9)。所以,當我們身上帶有傷痕、軟弱時,我們不要傷心、失望,更要緊緊抓住神,叫祂的能力覆庇我們。相信神必指引我們的道路,因我們甚麼時候軟弱,甚麼時候就剛強了。
2.要追求面對面見神
神是聖潔的。我們常犯罪得罪神,使祂傷心失望;因此在遭難的日子,神必以背向我們,不以面向我們(耶十八17)。神「面向」我們,是對我們關心;在遭難時,祂會拯救我們。神「背向」我們,是對我們不理不睬;在遭難時,祂不施恩給我們。
雅各在夜間與神摔跤,起初竟然以為祂是敵人,因而徹夜盡力摔跤,居然還可以得勝。直到神輕輕摸了他一把,他的腳就瘸了,他就發現神的偉大。因此他抓住神,倚靠神,祈求祂的祝福;就在這個時候,他面對面見了神,人生有了不平凡的經歷。
教會中有許多信徒並非第一代,是跟隨長輩來信主,可能自己無法體驗面對面見到神;其信仰的根基不夠穩固,常會因遭遇困難而離開神。因此我們要藉由讀經、聚會、禱告,追求面對面見到神。當我們的信仰根基穩固,就能夠一生緊緊的抓住神,活在祂豐富的恩典中。
3.願意順服神的帶領
雅各與神徹夜摔跤,使他領悟到自己的無能,以及神的全能;祂只要輕輕一摸,就能使自己瘸腿。雅各先認識自己的軟弱,繼而認識神的全能,方能專心的倚靠神,這是神向雅各顯現的最重要意義。
雅各的腿瘸了,無法再依靠肉體的力量行事,只好完全順服神的帶領。在被神觸摸前,雅各想躲在營隊的「最後面」(創三十二20);在被神觸摸後,雅各已經行動不便,他堅持要走在營隊的「最前面」(創三十三3)。當他接受神的祝福,願意完全順服神的帶領,竟然化解了兄弟間多年的恩怨。
我們若想靠自己的能力解決困難,心中常是懼怕與恐慌,想把自己躲在營隊的「最後面」。我們若能完全依靠神的帶領,心中常是平安與喜樂,自己能走在營隊的「最前面」。因為我們已經將重擔卸給神,心裡就必得享安息(太十一28-30)。
六.結語
經云:「因我們的大祭司並非不能體恤我們的軟弱。他也曾凡事受過試探,與我們一樣,只是他沒有犯罪。所以,我們只管坦然無懼地來到施恩的寶座前,為要得憐恤,蒙恩惠,作隨時的幫助。」(來四15-16)。雅各面對困難,他願意放棄依靠人的力量與智慧,完全依靠神的帶領,接受祂的祝福,竟然兄弟間的多年恩怨能蒙神化解。
我們的人生都會遭遇雅博渡口,要獨自一人面對困難,有時身上也會帶著傷痕的印記。雖然我們肉體上是軟弱殘缺的人,但不要忘記神,要緊緊抓住神,完全順服祂的帶領。相信當我們在屬靈上成為新生的人,就能夠面對面見到神。藉由祂的祝福,我們可以順利地過關,成為屬靈爭戰中的得勝者。
參考書目
1.柯恆雄,《釋經學》志工班上課錄音帶,台中:真耶穌教會台灣神學院,2006。
2.艾倫.羅斯著,孫以理、郭秀娟譯,《創造與祝福:創世記註釋與信息》,台北:校園書房,2001。
3.鄺炳釗,《創世記(卷四)》,香港:天道書樓,1999。
4.郭秀娟,《詩人的眼睛──聖經文學的新視角》,台北:校園書房,2007。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