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205期1994年10月)
信仰社會:[聖靈月刊]三代同堂

林正雄


放學了,孩子蹦蹦跳跳地跑回來,大聲叫:「奶奶我回來了!」奶奶高高興興地抱住孩子說:「我的乖孫」。家有一老,正如一寶,家有老年人在,孩子就不必帶鑰匙了,有奶奶照料,溫馨又安全。

在世風轉變下,如經上記載:「末世必有危險的日子來到,因為那時人要……違背父母、忘恩負義……無親情……」(提後三1-3),又說:「那時人要專顧自己」。現代人愛好自由、生活獨立、不喜歡受人干預,因此許多人便不能享受到「三代同堂」溫馨的美福。

然而有些家庭在某種因素下是必須過「核心家庭」的生活,因世代的差距,文化、教育、生活理念的不同,很難適應,除非心中有愛,盡人的本分,互相尊重、謙卑遷就,否則便難以適從。

古詩人曾說:「有何人喜愛存活,愛慕長壽,得享美福,……就是要行善,尋求和睦,一心追趕。」許多人在此用心,得到美福,今提數例以資參考。

一、三代同堂先要有心理準備

有個小家庭,夫妻恩愛,育有一對兒女,很講究生活品質,談得上夠現代化。有一天父母來信有意與子孫一起生活,丈夫一口答應,未徵詢妻子的意見,便請裝璜師設計房間;一週來,妻子如臨大敵、恐懼不安,丈夫也沒反應,最後,妻子下定決心向丈夫宣告:「我把這房間讓給你們住,我與小孩搬出去。」這時丈夫無可奈何,只好讓步,待時機成熟再談吧!

另一個太太,兒女都長大了,每天無所事事,想趁機會為社會作些有意義的事,她便參加醫院義工組織,服務對象是為行動不方便的老年人洗頭、洗澡、推輪椅陪他們出去曬曬太陽、作作運動,作得不亦樂乎,也頗得稱讚。有一天,突然想起,自己也有公公婆婆,年邁寂寞也需照顧,便自動要求丈夫請父母親來一同生活,丈夫高興極了,後來徵得父母親的同意便接來同住,讓老人家安享晚年。

「智慧婦人建立家室;愚妄婦人親手拆毀。」(箴十四1)。

二、伺候父母與關懷妻兒要平衡

有一對上班族的夫婦,日日同出同入,家事也分工合作,相當重視親子間的感情,堪稱美滿幸福,令人羨慕;後來因母親年紀大、常摔倒以致行動困難、無法自理,便把她接過來同住,以便隨時照料。丈夫是個孝子,事親至孝,無微不至,每天下班回來就到母親身邊,為母親總有作不完的事,晚飯後,也去陪母親談話至深夜,把家事全丟給太太,對孩子的功課也疏忽了,太太一個人忙得團團轉,加上孩子又要詢問功課,於是太太火大了,找丈夫出氣,夫妻便爭吵了。

而母親硬要獨佔兒子的愛,因為白天沒人陪,所以晚上兒子來陪是一大親情的享受,從此媳婦與孫子就厭煩奶奶,說奶奶破壞我們的親子關係;婆婆也嫌媳婦心胸狹窄,彼此之間便產生隔閡,這都是丈夫失去平衡所造成的。

另有一個聰明的丈夫,他們也是三代同堂,但他拿捏得準,全家天天快樂笑哈哈。他孝順父母、敬重太太、疼愛兒女,每天回來就關心大小,很會察言觀色、富有幽默感,是父母的消氣丸,是婆媳間的和事佬,也是兒女的玩伴,他在家中扮演和平使者的角色,創造了美滿、溫暖的基督化家庭。

他擔心父母腦力會退化,關節會僵硬,他教父母學習有規律的韻律舞、健康操和「掃把功」,父母親都很樂意學,也認為作家事是一件最好的健身操,自己的起居室整理得井然有序,有益身心,使他們滿足自己的生活環境。不但如此,對於藥物的服用、茶點的沖泡都告訴他們如何料理,贏得媳婦的感激,相對地減輕了許多家事的負擔,她可專心地料理飲食,有充分的時間輔導兒女的功課,更有時間全家人共聚飲茶,品茗述神恩。

而且先生隨時奉陪太太回娘家,對老人家都是服服貼貼的,深受娘家的敬重,太太也很有體面,夫妻恩愛,合作無間。當公公婆婆身體欠安,需要照顧服事時,全家人都會參與,家中每一分子都有機會來盡一分孝心,報答親恩,使神恩能代代相傳。

「我要用智慧行完全的道……我要存完全的心行在我家中。」(詩一○一2)。

三、排除不滿與懷恨,乃是和睦的良方

有一位婦人非常愛惜她的寵物──小狗,婆婆也跟她們生活在一起。有一次,婆婆很客氣地對她說:「請妳帶我去燙燙頭髮」,她說:「現在沒空,也沒有錢,等有錢才陪妳去燙」。過一會兒,她抱那可愛的小狗去美容,將牠身上的毛修剪得很漂亮;抱回來時,她便向鄰居婦人眩耀一番,說:「妳看!好漂亮、又便宜,只收四百元」。婆婆也聽見了,很傷心地說:「我還不如一條狗」,心中不滿,懷恨在心,婆媳之間失去了和睦。

另有一戶三代生活在一起,但飲食上相差很大,他們認為小孩是發育期,應該給他補充高營養的飲食;丈夫負擔一家生活,每天付出很大的體力,所以每餐都需要供給高熱量、營養豐富的膳食。而老年人少運動、腸胃弱,吃太好會造成高血脂、糖尿病……種種的慢性病,便給得很清淡,一眼看來便有苛薄受輕視的意味,內心自然不滿。

另一例,造成不幸的結局,就是一家之主的丈夫不務正業,好酒、賭博、打電玩,母親並不鼓勵兒子要學好,還袒護兒子、責怪媳婦是掃把星,不會撒嬌,一天到晚嘮叨、也不會勸,所以丈夫今天才會到這種下場;可憐的媳婦,要身負生計,又要教養兒女,還常受公婆的責罰,天天受煎熬,滿腹的怨氣向誰傾訴呢﹖

有個賢慧的婦人,她在三代中間扮演得很成功,她善於體諒人的心意,懂得以「將心比心」的原則來對待公公、婆婆,譬如:每年換季時,需要為家人買衣服,她不敢以自己的喜好為老人家購買,總是帶公公、婆婆去選購,同樣要花錢,能買到老人家最滿意的衣飾,不是兩全其美嗎﹖又者:每逢過年過節都要送禮品給雙親(娘家與婆家),她都是買同等的物品,並且送到老人家面前讓他們過目,並說明另一份是要給娘家爸媽的,公公婆婆都很高興稱讚這媳婦作事很公平、令人疼愛。

再者:餐飲上,她都請全家人共席用餐,享受一樣的菜餚,若家人在健康上有所忌食,她會安排特餐;且全家聚集時,他們都用共通語言,盡量不用外語,避免老年人起懷疑是否在罵他們,或說他們的不是,為求生活和樂,凡事都求大家的好處。

「為要保守公平人的路,護庇虔敬人的道,你也必明白仁義、公平、正直、一切的善道。」(箴二8、9)。

四、盡本分、守原則,三代同堂必蒙福

有一位弟兄,兄弟姊妹不少,他自小就很聽話,對尊親有清楚的觀念,孝順父母是人當盡的本分,結婚後認真工作,購屋特計畫要三代同堂的房舍,並說服太太將父母接到家中一起生活,他們夫妻伺候父母,就本著是當盡的本分,從來不會與兄弟姊妹計較,但他有個原則──「孝敬父母必然得福」,兄弟姊妹若要盡點心意,他都很樂意讓這「孝福」大家分受;若有不便時,隨時再把父母接回來,可讓老人家有個安定的居所,以享餘年。

至於「三代同堂」以和睦為貴,敬老、愛小,不偏、不縱、將心比心,祖父母將主恩相傳、為大小祈禱,用善道正路教導下一代(撒上十二23、24),父母以身作則,兒女照真理行,歡喜沒有比這更大的了(約參3、4)。

「看哪,敬畏耶和華的人必要這樣蒙福!」(詩一二八4)。






作者: 林正雄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10/01/1994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