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e-Library       中文 
e-Library Home |  Browse By Category |  Study the Bible    
(No Title)
TOC | Previous | Next

黎為昇


到那日,妳將不羞愧因妳們一切違背我的行為,因為那時我將從妳的腹中除去妳驕傲的歡鬧者,且妳將不再繼續在我的聖山狂傲(三11)。

在妳的腹中我將留下貧困與窮乏的民,且他們將避難於耶和華的名中(三12)。

以色列的餘民將不作罪惡的事,且不說謊言,在他們的口裡也沒有被發現詭詐的舌頭;因為他們吃草並躺臥,並沒有驚嚇(三13)。

西番雅先知接續上文論及到耶和華大而可畏的日子來到以前,神讓西番雅先知的眼光跳躍到三章8-10節末後日子,敵基督聯盟與「我們的主與祂基督的國度」兩大陣營對峙的情境,而且在第11-13節,指出在末後的日子,得救的以色列餘民他們的生命特質與其內心世界,是何等地良善。

第11節的「(在那日)」這句片語中的「(那個)」,是由「(定冠詞the)」與「(他)」所結合的字,意指第8節神招聚萬民,要將神的忿怒傾倒他們身上的「(日子)」;「(同時)」1,也是第10節神所說的「我所分散的女兒」要被「古實以外我的敬拜者」帶來成為「我的供物」的日子。

當中第二人稱、陰性的未完成式動詞「(妳將羞愧)」,是指某人因為做錯事,乃是關於社會上的錯誤或是嚴重的罪,而帶有一種被周遭的人不認同的痛苦感覺與情緒的悲痛,甚至瀕臨絕望的意思。先知也指出他們羞愧的原因是「妳們一切違背我的行為」,當中的「(妳違背我)」中的「(違背)」,2特別是公然藐視掌權者或是已協議好的標準,這裡當然指的是以色列人一切違背神的行為。當然我們人一旦得罪神,便是欠上罪債,內心便感到羞愧、恐懼、自責,好像我們負債累累,頻頻還不出錢的時候,當看見債主的時候會感到羞愧、難過一般。

因此「(妳將不羞愧)」可不是指他們曾作過的惡被認同了,而是指那種因自己的過犯而不被認同的痛苦、悲傷、絕望消失了。那時以色列的餘民,他們不必再為過去的罪而覺羞愧,因為他們既蒙赦免,好像債務還清後,再次看見之前的債主無需再次感到羞愧。神的愛就是那樣地長闊高深,祂赦免他們的罪,使他們從罪咎之中走出來。

「因為那時我將從妳的腹中除去妳驕傲的歡鬧者」中「(那時)」與第三章第9節相同,有幾乎接近或是與某一時間點同時發生之意;換句話說,耶路撒冷不羞愧的同時便是神除去祂眼中看為惡的人。未完成式、使役型(Hifil)動詞的「(我將移除)」,並在其後將上介係詞「(從)」,表示從某個地方將某物移開到別處,隱含有擺脫、丟棄之意。當中的「(從妳腹中)」,除了介係詞「(從)」與第二人稱陰性字尾「」之外,其中的「(中間)」原指身體中諸如心、肝等內臟;當用於女性時,也可指子宮──胎兒生長的地方。總之以個人的角度來說,「(從妳腹中)」就是指內心深處思想與生命活動之處;若以地區或群體來說,就是指核心或中間之處,甚至可以說社會優越、帶頭的一群菁英。

什麼是「(妳的驕傲之歡鬧者)」,所謂的「(歡鬧)」這字曾出現在第二章第15節論亞述的結局的內文中,其意是指狂喜、得意洋洋的狀態,而且在有些經文中,這字常與在罪惡中嬉鬧的情境有關,例如《以賽亞書》二十二章2節描述耶路撒冷是「(歡鬧之邑)」,竟然死到臨頭,還說出:「我們喝吧!因為我們明天要死了(直譯)」(賽二十二13)這種無知的話。而「(驕傲)」原指匉訇翻騰的大水,也形容一個人高傲自大與自以為是的態度,並且因常常過分地誇大自己的能力與優越而輕視別人,這是品格上的失敗。因此「(妳的驕傲之歡鬧者)」指的是在耶路撒冷中,那些被自傲的謬思裹纏著,其良心失去警戒的作用,而徜徉在罪惡中歡喜的人。這是神要滅絕的一群!因為祂絕不容許到了世界的末了,有這樣狂傲藐視祂與真理的人住在祂的國度(太十三41-42、49-50)。

「且妳將不再繼續在我的聖山狂傲」在這句話中,有幾個字是我們可以了解更深入的。首先使役型動詞(Hifil)的「(我再一次地做)」,其原型動詞(Qal)有增加的意思,在此處「(我再一次地做)」有重複某種行動,甚至擴大加增次數到某種程度;在「(我再一次地做)」之前加上否定副詞「(不)」,便表示我不再做這個原本重複的行為。另外神要耶路撒冷不再做的行為,就是被作為動名詞的不定詞「(狂傲to exalt)」,其原有高過之意,例如聖經記載掃羅:「他高於()眾人從他的肩膀以上(直譯)」(撒上十23),後衍生為「(狂傲)」之意,也有如同之前「(驕傲)」的意思。因此,那時的耶路撒冷人學會了謙卑,不再狂傲,尤其在神的面前更加謙卑。一個真正謙卑的人,因為他不再自視過高,就沒有欺壓、輕視貧窮與無助者的遺憾。

山在古人的觀念中是穩定不移,所謂「(我的聖山)」,根據大衛的觀念,也就是神的帳幕、神的聖所所在的山(詩十五1,二十四3),更明確的說,就是安放約櫃之處(詩一三二3-7)。3若根據這個定義,除非我們再次找尋到約櫃,否則就沒有所謂的聖山。

然而大衛在君王登基詩中,提及神已經立祂的君王在祂的聖山上(詩二6),也就是這位大衛後裔的彌賽亞被膏立為王之所在,到第7節神對這膏立為君王的彌賽亞說:「你是我的兒子,我今日已生你(直譯)」。根據使徒保羅的觀點,所謂的「我今日已生你」是指基督復活來說的(徒十三33),因此他在《羅馬書》說:「在大能中神被任命的兒子,就神聖的靈來說是從死人的復活而出,耶穌基督我們的主(直譯)」(羅一4)。所以,復活的主已經替代約櫃,基督所在之處就是聖山。

那麼,基督所在的聖山在哪裡?雖然希伯來書作者直指這聖山在天上(來十二22-23),但事實上也存留在世上。在末後的日子,神的聖山也就是「雅各的神的家(或王宮)」(彌四2),神同時讓以賽亞與彌迦兩位先知看到末世屬靈的教會榮景,成就萬民歸向神的山之應許(賽二1-4;彌四1-7)。當中「眾民將流向它(直譯)」(彌四1;賽二2)之「(流)」這字,是指有許多的人朝向同一方向移動,這樣持續的人潮就像大河流水一般,這事件過後便有神要拯救全以色列餘民的事件發生(彌四6-7)。因此使徒教會擴展的方向是向外傳;而末世的教會卻是像方舟一樣,當時候一到,方舟預備好了,便吸引象徵不潔淨畜類的「列國」,與象徵潔淨畜類的「以色列」進入神的方舟中。

使徒約翰在異象中看見有一百四十四個千人為一群的「千人組()」4,與羔羊站立在錫安山,他們的額上有基督的名、有一體禱告與頌讚的崇拜生活、不被世俗所沾染、一心跟隨羔羊到底,而且他們言語沒有虛假、行為沒有污點等,這些人是「(初熟的分)」(啟十四4)。所謂的「(初熟的分)」是指一個人要使用他所得的物品時,他將這些東西最初的或是最好的分別出來並獻給神的那一分,因此這一百四十四個千人組就是第6節的「(另一位使者)」5,他們成為聖山的方舟,並將福音傳給住在地上的各國、各族、各方、各民的先驅者(啟十四6-7),吸引他們奔向神的殿。

相同的一百四十四個千人為一群的「千人組()」也出現在第七章,約翰同樣看見與十四章6節同一位的「(另一位使者)」(啟七2),是指一群受神差遣的人,6如同七教會的使者一樣執行主所吩咐的任務之集合體,他們手拿著永生神的印,從日出之東方上來,所指的是從東方而來被神差遣,領受「應許的聖靈」的教會,他要執行歷代以來神所預言的大使命。

因此一百四十四個千人組之受印者,是由從日出之地上來的使者與從各支派部分信主而領受靈洗的以色列人所組成的,他們同被聖靈所蓋印,同領受一靈而合一,如同保羅《以弗所書》二章16-18節所說:「且祂藉著十字架使兩下在一個身體之內、在神裡和好之前,在祂裡面除去敵意,並祂來傳福音、傳和平給你們這些遠的人,也傳和平給這些近的人。以致於藉著祂,我們兩下能在一個靈裡向父進前(直譯)」。然後「這兩下在一個身體之內」的真教會,他們的身分是「神的僕人」(啟七3),建立「這兩下在一個身體之內」的教會的目的,是因為帶有向全世界見證彌賽亞王國的使命,接著便進一步向全世界見證神實踐救贖計畫的大能。因此七章第9節之後果真吸引了無法數出來的列邦、萬民來到神寶座面前,甚至甘願經歷患難,使「世界的王國成為我們的主的與祂基督的(直譯)」(啟十一15)的應許應驗。7

因此當我們再回顧《西番雅書》二章7節與9節,關於非利士人、摩押人、亞捫人的產業歸於猶大餘民來放牧,或是將他們原有的土地轉移給這些餘民承繼,這是指猶大家剩下的人有個重大的責任、也是極大的福分,那就是「得著這些外邦人之地」,使他們臣服猶大餘民。雖然是荒涼之地,但是神的應許使他們看見未來的福分,有了神的保證,這塊地不再是永遠的「零」,而是從零開始、希望無限。這是神救贖計畫的劇本,他們是這個希望工程的見證人與主角(王下十九30-31;賽三十七31-32;耶三十一31,三十三14)。

若我們根據以上的概念,將以色列全家得救分成兩個階段,第一是以色列人中一部分人,他們是神聖山中初熟之分,是一百四十四個千人組,他們承接從日出之地使者的使命,擔負起傳福音給各國、各族、各民、各方,也就是要放牧管理並承繼他們的地之意(賽六十六18-19;亞八23,十二8);第二階段是以色列全家得救的其餘部分,這正如第三章第10節所說,「從古實河以外我的敬拜者,我所分散的女兒,他們帶我的供物來(直譯)」之意(賽六十六20,十八7)。

先知繼續在第12節描述「在妳的腹中我將留下貧困與窮乏的民,且他們將避難於耶和華的名中」。當神從耶路撒冷除去驕傲的狂歡者,先知看到神存留下來是那些貧困與窮乏的人,不再被人欺壓、欺凌;而是被其他人包容、接納,因而能夠幫助他們敬虔地敬拜神,使他們有充足的信心,投靠耶和華的名而歡喜度日。

(貧困與窮乏之民)」中的「(貧困)」特指遭受打擊,壓迫,也就是在社會中處於卑微、貧窮狀態的中下階級,通常過貧窮的生活,也意味著生活缺乏資源;接著「(窮乏)」的意思類似,也就是擁有極少的財富,因此境遇卑賤、身分低微、而且脆弱易受欺侮壓迫。如果按照字面意思去解釋的話,那是否指的是經濟條件差的才能得救?那麼遵行神旨意的有錢人可以得救嗎?神的公義又是如何?

如果我們根據平行經文來看,也就是同樣指的是以色列餘民信息的《撒迦利亞書》十三章7節之後的經文,先知論述以色列家被剪除的有三分之二,而剩下得救的三分之一餘民,是經歷過熬煉,他們求告神的名而蒙神的拯救。因此「(貧困與窮乏之民)」可以指的是被逼迫、大試煉打擊下,這些餘民覺得自己是「貧困」與「窮乏」的一族,他們便謙卑求告神。若對照《西番雅書》三章11節先知所說:「妳將不再繼續在我的聖山狂傲」來看,這樣的解釋是符合上下文之意。相關的意思也出現在耶穌說的有福篇中的第一福「在靈裡的貧窮人有福了(直譯)」(太五3)8,所謂「(在靈裡的貧窮者)」是一句希臘文慣用語(idiom),其意為謙卑,對神有謙恭、卑下之意,有需要神的意圖。

(他們避難)」是指走到一個能找到安全、歇息、舒適得安慰的地方,意味這避難之處是能夠被信任確保他的安全之所。「避難於耶和華的名中」字面的意思彷彿耶和華的名如同避難所一樣,可以提供人一個安全、歇息、得安慰的效用;其實「避難於耶和華的名中」其衍生的意思就是他們信賴、相信神的名,所以願意臣服於神的主權,甘願順從神的指引,行神所喜悅的事。

因此,在第13節中,先知看到「以色列的餘民將不作罪惡的事,且不說謊言,在他們的口裡也沒有被發現詭詐的舌頭」(13)。所謂的「(作)」的意思是主動地執行某項行動,或習慣。因此「不作罪孽」便是不執行「(罪惡的事)」,也就是不做不正確、不正直、帶有罪性等等的事,甚至包括那些對別人具有傷害或危險的事。「不說謊言」的「(謊言)」,也就是所說的與事實相反,或是刻意誤導人對某件事有錯誤的看法或認知。而「沒有詭詐的舌頭」中的「(詭詐)」其意思是控訴或責難人不是真實的事,且這控訴多指是被人誤導而造成錯誤的想法或印象;或是明明是一件明顯錯誤的事,但卻被似乎是有理的信念所堅持著。如今「以色列的餘民」他們不再背道,做出褻瀆神的行為,並且有清潔的口舌,善良單純的內心而不再欺騙,也不再一味達到自己的目的而用詭計與謊言行事。

這段經文最終西番雅先知以羊群祥和的畫面作結束,「他們吃草並躺臥」是指羊有安全感時所出現的動作。西番雅用羊圈和平的景象描寫末後新耶路撒冷的完全,彼此不會互相傷害,因而能夠獲得一個飽足、平安的生活。這如同彌迦先知所描述彌賽亞的國度充滿和平,因為有了一個穩定、服眾的安定機制,如此大家少了爾虞我詐、能夠坦承誠懇,自然就有家的溫馨。因此先知借用《列王紀上》四章25節的描述,在所羅門王統治之下,悠閒地享受樹上的果子,並少掉匱乏的威脅,彼此不會為了競爭有限資源而大打出手(亞三10)的概念,預言末後必有「他們坐在自己的葡萄樹下和無花果樹下(直譯)」(彌四4)的應許應驗,這種安居樂業的一幕,也必在末後大而可畏的日子過後,新婦耶路撒冷等候主迎娶的日子實現,也就是綻現「看哪,神的帳幕與人們同在(直譯)」的一刻到來(啟二十一3)。

註:

1.出自《西番雅書》第三章第9節。

2.本文的字義皆出於希伯來文原文字典,書目請參見本文末所列的參考書目。

3.根據歷史的記載就是大衛向耶布斯人阿珥楠(或作亞勞拿)所買的禾地(代上二十一18-二十二1)。

4.「千人小組()」是陰性、複數名詞,若只是表達一千人的話,則是用這字,例如《啟示錄》的一千二百六十天的「一千」(啟十一3,十二6,十四20;彼後三8)。

5.這裡的「(另一位使者)」是陽性、受格、單數名詞。

6.這裡的「(另一位使者)」是陽性、受格、單數名詞,但當到了第3節的時候,這使者對站在地的四方之天使說:「……直到我們封印在我們神的眾僕人的前額上(直譯)」,所用的人稱卻是「(我們蓋印)」、「(我們的神)」第一人稱、複數的型態出現,呈現一群多數的集合體之口吻來執行神的差遣。

7.保羅也說他不希望被揀選的外邦人不知道神對以色列人蒙救贖計畫的奧祕:「那就是:部分的硬心對以色列人起了作用,且持續著,直到列國的全數一進入,且全以色列將如此得救(直譯)」(羅十一25-26a)。在第25節闡明這奧祕是指當以色列人從全面硬心轉變為部分硬心開始發生之際,也就是開始有部分以色列人信主而進入真教會,而且用希臘文完成式(Perfect)表達「部分硬心發生」之後,「部分硬心」的狀態會一直地持續下去。在第25節經文是「直到列國的全數一進入」,當中的,是「(進入)」的過去式、假設語氣(subjunction)的動詞,來表達這整體外邦人進入真教會乃是一次性的動作,而且也成為「部分的硬心已經對以色列人起了作用」事件結束的終點。換句話說,就是在末後,將會有在極短的時間內,世界性的集體進入真教會之事件,當這事件發生之後,接著就是「全以色列將得救」的事件發生。

之所以會有部分猶太人進入真教會並持續發生的情形,如此才可以理解為何末後的真教會能迅速吸引列國進入,而且這件事會與自東方而出、擁有應許聖靈的真教會有密切的關係(賽四十六11-13;結四十三2;太二十四27;啟七2等)。因此,當我們主張真耶穌教會是末後唯一得救真教會的濫觴,是站在救贖時序的應許的觀點而論的,真耶穌教會若是聖經所應許那位東方而出的使者,她就必須實踐神藉由先知所發的預言:傳福音給部分猶太人,建立兩下在一個身體裡的教會、然後列國被真教會所吸引而合一、最後以色列全家得救。

8.這裡若按照字面翻譯應該翻「在聖靈裡的貧窮者」,因為「(貧窮者)」是複數,「(在靈裡)」的靈是單數。



參考書目:

原文聖經部分

1.希伯來文聖經Biblia Hebraica Stuttgartensia, (MT) Deutsche Bibelgesellschaft, Stuttgart 1997.

2.希臘文聖經Nestle-Aland 27th edition, Novum Testamentum Graece, Deutsche Bibelgesellschaft, Stuttgart 2001.

希伯來文字典與文法部分

1.Brown, F., Driver, S. R., & Briggs, C. A. (2000). Enhanced Brown-Driver-Briggs Hebrew and English Lexicon (electronic ed.) . Oak Harbor, WA: Logos Research Systems.

2.Gesenius, W., & Tregelles, S. P. (2003). Gesenius Hebrew and Chaldee lexicon to the Old Testament Scriptures . Bellingham, WA: Logos Research Systems, Inc.

3.Koehler, L., Baumgartner, W., Richardson, M., & Stamm, J. J. (1999). The Hebrew and Aramaic lexicon of the Old Testament (electronic ed.) . Leiden; New York: E.J. Brill.

4.Swanson, J. (1997). Dictionary of Biblical Languages with Semantic Domains : Hebrew (Old Testament) (electronic ed.). Oak Harbor: Logos Research Systems, Inc.

5.Choon-Leong Seow, 費英高等譯,《聖經希伯來文文法》,台北:道聲出版社,2005。

希臘文字典部分

1.Arndt, W., Danker, F. W., & Bauer, W. (2000). A Greek-English lexicon of the New Testament and other early Christian literature (3rd ed.) .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Louw, J. P., & Nida, E. A. (1996). Greek-English lexicon of the New Testament: Based on semantic domains (electronic ed. of the 2nd edition.). New York: United Bible Societies.

3.Swanson, J. (1997). Dictionary of Biblical Languages with Semantic Domains : Greek (New Testament) (electronic ed.). Oak Harbor: Logos Research Systems, Inc.



Publisher: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Date: 12/01/2012
Print
Email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