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420期2012年9月)
真理論壇:列國的結局(下)──南北兩大強國埃及與亞述的結局

黎為昇


當先知預言西邊的非利士、與東邊的摩押與亞捫的結局之後,接著他發預言的矛頭轉向當時中東地區的南北兩大強權──埃及與亞述。這兩股勢力左右了當時中東的世界,他們的前途想必也是猶大人極關心的議題,如同我們現今關心美國、歐盟、中國等強權的局勢一樣。

直譯經文:你們也是,古實人!他們是我的刀的殺戮(二12)。

古實(Cush)原是在埃及的南方,尼羅河中游的努比亞王國(Nubian kingdom),1西元前660年曾經一度統治著埃及,這正是西番雅出來服事前不久發生的大事。2關於古實人是先知預言列國結局中信息最短的,第12節先知論及古實人,便說:「(你們也是)」,既然用「(也,如此)」,表示他們的遭遇如同上文所描述的摩押與亞捫一樣,其結局就是被神所傾覆。

「他們是我的刀的殺戮」中的「(殺戮)」意指某種致死的災難,起因是接觸到帶來褻瀆宗教儀式的事或物。3「(刀劍)」是指戰爭用的金屬武器,筆直、兩刃的劍,但鐮刀型的刀劍也在古巴勒斯坦人的墓中被發現,至於長度雖然一般長50公分左右,但根據考古所找尋的遺跡中,各種刀長短不一,甚至差距相當懸殊。一般在聖經中,慣用將戰爭譬喻為刀劍。

聖經上記載許多神的刀,有的是神所揀選的工人所拿(士七20)、有的是神興起某一國家來執行殺戮、審判的工作(結二十一章)。就古實人所統治的埃及來說,首先是在西元前第八世紀到第二世紀,位於歐洲東南方與亞洲的塞西亞(Scythian),他們是好戰的遊牧民族,尤其快如閃電馬兵,曾南征到埃及,雖然他們沒有攻擊過猶大,但他們殘忍、無情、迅雷不及掩耳的攻擊,也讓當時的選民造成震撼。

之後,尼布甲尼撒(Nebuchadnezzar)擔任耶和華的刀之角色,在西元前605年於加基米施(Carchemish)擊敗法老尼哥二世(Pharaoh Neco II)後,又在西元前568年再次入侵而擄掠埃及(結二十九19);以後在西元前525年由波斯王甘比西斯二世(Cambyses II),擔任執行打擊埃及的另一把刀,使埃及從此一蹶不振,不再列入強國之列。4

在《西番雅書》中,我們不知道神為何要刑罰古實?但根據《以賽亞書》十八章的預言來推測,應該是神要藉由打擊古實,責備選民只會依賴外援,不會信靠神。

自希西家王以降,猶大國瀰漫一股希望與埃及、古實結盟,一起抵擋當時北方強權──亞述的策略,因此在《以賽亞書》十八章2節之處,先知論及猶大差遣使者到已佔領埃及的古實人──「高大且皮膚光滑之國()」那裡去,並且在《以賽亞書》三十章也論及他們一有困難就想到埃及求援(2、4)。先知責備猶大的行徑,並提醒埃及「他們是坐著的拉哈伯()」(賽三十7),先知還特別用「坐著()」的不定詞(infinitive)「(去坐著to sit)」的這字,正好與「安息日()」這字近乎同音,來諷刺埃及好像「守安息」的海怪,他們只會坐著不會有任何實質的行動,想要尋求他們的幫助是徒勞無益的。

不過以賽亞卻預言到古實人會到錫安山,將禮物獻給萬軍之耶和華這件事,近程或許是指神差一位天使擊殺亞述大軍,列國獻祭給神,也獻禮物給希西家這件事(代下三十二22-23)。但我們更進一步連結到新約,從基督耶穌的口中出來一把兩刃的利劍(啟一16),是剖開人的心,將人心中所想的,分辨出到底哪些是出於心中因理性、情感所致的想法;哪些是出自於神因祂的審判或意旨所發出的意念(來四12),這刀就是聖靈的寶劍,也是神的道(弗六17)。

若根據這樣的思路,「古實是神的刀的殺戮」更是指他們被神的道所勝,為神的救恩所俘虜,也印證以賽亞先知所言「在那日,禮物將被帶到萬軍耶和華之面前,從高大且皮膚光滑之國……(直譯)」(賽十八7)。這在掌管古實財務具大權的太監身上得到部分應驗,因他相信主耶穌基督就是那受膏者而受洗(徒八27、38),並將福音傳回古實。但這預言更遙指將來,列國進入真教會之際而得應驗(詩六十八31-32;賽四十五14;番三10)。關於這部分,筆者也連同第二章7節、9節中,論述神的餘民進入祂羊圈的時候一併討論。

直譯經文:

祂將伸手攻擊北方,並要摧毀亞述;祂將尼尼微放到荒涼之處,像沙漠的乾地(二13)。

群畜將躺臥在她中間,所有列國的走獸,鵜鶘也是、貓頭鷹也在柱頂守夜,有聲音在窗戶咕咕地叫、瓦礫堆在門檻上、因為香柏木已裸露出來(二14)。

這城市是歡鬧,安然的居住,在她的心裡說:「我,且再沒有別的」,何竟變為荒涼,野獸的巢穴?凡經過她的人,他將發出嗤嗤聲並顫動他的手(二15)。

亞述是當時的強權,他們窮兵黷武到處侵略,曾經代替神來執行刑罰以色列,當選民的惡行到了神無法容忍的時候,耶和華便透過亞述攻擊他們。所以以賽亞先知轉述神的話:「唉!亞述是我怒氣的杖,在他們手中的這枝竿是我的惱怒(直譯)」(賽十5)。

《西番雅書》二章13節當中的「(伸出)」,雖然原意是向特定的方向延伸手臂,目的是為了碰觸或抓取某物,然而在聖經中引申為某個動作即將發生。並且先知在其後接著用「(攻擊、反對against)」這個介係詞,表達神的行動是帶有敵意,也就是說,神即將要有所行動,就是「(攻擊北方)」;而所謂的「攻擊北方」,也就是指後面「(祂要摧毀亞述)」這件事。

先知用「(放、安置)」這動詞,意思是將某物放置在一個特定的地方,通常是指新的位置,所謂「(荒涼之處)」是指徹底荒廢的狀態,無人居住之地,因此「祂將尼尼微放到荒涼之處」是來比喻神會將尼尼微城摧毀,成為廢墟。所以先知才會說「(像沙漠的乾地)」,也就是尼尼微城會荒涼到如同沒有穩定的雨水或地下水源的旱地一般,成為根本無法住人的地方。

原本尼尼微為亞述帝國的首都,尼尼微城的西北方有底格里斯河(the Tigris River)流過,城的四圍築有運河,縱橫的水源十分豐富,所以城內的花園甚多。但是在先知的異象中,尼尼微城不再是繁華的都市而變成廢墟,十分荒涼悽慘,令人不忍目睹。

第14節中所謂的「(在她中間)」的「(中間)」,是指在某區域範圍內的一個空間,因為有其他相關的物品或場所圍繞著它,而被認定為中間。而「(在她中間)」所接的陰性所有格代名詞──「(她的)」,是指第13節同為陰性名詞的「(荒涼之處)」,也就是在尼尼微城這廢墟的中間,這也暗指城市中最重要的部分,例如王宮、神殿、法院……等被眾多建築物環繞的部分。

先知預言在尼尼微城的中間,充滿了「(所有列國的走獸)」。當中的是「(走獸)」的附屬名詞,一般指的是野生動物;而「(所有列國的走獸)」是指各種各類的動物而言,因為該城杳無人煙,因此充斥著許許多多的飛禽走獸。先知列出兩種動物,其一是「(鵜鶘pelican)」熱帶、亞熱帶產的一種水鳥,本身的喙有囊袋,其長嘴下的大皮囊可用以儲藏食物;其二是「(貓頭鷹owl)」則是一種具有大頭與大眼睛的夜行性猛禽。這些只出沒在荒涼之地的野生動物,如今卻出現在尼尼微城中,甚至出現在「(柱頂)」,也就是作為支撐建築物或是僅用來裝飾建築物的圓柱的頂端(賽三十四11)。

先知用三種情境預言尼尼微城將完全敗落與破壞:第一是在窗戶內有貓頭鷹鳴叫的聲音,當中的「(咕咕地啼)」是「(唱歌)」的Piel不完成形式的動詞,表示貓頭鷹忙著不停地咕咕叫著,5加強這荒城陰森的氣氛。第二是在門檻上有「(瓦礫)」,也就是在廢墟中,破碎的石子與磚瓦等建材,這正是房屋倒塌而荒廢的狀態(賽三十四10-11)。第三是裸露的香柏木,「(暴露)」原意是使自己裸露的意思,此處指常用來蓋殿堂的「(香柏木)」,這種高級建材外頭經常包裹著金箔、銀箔,現在也均呈現破損剝落的窘境。

第15節一開始,先知道出當時尼尼微城的狀態,「(歡鬧)」是指因為狂喜而在歡鬧的氣氛下設宴作樂,他們之所以會歡鬧,乃是長久以來尼尼微能夠「安然居住()」。當然亞述國的安全往往取決於她武力的強大,並其文化與語言等往往能在國際間處於優越的地位,自然會吸引許多外邦前來進貢、求和;甚至連猶大國成為亞述的附庸國達半世紀之久。難怪尼尼微有這樣的本錢驕妄、惟我獨尊,目空一切。

根據考古學家的研究,尼尼微城相當大,若包含它周圍的郊區,至少可延伸到96公里遠,而人口也至少達到十二萬人以上(拿三3,四11)。另外他們除了外牆之外,還有周長12公里多,15公尺厚、30多公尺高的內牆,而且兩牆之間有足夠的田地可以維持他們眾多的人口。這也難怪尼尼微城能夠比其他城市維持大約兩百年的優勢。6因為如此厚的城牆,以致於可以容下三輛四輪戰車並排行駛,並且該城牆擁有一千五百座城塔,因此有任何威脅城內安全的一草一木,幾乎是無所遁形。7

西元前614年,瑪代國(Medes)的阿薩勒斯王(Cyaxares)8與新巴比倫國的尼布甲尼撒王(Nabopolassar)之聯軍,開始攻擊尼尼微的外城,事實上他們的攻擊也遭受到尼尼微人頑強的抵抗。然而除了聯軍的策略之外,堅固的內牆防禦系統之所以被破壞,乃是因為在乾季的時期,一場無預期的底格里斯河(the Tigris River)氾濫所致(鴻二5-9),9加上沒有預料到的疾病傳染,造成尼尼微城被攻陷(鴻一10)。10

先知指出「(我,且不再有別的)」是很大的致命傷,也是尼尼微敗落的原因。以亞述來說,她迷信權勢、武力,她的心目中只有「我()」;換句話說,她的思維焦點指向「我」:我的計畫、我的理想、我的利益、我的一切……。這也正如一些專顧自己的人,或許他們用更多的虛假或關注他人,來包裝隱藏在心中的「我,且不再有別的」之意念,其實這種對人的輕視與不信任,正是驕傲的本質。有這樣思維的人,往往會使他愈來愈沉溺於今天的成就,因此他會盡其所能地維護自以為屬於我的一切,最終的真相卻是虛無與荒涼,正如尼尼微城的結局一樣。

尼尼微城最後被瑪代人徹底地毀壞,以致於這地成為廢墟,成為過路的人幸災樂禍地嗤笑的話題。「(巢穴)」,意指動物棲息之處、經常出沒並可隱匿的地方,先知用「(何竟、為何)」疑問句的字眼,表達尼尼微一座碩大繁華之城,敗落成令人匪夷所思的「野獸巢穴」。接著先知用「(嗤嗤聲)」,也就是以發出嗤聲或噓聲的方式,向尼尼微城表達內心的輕藐與嘲笑的意念;並用「(顫動他的手)」形容凡看見尼尼微城下場的人,以顫抖懼怕的心情抖動他的手,來描述任何人看見榮耀的亞述與她的首府尼尼微城悲劇下場的複雜情緒。11

其實先知有指桑罵槐之意,藉著指責列國,也警告那些在猶大國中自高自傲的人,他們若不警醒,其下場就是尼尼微的縮影,因此下一章便將矛頭再轉回到猶大的身上。



註:

1.其位置約位於今日的衣索皮亞(Ethiopia),並延伸到現今埃及東南方,尼羅河著名的阿斯安水庫(the Aswan Dam)附近,甚至延伸到藍尼羅河(Blue Nile)與白尼羅河(White Nile)的交界處,也就是現今蘇丹的首都Khartoum附近。

2.David Hewetson, Zephaniah: Bible Probe (Homebush West, NSW: Anzea Books, 1981), p. 36.

3.本文的字義皆出於希伯來文原文字典,書目請參見本文末所列的參考書目。

4.Knowles, A. (2001). The Bible guide (1st Augsburg books ed.) (385). Minneapolis, MN: Augsburg.

5.希伯來文的Piel型式的動詞,大致上有四種主要的用法,第一、將狀態或不及物用法的原型形式(Qal)動詞,轉變成及物動詞的用法;第二、有加強的意義,表達重複、多數,或忙著做的動作;第三、若該Piel動詞是出自於名詞或形容詞,則有「作~」之意;第四、有宣告所接的受詞之意。

6.Walvoord, J. F., Zuck, R. B., & Dallas Theological Seminary. (1985). The Bible Knowledge Commentary: An Exposition of the Scriptures (Zep 2:15). Wheaton, IL: Victor Books.

7.Jamieson, R., Fausset, A. R., & Brown, D. (1997). Commentary Critical and Explanatory on the Whole Bible (Zep 2:15). Oak Harbor, WA: Logos Research Systems, Inc.

8.在此之前,瑪代各遊牧部落為了應付與亞述帝國的衝突,開始組織團結,終於在伊朗北部成立了瑪代王國,也成為毀滅亞述的主要原因。

9.Walvoord, J. F., Zuck, R. B., & Dallas Theological Seminary. (1985). The Bible Knowledge Commentary: An Exposition of the Scriptures (Zep 2:15). Wheaton, IL: Victor Books.

10.Jamieson, R., Fausset, A. R., & Brown, D. (1997). Commentary Critical and Explanatory on the Whole Bible (Zep 2:13). Oak Harbor, WA: Logos Research Systems, Inc.

11.西元前612年,亞述首都尼尼微被瑪代和巴比倫聯軍攻陷後,一名亞述將領在埃及支持下在哈爾蘭(Harran),以亞述烏巴立特二世(Ashur-Uballit II)(西元前612年-約西元前609年)的名義又統治了幾年亞述,直到西元609年左右遭巴比倫殲滅。



參考書目:

原文聖經部分

1.希伯來文聖經Biblia Hebraica Stuttgartensia, (MT) Deutsche Bibelgesellschaft, Stuttgart 1997.

希伯來文字典與文法部分

1.Brown, F., Driver, S. R., & Briggs, C. A. (2000). Enhanced Brown-Driver-Briggs Hebrew and English Lexicon (electronic ed.) . Oak Harbor, WA: Logos Research Systems.

2.Gesenius, W., & Tregelles, S. P. (2003). Gesenius Hebrew and Chaldee lexicon to the Old Testament Scriptures . Bellingham, WA: Logos Research Systems, Inc.

3.Koehler, L., Baumgartner, W., Richardson, M., & Stamm, J. J. (1999). The Hebrew and Aramaic lexicon of the Old Testament (electronic ed.) . Leiden; New York: E.J. Brill.

4.Swanson, J. (1997). Dictionary of Biblical Languages with Semantic Domains : Hebrew (Old Testament) (electronic ed.). Oak Harbor: Logos Research Systems, Inc.

5.Choon-Leong Seow, 費英高等譯,《聖經希伯來文文法》,台北:道聲出版社,2005。

聖經註釋書部分

1.Jamieson, R., Fausset, A. R., Fausset, A. R., Brown, D., & Brown, D. (1997). A commentary, critical and explanatory, on the Old and New Testaments. Oak Harbor, WA: Logos Research Systems, Inc.

2.Walvoord, J. F., Zuck, R. B., & Dallas Theological Seminary. (1983). The Bible knowledge commentary : An exposition of the scriptures . Wheaton, IL: Victor Books.

3.Bentley, M. (2008). Opening up Zephaniah . Leominster: Day One Publications.

4.David Hewetson, Zephaniah: Bible Probe (Homebush West, NSW: Anzea Books, 1981).

5.Knowles, A. (2001). The Bible guide (1st Augsburg books ed.) . Minneapolis, MN: Augsburg.



作者: 黎為昇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9/01/2012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