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193期1993年10月)
靈修小品:[聖靈月刊]尊主為王──詩篇第二篇
目錄 | 上一章 | 下一章

言成


外邦為甚麼爭鬧?
萬民為甚麼謀算虛妄的事?(1)
世上的君王一齊起來
臣宰一同商議
要敵擋耶和華並祂的受膏者(2)
說:我們要掙開他們的捆綁

脫去他們的繩索(3)
那坐在天上的必發笑
主必嗤笑他們(4)
那時,祂要在怒中責備他們
在烈怒中驚嚇他們(5)
說:我已經立我的君
在錫安我的聖山上了(6)

受膏者說:我要傳聖旨
耶和華曾對我說:祢是我的兒子
我今日生祢(7)
祢求我,我就將列國賜祢為基業
將地極賜祢為田產(8)
祢必用鐵杖打破他們
祢必將他們如同窑匠的瓦器摔碎(9)

現在,你們君王應當省悟
你們世上的審判官該受管教(10)
當存畏懼事奉耶和華
又當存戰兢而快樂(11)
當以嘴親子,恐怕祂發怒
你們便在道中滅亡
因為祂的怒氣快要發作
凡投靠祂的,都是有福的(12)

本篇作者是大衛(徒四25-26)。大衛也是先知,曉得神曾向他起誓,要從他的後裔中立一位坐在他的寶座,就預先看明這事,講論有關基督復活的事(徒二30-31)。神藉著聖靈,啟示大衛寫本詩(徒四25),因此,大衛明白神救恩的計畫,神要藉著所膏立的基督拯救世人。

大衛同時預知,當彌賽亞一出現,即成為眾矢之的,萬民與世上的君王要敵擋神和祂的受膏者。受膏者基督降世,最成為爭議性的人物,如經云:「這孩子(耶穌)被立,是要叫以色列中許多人跌倒,許多人興起;又要作毀謗的話柄;叫許多人心裏的意念顯露出來」(路二35)。

詩篇的作者善用戲劇手法寫詩。抒情詩與戲劇詩不同處,前者的觀點是第一人稱,詩人全是發洩一己之情緒,是主觀藝術;而後者則詩人多隱藏不見,他的情緒或觀念外延至客體,委託於人物的對話,或內在獨白,讓讀者旁觀。所以,本詩大衛以第三人稱、全知的旁觀者,嚴肅鄭重地敘述所見所聞,好像啟示錄的作者約翰,將所看見的異象記錄下來。

本詩分為四段。首段(1-3)寫普世敵擋神和祂的受膏者。次段(4-6)是神立基督為王。三段(7-9)介紹基督(受膏者)的地位和使命。末段(10-12)是作者的忠告。而推動全詩進展的肇端是第六節,當神說:「我已經立我的君在錫安──我的聖山上了」,遂引起首段全地的騷動,時間是與三段神託付受膏者的使命同時進行。而次段,「神要在怒中責備他們」(5)是承接末段「恐怕祂發怒」「因祂的怒氣快要發作」(12)。

大衛以對比、並列、邏輯跳躍(包括時空切斷與語法切斷)等手法,寫一個戲劇性的場面。詩中的演員有:外邦、萬民、世上君王、臣宰、耶和華和受膏者。大衛選擇三個精彩的片段,通過關鍵人物的獨白,使人物性格刻劃入微、躍然紙上,然後,末段作者現身,以焦急的語氣呼籲大家要醒悟事奉神,因作者是全知的旁觀者,知道神的怒氣快要發作了。

因此,綜觀全詩,主要的信息,如同經上一段話所說:「神愛世人,甚至將祂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祂的,不致滅亡,反得永生。因為神差祂的兒子降世,不是要定世人的罪,乃是要叫世人因祂得救。信祂的人,不被定罪;不信的人,罪已經定了,因為他不信獨生子的名……。信子的人有永生;不信子的人得不著永生,神的震怒常在他身上。」(約三16-18、36)。

一、普世敵擋神(1-3)

本段是先果後因。大衛先寫一個敵擋神與受膏者的駭人場面,上至君王,下至庶民,同心合意與神反對,給人以強烈的印象。本詩一開頭即以兩個「設問」,並非作者內心有疑問的設問,乃是作者內心已有定見之設問,其目的是要挑起讀者心中的疑惑,然後尋求問題的解答。

1.撒但的運行

本段的首二節,普世敵擋神,實是一件不可思議之事。經云:「你既見鐵與泥攙雜,那國民也必與各種人攙雜,卻不能彼此相合,正如鐵與泥不能相合一樣。當那列王在位的時候……」(但二43-44上)。無論是國家和國家間,社會和社會間,或是政黨,多是不能彼此相合,以致不斷分裂,或是產生許多次級團體。現代社會,彼此思想觀念與作為表現,也是分殊歧異。

可是,惟獨在敵擋神的事上,大眾卻能化敵為友,不謀而合。從本詩二節「敵擋」,可以聯想到「撒但」就是敵擋、反對之意。撒但專門反對神,並且蠱惑世人敵擋神。如同耶穌曾對彼得說:「撒但,退我後邊去吧!你是絆我腳的,因為你不體貼神的意思,只體貼人的意思。」彼得無知,阻擋耶穌上耶路撒冷,顯出撒但敵擋,破壞神救恩的詭計。

使徒時代初期,使徒們勇敢為主作見證,就屢遭阻擋逼迫,他們說:「希律和本丟彼拉多,外邦人和以色列民,果然在這城裏聚集,要攻打祢所膏的聖僕耶穌,成就祢手和祢意旨所預定必有的事。」(徒四27-28)。使徒所遭遇的逼迫,正是應驗本詩首二節的預言,而且類似的宗教迫害將擴展至全面性,這是神「意旨所預定必有的事」。

2.不肯順服神

世人認為神的道理、教訓是束縛,使他們不能暢所欲為。殊不知,凡任意妄為就陷入另一種轄制(詩十九13),處在苦膽之中被罪惡捆綁(徒八23)。雖然神的命令也是捆綁,如經云:「現在我往耶路撒冷去,心甚迫切(原文:心被捆綁)」(徒二十22)。保羅知道去耶路撒冷,將有捆鎖與患難等著他,可是去意甚堅,因他的心被神的旨意捆綁。同樣是捆綁,但被罪捆綁、體貼肉體就是死;被神捆綁、體貼聖靈的,乃是生命平安(羅八6)。

二、基督必作王(4-6)

本詩一至六節是先果後因的「倒敘法」;而六至十二節則是依時間先後的「直敘法」,就全詩的結構,應屬於「心敘法」,由圓心向四周輻射、推演。因此,第六節是本詩的焦點。神已經在錫安設立了祂的君,要在地上建立祂的國──耶穌基督成為世上最高的君王,神的救贖在「萬古之先」即已計畫好了(提後一9、10;多一2)。神對普世敵擋祂救贖人類計畫的反應,是發笑和發怒;世人的狂妄無知,令神可笑可氣。

1.神坐在天上發笑(4)

神坐在天上,卻是關心世人的動態,如經云:「耶和華從天上觀看;祂看見一切的世人。從祂的居所往外察看地上一切的君民,祂是那造成他們眾人心的,留意他們一切作為的。」(詩三十三13-15)。

神嗤笑世人的無知,代表祂的憐憫、寬容,並不立即發怒施罰。這也是勸導時期。如使徒行傳第三章,彼得在聖殿門口叫一個瘸腿者得醫治,眾人滿心希奇、驚訝,彼得就趁機向他們作見證,說明瘸腿者全然好了,是信靠耶穌基督的名,就是百姓所棄絕、殺害的聖潔公義者,如今祂已從死裏復活。

於是彼得勸勉百姓說:「弟兄們,我曉得你們作這事是出於不知,你們的官長也是如此。但神曾藉眾先知的口,預言基督將要受害,就這樣應驗了。所以你們當悔改歸正,使你們的罪得以塗抹。」

然後彼得向眾人講說神救恩的應許:神必由以色列中興起一位先知(徒三22-24;申十八15-19);應許亞伯拉罕的後裔要出救主,萬族要由祂得福(徒三25;創十七1-6)。證明耶穌基督正是神所立的君。「君王」英譯是大寫,不同於世上諸王,乃是世上最高的君王,祂的寶座如天之久,祂的國沒有窮盡(詩八十九27、29)。

2.神要怒責敵擋者(5)

五節首行英文欽定本譯作:「然後,祂將要在祂的怒中向他們說話。」就時間而言,神先發笑、後發怒。經過一段時期的勸導,人若仍然硬心不肯悔改向善,神就要發怒了。好像選民在曠野四十年,常常試探神,神說:「在那裏,你們的祖宗試我探我,並且觀看我的作為有四十年之久。所以我厭煩那世代的人,說,他們的心裏常常迷惘,竟不曉得我的作為,我就在怒中起誓說,他們斷不可進入我的安息。」

三、基督的地位與使命

首段的萬民與世上的君王,他們的性格是詭計多端、桀驁不馴。次段,天上的神是恩威並濟、執法如山,令人敬畏。三段的受膏者,他說:「我要傳聖旨」。其餘的都引用神對他所言的,可見受膏者的性格表現是謙卑順服,唯命是從。

如經云:「祂本有神的形像,不以自己與神同等為強奪的;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像,成為人的樣式;既有人的樣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順服,以至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上。」(腓二6-8)。耶穌在世上時,當祂受洗、勝過試探後,就開始宣傳神的福音,祂明白祂來是為了傳道的事(可一14、38)。祂說:我的食物,就是遵行差我來者的旨意,作成祂的工(約四34)。

「耶和華曾對我說」,神對祂兒子所說的話,是要表明基督是神的兒子,基督要得列國為基業,基督要審判列國,刑罰惡人。因此,神對祂兒子說,是間接向世人表明基督的地位和使命(參:來一1-2)。

1.基督的身分

耶穌按人性是大衛的後裔,按神性則是神的兒子(羅一3-4)。「兒子」英譯是大寫,耶穌是神的兒子,表示耶穌就是神(參:約五18;太二十六63-65)。

「我今日生祢」,意思是神在基督身上所運行的大能大力,使基督從死裏復活(弗一20);經云:「這位耶穌,神已叫祂復活了」,證明「神已立祂為主、為基督了」(徒二32、36)。

2.基督的使命

a.傳福音,得產業(8)

所謂「基業、田產」是指歸入基督名下的人(林前三9)。原來世人皆臥在惡者手下,福音是神的大能,要拯救一切相信的人,成為基督的產業。我們這些蒙救贖的人也在祂裏面成了基業(弗一11、14聖經小字)。而且基督在聖徒中得的基業,有何等豐盛的榮耀(弗一18),這是因為神藉基督所成就的救贖有奇妙的功效。

第八節「列國」與第一節「外邦」,英文均譯作「heathen」指異邦。從不識神的外邦人變成屬神的子民,所以蒙恩的信徒本身就是神榮耀的基業。但要得列國為基業,須要禱告祈求神,如經云:「要收的莊稼多,作工的人少;所以你們當求莊稼的主(註:指真神),打發工人出去,收祂的莊稼。」(太九37-38)。

b.審判世界(9)

經云:「世人蒙昧無知的時候,神並不監察,如今卻吩咐各處的人都要悔改。因為祂已經定了日子。要藉著祂所設立的,按公義審判天下;並且叫祂從死裏復活,給萬人作可信的憑據。」(徒十七30-31)。

在基督尚未掌權的日子,神任憑萬國各行其道(徒十四16),不監察、不追究;如今,神設立基督為世人的救主、君王,人人須悔改信靠主;否則,祂將要施行公義的審判,刑罰不信的人。「窑匠」代表真神,「瓦器」指世人。

悔改歸主者,則成為預備得榮耀的器皿,敵擋真道者成為神所預備遭毀滅的器皿(羅九22-23)。「萬民、世上君王」(1-2)是包括成為神基業的列國(8)和被神以鐵杖打破的「他們」(9)。經云:當第七位天使吹號,天上就有大聲音說:世上的國成了我主和主基督的國,祂要作王,直到永永遠遠(啟十一15)。

四、作者的忠告(10-12)

本篇的「審判官」(10下)與「臣宰」(2下,英譯作統治者),可視為「君王」解。因本篇採用「同義平行體」,就是第一行的話,又在第二行重複說出來,只是所用的詞稍有不同而已。比如:「外邦」與「萬民」(1),「掙開捆綁」與「脫去繩索」(3),「列國為基業」與「地極為田產」(8)皆為同義詞。所以本篇的「臣宰」和「審判官」,是說明君王的職責,同時與神所立的「君王」(6)產生對比。

大衛忠告的對象是君王,可能有兩種原因:一是君王影響力,號召力大,君王當以身作則,率先敬拜尊榮的神。神也安排世上的君王有聽道的機會(約十八35-38;路二十三6-11;徒二十六)。二是君王可作廣義解釋,指每一個人。凡是尊神為大,他的心就成為神的國,神在他心中為王;凡是敵擋主、高抬自己、唯我獨尊,就是自立為王。

大衛勸告君王要趕緊歸向神和投靠基督。其實耶穌就是真神。神發怒(5),就等於耶穌發怒(12)。「因為祂的怒氣快要發作」(12下),表示耶穌將挾威嚴、榮耀、忿怒再臨,施行審判(帖前一10)。自從耶穌復活升天(7下)到「祂的怒氣快要發作」,大衛勸告君王當務之急:

1.應當醒悟、受管教(10)

「醒悟」呂譯「機警些」,思高譯「自覺」。保羅說:他們是非之心同作見證,並且他們的思念互相較量,或以為是,或以為非(羅二15)。人的心有思考反省的能力,能分別是非。關於尋求神,明白真道,可藉內心「揣摩而得」(徒十七27;太九13)。本節「省悟」呼應首節的「謀算」,英譯作「思想」。大衛勸勉世人當摒棄「謀算虛妄的事」,以「省悟」為善,接受真理的管教。

2.當事奉耶和華

「畏懼事奉耶和華」與「敵擋耶和華」形成強烈的對比。「當存戰兢而快樂」,說明事奉神是快樂自由的,並非捆綁(3)。本節寫事奉神當有的心態與認識。

3.當以嘴親子(12)

思高譯作:「戰戰兢兢向祂跪拜叩首」,意思是當歸順臣服在萬王之王基督的腳下(參:詩七十二9-11)。如經云:神將祂升為至高,又賜給祂那超乎萬名之上的名,叫一切在天上的、地上的和地底下的,因耶穌的名無不屈膝,無不口稱「耶穌基督為主」,使榮耀歸與父神(腓二9-11)。

末段(10-12)連續出現四個「當」字和一個「該」字,強調:敬畏神、謹守祂的誡命,這是人所當盡的本分(傳十二13)。人盡了拜神的本分,就不致在祂的道(路)中滅亡,凡投靠祂的,就是有福的。當耶穌再臨,我們就可挺身昂首,因為我們得贖的日子近了(路二十一27-28)。



作者: 言成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10/01/1993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