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e-Library       中文 
e-Library Home |  Browse By Category |  Study the Bible    
(No Title)
TOC | Previous | Next

林永基


以賽亞先知預言:「末後的日子,耶和華殿的山必堅立,超乎諸山,高舉過於萬嶺;萬民都要流歸這山。」(賽二2),這個預言已應驗在真耶穌教會,主再臨之前,真教會要追求達到完全的地步。我們深信神的話是不改變的,凡是堅守得救的真理(參:加一8),神應許的福氣必然會臨到(太十一28)。

神的教會是不屬世界的,而且超越世界的標準(約十八36-37)。我們已領受重生的生命,就要立志讓自己的生命變得更好,更有見證。曾經有一位弟兄,他堅持向惡習說不,他聖潔的表現,加上對於主的信心,主賜他有醫病趕鬼的能力,因此吸引不少人歸主。將來有一天,恩門大開,歸信者勢如眾水,令人驚奇(亞八20-23),教會的榮美必指日可見。

今日教會規模愈來愈龐大,勢必面對許多的挑戰,有賴於團隊的合作、群策群力;聖職人員各盡其職,用心推展聖工,在事奉上充滿神的能力;也激勵每位信徒展現信仰的活力,在未得之地開展福音事工。當得救的人數天天增加,就能體驗神的同工,看到真耶穌教會的確是榮美的教會。

為了建設榮美的教會,以下幾點作為大家的互勉:

一.事奉的心意要更新變化

社會的風氣每況愈下,信仰的環境也受到很大的衝擊,凡立志在基督耶穌裡敬虔度日的也都要受逼迫。只是作惡的和迷惑人的,必越久越惡,他們欺哄人,也被人欺哄(提後三12-13)。

身為神的僕人看清真相,要為群羊謹慎,牧養神的教會。儘管每年傳道者的人事安排都會有異動,有的傳道者在都會區,有的傳道者在鄉間。每位傳道者所要面對的問題不盡相同,但是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就能察驗出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內心得到主愛的激勵,與神的同工,彰顯出事奉的果效。

事奉的心意要更新變化,就要在事奉上發揮創意;保羅把監獄當成宣道中心,這就是非常有創意的事奉。

在事奉時,若是發現工作效率差,就不要照例行的方式去做,而應當求主賜下謀略的靈、能力的靈(賽十一2),使工作得以改善,例如宗教教育是百年大業,在推動當中,不論授課、輔導、習作、時間的安排,若是落於形式化,就要想辦法改進,讓青少年感受信仰,把生命活得更精采。

二.「教會一家」為牧養的首要目標

現代人生活忙錄,忙於追求舒適的生活;知識水準提升了,很多事情都可以自己解決,信靠主的心就少了;很自然地就沒有時間、精神去讀經、禱告、聚會。許多信徒忘了當初蒙恩的感動,失去了起初愛主的心,以致隨流去,牧養問題就層出不窮。

牧者每天要處理許多教牧的問題,如同消防員要到處滅火,大多數信徒卻閒置在旁,因為教會忽略了帶動信徒過團契的生活,信徒也不知道團契的真意,更不知道要追求「教會一家」的生活;結果有些人在路上碰面,只是點頭之交;有的甚至連招呼都沒有,如同陌生人,沒有親情的表現,這就是愛心失落的現象。

牧者若是以「教會一家」為牧養的目標,就可以藉著家庭小組的組成,由小組長引導信徒,從彼此認識、互相關懷。剛強的接納軟弱的,漸漸地,就能達到互信的地步,然後循序漸進,由小組長帶動小組的信徒,從最小的愛心做起,讓大家體認,你家的事就是我們大家的事,藉由代禱、互助,這樣就能感受「教會一家」的生活是最美、最令人感動的見證。

這時教會若能推動家庭小組的查經,大家從神的話語中,樂於分享生活的經歷,就容易培養屬靈的感情,若是遇上極大的難題,經由小組團隊的代禱,就能克服難關,從事奉中經歷聖靈的大能,這樣的事奉讓人永不疲倦。

家庭小組也最容易發揮團隊宣道與跟進的功能,倍增信徒更是指日可待,這時大家就能感受「教會一家」,的確是牧養的重要指標!

三.宣道是從禱告帶動出來的

主耶穌曾對門徒說:「但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著能力,並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瑪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徒一8),那時耶路撒冷的教會信徒遵照主的吩附,都同心合意地恆切禱告,結果聖靈大降;彼得被聖靈充滿,勇敢見證主耶穌的救恩,當代人的心因神的話感到扎心,徹底悔改,就受了洗。那一天,門徒約添了三千人,都恆心遵守使徒的教訓,過著彼此團契的生活,得救的人數就天天增加。

為了要多救些人,牧者定時禱告是不可少,彼得、約翰都有定時禱告的習慣,結果神就將得救的人引導到他們的面前,甚至有神蹟隨著(徒三1,十9-10)。

有位傳道者在靈恩佈道會前兩個月就鼓勵職務人員、福音同工每天早晨禁食禱告,同時透過宣導,也鼓勵信徒禁食禱告,自願參加的人可以用代號登記,傳道者就知道有多少人參加禁食禱告。感謝主,為了救人的靈魂,許多信徒主動加入禁食禱告的行列,在宣道上大得能力,受洗的人數大大增加。

佈道的方式已日趨多元化,只要符合真理與政府的法令,都可以善加運用。尤其近年來有些教會也帶動兒童宣道,先重視禱告求主帶領,然後參與佈道活動,讓孩子從小就培養傳福音救靈魂的使命,這是非常重要的。

團隊的佈道更是重要,有些教會早在佈道會舉開前半年,就有計畫指導家庭小組組長,鼓勵小組信徒先禱告一個月,祈求主讓他們知道哪位親朋好友是傳福音的對象,然後就把這些慕道友的名單登記下來,由小組長轉交給傳道者;接著傳道者再請小組長指導小組信徒,以團隊的方式關懷慕道者,找機會向他們作見證,甚至帶領他們參加小組的家庭聚會,慕道者就容易感受「家」的氣氛,這樣跟進的方式,信主的比率就大大提升。

四.提升聖職人員的素質

聖職人員在事奉上應提防隨著恩賜、頭銜而來的驕傲與自滿,如同保羅的自勉:「我是攻克己身,叫身服我,恐怕我傳福音給別人,自己反被棄絕了。」(林前九27)。因此在事奉當中,聖職人員當追求靈命的長進為要。

首先在生活上應自律,生活若不自我要求,易生懶惰,順從肉體的情慾,靈性必漸枯竭,恩賜也會漸漸消失。因此在事奉之前,最好先操練隱藏的事奉,每天應有固定的禱告生活,以對付肉體情慾而來的敗壞,除去驕傲與自滿;並且勇於面對他人的批評與抱怨,讓我們學習主的謙卑與柔和;總之,我們當珍惜生活中的操練,學會逆來順受。

其次當熟讀聖經,聖職人員不要為著聖工,把自己忙得像個「重要人物」。成功的聖職人員必須以真理作基礎;一個不熟讀聖經的人,怎能融會貫通聖經的真理,當然更談不上正確的應用真理於生活中。聖職人員若要打好真理的根基,應有個人的讀經大計,不妨為自己訂下一年或三年的讀經計畫,至少知道每卷聖經的主題及該卷聖經的宗旨及架構,當聖經大致熟悉之後,便可以詳細作研經的工作。假如不熟悉聖經,就開始精研聖經,很可能在真道上「走火入魔」而不自知。

除了熟讀聖經之外,更當多閱讀有益的書籍。因為我們事奉所接觸的人,上至帝王,下至乞丐,若有廣博的常識,較能應答自如,因此對於世上的學問,也當略知其大概,以免辭不達意,影響了真理的宣揚。

熟讀聖經及閱讀有益的書都是自我進修的好方法。接著應以虛心受教的方式,多參加教會所舉辦的各種訓練;有機會聽別人講道,更當用心去聽,每次聚會後都能有所請教,這種孜孜不倦的態度,一定收獲良多。

神學院可以透過錄影教學,提供聖職人員在職訓練,提高聖職人員的參與率,必要時,再採取集中定期訓練。因此,神學院宜組成小組籌畫,邀請學有專精的聖職人員、弟兄姊妹為講員,參與教學錄影的製作,以提供聖職人員更多進修的資源。

當我們在知識上有了充實之後,若只是光領受而不操練是沒有用的。我們一定要抓住機會自我操練,例如個人佈道、家庭佈道、會堂裡的講道、查經聚會、團契帶領、教牧輔導都可以去嚐試;主耶穌說:「有的,還要加給他;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太十三12;可四25;路八18,十九26)。接受操練之後,必可成為精兵,否則就要漸漸遭受淘汰。

五.建立教會內部真理溝通平台

真理是神聖的產業,堅守真理就責無旁貸,我們對真理有三重責任:傳揚、實踐、捍衛。

保羅曾慷慨激昂地進行他宣道和牧養的使命,實在令人驚心動魄。整整三年,他堅持不懈、日以繼夜地在以弗所流淚勸戒,克服激烈的反對勢力,或在眾人面前,或在各人家裡,無論是對猶太人或希利尼人,都毫無保留地把神一切的旨意說明清楚。當他意識到要回耶路撒冷勇敢面對進一步的試煉,就將所照管的群羊託付給當地教會的長老(徒二十19-27)。

保羅向以弗所教會長老的勸勉,有兩件值得注意的事。首先,在保羅的時代,「神一切的旨意」已經被知道,並被教導。雖然新約聖經尚未完成,但福音的內容已完全被啟示,成了神聖的規範,無論言語或行動,都不容許有所偏差。其次,當時福音真理的教導,是在很極大困難中進行的。經過三年在逆境中傳道和教導之後,保羅臨走前,還警戒眾長老,將會有來自內外的假師傅出現,必需要為自己謹慎,牧養群羊。

可見傳揚、實踐與捍衛真理是信徒人人應有的職責,我們理當積極推動本會在真理上的合一,以呈現本會之合一和完整的教勢。

不可諱言的,本會在全球發展中,所面臨之聖經詮釋與教義實踐諸多問題,我們期待透過一個教會內部真理溝通平台,帶動有恩賜的聖職人員與同靈,參與研究與討論;定期透過會議交換心得,可以激勵研究的風氣,提升真理的素質;同時也把研究的結果與各地聖工人員分享,滿足聖工人員靈性與事奉的需求;藉著神學與信仰的傳承與實踐,追求在真理上的合一,才能完成主託付福音遍傳的使命。

結語


今年台灣總會新的人事改選已順利完成,凡是被派任的各位聖職人員與總會同工,都要認真地面對擺在眼前聖工上的難題,同時要虛心地傾聽各方所提供的意見,在禱告中求主賜下智慧與謀略。各個部門應經常地齊聚一堂,商討對策,提出最佳的策略,各部門不但能分工,也能合作,以團隊的方式共同推展聖工,立志把最好的獻給我們慈愛的真神(羅十二1)。

一旦得神的同工,事奉的士氣大大提升,必然彰顯出事奉的果效,教會自然就顯出她的榮美,我們就能與神共享事奉中的喜樂,歸榮耀給天上的真神!



Publisher: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Date: 01/01/2013
Print
Email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