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197期1994年2月)
靈修小品:[聖靈月刊]進到信心深處
目錄 | 上一章 | 下一章

穆沈


範圍:使睚魯女兒復活


經文:(可五21-24,35-43;太九18-19,23-26;路八40-42,49-56)

禍患在前,人心紛亂。管理會堂者睚魯的女兒快要死了,一件即刻將實現的悲劇,伴隨著各式各樣複雜不同的心情,迅速傳告於以會堂為中心的村莊鄰舍間。睚魯抓住最後一線生機,心憂情急地去見耶穌;其他的眾人呢?彷彿中國人的習俗,病人斷氣離世前,親友鄰舍已然聚集家中,為喪家準備料理後事。

猶太人根植於對死屍處理的衛生律與誡命,總是在短短一、二天內料理喪事,因此一待這十二歲的女孩嚥下最後一口氣,隨侍在旁的親族家人,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哀傷:請來唱哀歌的婦人(耶九17)、善哭的婦人以及舉哀的吹笛人,藉著號咷哭泣、悲戚的曲調,將這惡耗傳送開來,眾人們也為這十二歲年輕的生命一掬同情之淚。

原本一個村民之死,是可以單純看待,成為一單純的事件。如今睚魯之女的死,卻因耶穌的出現,注入變數,也使此事件在短短的時間內迅速即複雜而膨脹。

睚魯求見耶穌


第一個轉折點在睚魯前往求見耶穌之時,開始影響事件的發展。一位管理會堂者,有他在猶太人社會中一定的地位和重要性,既然他負責會堂崇拜各式禮儀的程序與進行,也因猶太人視會堂為公眾事務的協調處理聚集點的這層關係,襯顯出管理會堂者的特殊職分;即使他不若文士、法利賽人那般嫺熟聖經律法,和傳統的誡規律令,然而不可置疑的是他必然屬乎猶太教主義傳統的支持擁護者,這一階層的人,包括祭司、文士、法利賽人,有他們既有的立場、觀念、地位和利益,而且更重要的是,他們向來敵視耶穌。

睚魯,面臨他所摯愛的女兒生死關頭,他捨棄了舊有的背景,捨棄了傳統的包袱,勇敢地打破這層隔閡,迎接神真理的光照,也迎接神豐富憐憫恩慈的降臨。所謂「有捨才有得」,就在睚魯俯伏耶穌跟前,虛己降卑,再三懇求時,得到了耶穌正面的回應,得到了絕處逢生的盼望。眾人希奇一個管會堂的人來見耶穌求恩典,更期盼這事情的發展,將會見到另一個不同凡響的神蹟,或是耶穌的一次挫敗呢?眾人更是擁擠相隨了。

人群擁擠而耽延


第二個轉折點便發生在擁擠的人潮中。表面上這似乎只是耶穌和睚魯一行人,從海邊到會堂,路途中所發生的一段插曲罷了。然而,加以深究,便從中得到幾種不同的意義。對一個女兒垂危之際的父親來說,此刻定是憂心如焚,恨不得三步併兩步趕緊回去;因為在許多猶太人的想法裡,耶穌是個行大能者,是個神醫的觀念,遠多於認識耶穌有至高神的權能這樣的觀念。

因此他們認為一切的努力應趁病患還有一口氣在,人死即歸徒然。如同那位迦百農的大臣央求耶穌的話語:求你趁著我的孩子還沒有死,就下去(約四49),這位睚魯何嘗不是抱持如此的想法呢?

可是現在分秒必爭的情況下,卻因著一位求恩典的血漏婦人將事情耽延了。隨著耶穌停住的腳步,他環視周圍、開口詢問,四下原本熙攘擁擠的群眾,頓時全將目光集中在耶穌、睚魯、門徒、血漏的婦人等為原點的中心圈,門徒的莽撞回答和周遭群眾的不明究理是一樣的。

他們認為擁擠的人潮中,前後左右彼此間的碰觸總是難免的,也是合情合理的;然而他們卻不能明白耶穌所說的「摸我的是誰」,是主動的「接觸」,是出於主格意志的動作,而不是無意間的「擦撞」;尤其「彼得和同行的人」對主耶穌的回覆,就更值得我們細思了。

解經學家針對古卷原有的經文和語法,生動的描述彼得一班人當時以輕浮不耐的口氣回答主耶穌:「夫子啊,現在眾人擁擠緊靠,怎可能不互相碰觸呢?再說,即使有人真摸了你,你那麼大的本領,難道不知道誰摸了你嗎?為何還問我們呢?」

善哉,耶穌是不輕易發怒、滿有憐憫的主,否則豈不要為這些心愛的門徒,所講出無知又無禮的話,大大的失望或生氣?

紛擾混亂中,耶穌始終是平靜的,也總是清醒而理智的。在許多我們所熟知,耶穌行出的神蹟中,耶穌一貫平靜清醒的態度和處事方法,彷彿一道光束,在四下黑暗中成為指標,「你們得救在乎歸回安息,你們得力在乎平靜安穩」(賽三十15)。

更重要的是,耶穌在這血漏婦人求醫治的事件上,清楚地教導門徒以及睚魯,神是全知全能的神,而耶穌正是有著這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權柄和能力,他要睚魯和門徒所學習的不僅是「安靜等候」的功課,更要他們認清事情的發展皆在耶穌的掌握中。在耶穌答應睚魯前去,離開海邊的那一刻,耶穌已然成為這復活神蹟的惟一主導者,清楚知道每一處細節、每一項發展。

睚魯的女兒死了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三個轉折點隨即來到。有人從管會堂的家裡來報惡耗──睚魯的女兒已死了!晴天霹靂,一切的努力似乎都將成為徒然。是啊,人死不能復生,狂瀾也不能力挽,也罷,人事已盡夫復何求?

然而「我的意念非同你們的意念,我的道路非同你們的道路,天怎樣高過地,照樣我的道路,高過你們的道路,我的意念,高過你們的意念。」(賽五十五8-9),耶穌直接對睚魯施予一針強心劑,「不要怕,只要信,你的女兒就必得救。」(路八50)增強他的信心,「也要堅守我們所承認的指望,不至動搖,因為那應許我們的是信實的。」(來十23)。

有時我們的禱告,未能蒙神悅納而成全,往往是因為我們看重事情的困難度超過於看重神的應許。對睚魯來說,一句「何必勞動夫子呢?」彷彿合情合理,卻是信心的阻礙;看似體貼,卻是打擊。在我們信仰生活中,常隱藏著這類經過粉飾包裝的障礙或陷阱,若不能靠主超越這些困難,恐怕只有半途而廢、功虧一簣了。

信心最大的考驗


最後一個轉折點,也是最大的考驗。耶穌帶著彼得、雅各、約翰和睚魯一行人,來到睚魯的家。戶內戶外、親族鄰人、舉哀善哭的婦人、圍觀好事的眾人,紛亂雜沓摻和在悲戚的氣氛中。事實的「象」和「聲」,耶穌看在眼裡、聽在耳裡、想在心裡。

我們有時在困難挫敗中,或面臨機遇抉擇時,常常受到事件表象的影響及周遭不同聲音、不同意見的干擾,而減弱了我們對事件本身的透視力和解析度,乃至於我們判斷的偏差。耶穌把這些亂嚷哀泣、嗤笑疑心的群眾全攆出去,把這些對事情沒有助益,只會形成阻礙的因素排除出去,只帶門徒和睚魯夫婦進到孩子的房間。

從千百人聽耶穌教訓的海邊,人群擁擠的路途中,眾人親族哭泣哀號的喪宅內外,最後進到了孩子的房間。從廣眾遞減到房內的數人,從喧囂吵嚷到安謐平靜,對睚魯、對使徒而言,耶穌教導他們功課的主題,便是「進到信心深處」,信心的實踐不是作秀,信心的工場不在萬人空巷,信心的果效不屬如雷掌聲;信心的深處只有你和神,你如何面對神?拿出多少信心面對神?一分的信心,一分的祝福;完全的信心,完全的祝福。

於是通過了事情表象的種種障礙,睚魯接觸到事情的本質,也領受了耶穌所應許的恩典,他的女兒復活了,歡欣驅散憂傷、信心得來喜樂;和散那,偉大的主,從求救到稱頌,神的應許總不落空,惟有進到信心深處,才能領略神豐盛慈愛的憐憫,才能汲取神滿溢的恩典福分!




作者: 穆沈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2/01/1994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